<p> 1977年,在贵州遵义的海龙坝、金鼎山镇等地测绘工作,多次登上海拔1608米金鼎山和1722米主峰的白云台。登山途中,有多处古迹遗址,城墙门洞,庙宇地基。可见金鼎山久负盛名。那时,金鼎山镇仍叫牛蹄镇,因黔北佛教圣地、风景名胜区而更名金鼎山。现在,登金鼎山一路庙宇重重,金碧辉煌。</p> <p> 与金鼎山同位于大娄山脉东支中段,距金鼎山直线距离5公里的东北处,有一山叫龙崖山。海拔仅1322米,但是,险峻山势,山上遗迹和承载的历史记忆更是引起人们关注。在海龙坝时就听过传说,但因故未能前往探访。那时,山上遗迹也深埋地下和密布的荆棘之中。这处遗址就是海龙屯。</p><p> 退休后,终于有时间细细地探访此处古迹,了解贵州杨氏土司的历史。到省博物馆参观时看到杨氏家族从唐朝至明末世袭史。</p><p> 新冠病毒疫情后,自驾前往遵义。此次拍摄的照片,有一部分得力于无人机视角,免除了攀登更多山峰的艰辛。</p> <p> 海龙屯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420年前,这是明朝万历年震惊全国的平播之战的主战场,海龙屯是播州土司兵固守的要塞,周围的莽莽群山则是明朝官军驻扎和实施军事进攻的前沿阵地。</p><p> 这一带的千山万岭属于大娄山脉东支中段,群峰耸峙,峡谷幽深,海龙屯孤峰一蒂,耸入云端,白沙水河谷和腰带岩沟,这两条山谷环绕海龙屯,成为天然护城河,龙崖山四面悬崖陡壁,山顶宽平,总面积1.6平方千米,西南部高峻,东北部稍低,是个大斜面,河谷距山顶高差400米,只有东北屯前一条小路可以攀登,四周险峰林立,群山环抱,这天然形胜之地,确实气势不凡。</p> <p> 播州土司自唐代未年到明末,世袭29代,连续统治时间长达725年,史称播州杨氏。唐朝未年,南诏国强盛,兴兵侵占了唐朝的播州地方,朝庭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推行“以夷治夷”的方略。山西太原人杨端应皇帝招募,带兵驱逐了南诏军队,收复播州,被封为“播州侯”,成为统治播州、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土官。杨端征讨南诏军时在海龙屯一带屯过兵。</p><p> </p> <p> 杨氏土司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建造军事城堡呢?南宋理宗执政时,王朝偏安江南,强大的蒙古加紧进行征伐南宋政权的战争。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攻破川陕进入云南,荡平大理国后,挥师东进征伐播州。1257年,蒙古军攻占乌蒙山罗氏鬼国,播州边关战事激烈。镇守播州的杨氏十五世土官杨文是军事战略家,他率领的播州军队驰骋西南战场,在保卫川陕、抗击蒙古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很受朝廷器重。播州军队被封为“御前雄威军”,播州也成为南宋抗击蒙古的重要基地。大敌当前,杨文上奏朝廷,建议在险要的地方构筑军事城堡群,军民迁居其上,依托崇山峻岭打攻防战、游击战,阻击蒙古骑兵的攻势。宋理宗大加赞赏,立即批准了杨文的计划,将修建播州城堡列为国家军事防御的重点工程,下旨征调湖广白银几万两做播州修筑关隘的军费,并调思州兵马协助播州构建防御体系,准备与蒙古军决一死战。杨文独具慧眼,选中奇险的龙崖山建屯,从公元1257年开始兴建军事城堡,称为“龙崖新城”,同时在附近还修了养马城、鼎山城。</p><p> 前后修建了22年,完成了以龙崖屯为中心的大小关屯寨堡群。元世祖忽必烈深知播军强悍,杨文善战,便避开播州,绕道进攻南宋,这里没有发生战争,龙崖屯便成了杨氏打猎避暑的“行宫"。</p> <p> 规模最大的维修工程始于明万历二十—年(1593),播州第29代土司杨应龙与中央王朝分庭抗礼,调集数万军士、农奴和八方工匠,重修各道关隘和宫室楼宇,以抵御官军进攻,声势浩大的改扩建工程进行了4年,1596年,海龙屯前后的12道关隘竣工,崇楼高墙,辉煌壮丽。