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歌曲分析

+1

<p><b>201800430119黄婉梦</b></p> <h3>《送别》是李叔同于1915年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该曲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h3> <h3>从曲式结构来看《送别》是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第一乐段的曲式结构和第三乐段完全相同,整体乐段平缓,起伏很小。第二乐段第一乐句的“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改第一乐段的沉静,表现出一种激动、感慨的情绪,而第二乐句“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又重新再现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曲调,不过也略有变化,表现了一种友人离别的哀伤之情。这样微妙的曲式结构让《送别》在反复中突显了悠长的主题,但又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得以升华。</h3> <h3>从《送别》的旋律构成来看,音乐素材简练,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结构上,全曲共四个乐句,第一