</p><p><br></p> <p> 从铁柱关绵延向南的高大城墙,包绕山头一直修到铜柱关,古称“水关”。这环袋形的城墙城门,构成海龙屯下的第一层关隘。</p> <p>铁柱关</p> <p>铜柱关</p> <p> 歇马台,登山休息站,是播州军查验通关文帖之处,往上就是飞虎关36步天梯。</p> <p> 飞虎关下的巨大石梯,分上下两段,上段从平台开始,古称“三十六步”,又叫“天梯”。“三十六步天梯”建在陡的山梁上,斜长55米,坡度45°,中间的踏道宽2.7米,两侧护墙各宽0.8米,用巨大青石砌建,每级都格外地高,而且砌成倾角较陡的大斜面。斜坡面在雨季有利排水,延长天梯寿命;大大增加攻城敌人向上拳登的难度,贏得反击机会;宽大的斜坡面上放不住东西,城上抛下的滚木石等可以倾泻而下,一直打到底,将来犯者砸成肉酱,真正做到了易守难攻。</p> <p> 飞虎关是海龙屯前的第二层险关,也是屯前的标志性建筑,坐落石崖之上,稳如泰山。</p><p> 飞虎关是极具特色的关隘,门内宽大的通道,在连山石上开的梯级,光滑方正的转角平台,都是千锤万凿,在坚硬的石山中硬劈出来的,两壁上的斧凿衰迹清晰可辨。正对关门的后侧石壁和修筑城楼的左右石平台,都是人工开凿造就的,表现了古人巧用地形,扼险设关的军事天才和高超的建筑设计思想。</p> <p> “海龙屯迥插青天,飞虎关高入紫烟”。飞虎关十分险要,在明军攻屯的50天中,这道关巍然屹立,成为官兵无法飞越的天堑。</p> <p> “龙虎大道”上达飞龙关,下接飞虎关。全长474米,宽3米,完全是在山壁上开凿出来的。古代军事战略家和聪明的匠师充分利用了这道石崖,同时解决了交通和城防两大重要问题,播军在此“藏礌伏弩”,伺机反击,给攻屯明军造成很大的伤亡。</p> <p> 飞龙关建在屯顶,坐南朝北,屹立在环形悬崖上,扼守一道窄山梁,东翼之下是悬崖峭壁,西翼镇守着深不见底的“杀人沟”,雄关的伟岸英姿宛若天门。杨应龙文武双全,“飞龙关”这几个大字是他亲笔所写,饱满酣畅,颇有法度。</p><p> 飞龙关禁卫森严,正门后壁上,整石镂空雕刻的三个菱形组成吉祥图案,这道多孔石窗,传说就是当年传递军机文书,查点进出人员腰牌、水帖用的,严防奸细混进屯搞间谋活动。飞龙关由一名把总领兵守卫,是进入屯顶军事核心区的大门。</p><p> “杀人沟”是真正的百丈深渊,不用设防,险要天成。传说杨应龙重修海龙屯时,发现偷懒怠工打100棍,扔下这条深谷喂野兽,因此称为杀人沟。平播战争中被杀死的人,也都丢进这条沟里。</p><p><br></p> <p> 海龙屯上最壮观的一组石构建筑群,高低相属,结为一体,酷似万里长城。下面的城门叫“朝天关”,上面一层是“飞凤关”,也称五凤楼。朝天关保存相当完好,坐镇冲谷顶上,俯视龙虎大道,条环形的宽平马道从飞龙关直达朝天关下。马道外侧的护身城墙上堞垛相连,可以防御弓箭和火枪,足资战守。马道将屯顶的三道关隘联成整体,朝北的飞龙关和向东的朝天关扼守军事要冲,相互构成犄角之势,防御功能上各有专责,作战中互为保障应援。屯顶三道关同山脚山腰的三座关彼此呼应配合,构成功能齐备,环环相扣的立体纵深防御体系。这是海龙屯上最成功的军事布局,是中国军事史上关屯建筑体系的代表性杰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p><p><br></p> <p> 飞凤关屹立屯东制高点上,设两道大门,东门沿城墙走,直达朝天关城楼,前有照壁,两侧高墙夹护,内设两重天井,是为瓮城,石城上昔日修有箭楼,由对称的两道石梯上下,这座封闭的独立石头城堡,顺应地形并满足登高望远之需,作阶梯式布局,是屯前军事指挥中心。这道关,是以杨应龙最宠爱的小妾田雌凤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叫“飞凤关”。</p> <p> 过了北坡六关,山顶的大片区域,住扎过上万兵马。海龙屯及周边地区大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山后还有高山,地下水丰富,山上井泉涌流,满足兵马用水需求。老王宫是南宋播州士官杨文修建的龙崖屯建筑群遗址。杨氏历代维修,是古屯上最早的建筑。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杨应龙在重修海龙屯关隘的同时,在老王宫西侧山梁,精心营造他的宫室殿宇,称为“新王宫"。这座关隘环绕的城中之城,是仅次于播州宣慰司城的官府建筑群,这里是海龙屯的“心脏”,也是杨应龙最后的避难所。</p> <p> 杨应龙深通文韬武略,明朝隆庆五年(1571)承袭大权集于一身。万历年间,朝政腐败,贪官索贿民不聊生,国运衰微。倭寇侵我沿海,国内到处爆发农民起义。朝廷征发杨应龙统精兵四处镇压各族人民起义,因为战功卓著,封“骠骑大将军”。万历十五年(1587),应龙又升任都指挥使(武官正二品)。他骄横跋扈,施用严刑峻法虐待士民,兴兵夺占罗氏及宋氏士官田庄,擅自杀害下属,播州官民与应龙严重对立,受害家人纷纷进京控告。</p> <p> 贵州巡抚叶梦熊乘机发难,疏奏应龙“二十四大罪”,欲置杨应龙于死地。万历二十年(1592),朝廷命杨应龙到重庆接受官员勘审,论法当斩。应龙请求以二万两银赎罪,并愿率5千播兵征讨倭寇,戴罪立功。朝廷允准,将他放回播州后,杨应龙却抗拒不出。二十二年(1594)春,四川总兵统兵3千讨杨应龙,他在娄山关设埋伏,全歼进剿官军。万历二十三(1595)年五月,四川总督令重庆知府王士琦在松坎第二次勘审杨应龙,将其革职,罚银4万两,助朝廷采办大木,将其次子杨可栋监押重庆府做人质,以追缴赎金。不久,杨可栋死于重庆,杨应龙哀痛,前去请求发还儿子尸体归葬,重庆官吏辱骂杨应龙,拒不还给尸首,还逼他缴纳赎金。杨应龙大怒,逼上反叛之路,于是大修关隘,屯集粮草军械,招纳四方流亡之士,组织训练强大的苗军,领兵四出攻城掠地,占领了川南黔北大片地盘。大掠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又侵湖广四十八屯,在飞练堡全歼贵州官军3000人,杀都司杨国柱。勒兵围綦江,杀守将,屠城劫库,杀人上万,尸满江中,西南城乡震恐,朝廷闻讯大惊。明神宗决心镇压杨应龙,起用李化龙为兵部侍郎,赐尚方宝剑,总督四川、贵州、湖广三省军事,担任平播战争主帅,从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直隶、辽东等省调集官军,在川、贵、湘、滇各省征调屯兵和士兵共24万,发国库银100万两,赶制大批武器装备。万历二十八年(1600)正月,全国联军组建完毕,各路总兵和高级将领在重庆登坛誓师。二月,官军以优势兵力八道并进,杨应龙四面受敌,仍拼死反抗,血战中,寡不敌众,四方关隘相继失守。四月中旬,播州宣慰司城陷落。四月十六日夜,杨应龙率残部17000人及亲属退守海龙屯上。</p> <p> 屯后万安关、二道关城墙建筑坚实厚重,</p> <p> 二道关城门内,两道巨石砌的拱券呈十字交叉,左右壁的耳洞暗藏甲兵,此关的门洞内,前后均设有城门,城下有壕沟,安吊桥一座。石城的下方便是土城。土城的防御设施显然不如屯前各关坚固,除城门用石砌外,绵延在左右山脊上的城墙是用泥土夯筑的,所以叫土城。明军猛攻屯前险关,伤亡惨重而迄无成效,于是奇正结合,避实就虚,猛攻后关土城。</p> <p> 围攻数月,海龙屯周围山岭上火光熊熊,海龙屯四面楚歌。</p><p> 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初六清晨,官兵从后关攻进海龙屯,杀声震天。杨应龙兵败,自知大势已去性命难保,宁死也不能落入官军手中,他将寝宫房屋点燃,关上大门,同小妾田氏、何氏一起上吊自杀。明军总兵官吴广急忙赶到,冲进烈焰中拖出杨应龙尸体,抢了个头功,因此升官受奖。杨应龙儿子、军师、总管等76名首犯献俘于朝,被斩于北京西市。</p><p> 海龙屯被攻破化为废墟。官军虽凯旋班师,但是,明末万历年间,本国运衰微,平播之战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军力,从而加剧了明朝的衷亡。</p> <p> 小小的龙崖山影响深远,海龙屯历经烽火硝烟,承载着千年前开始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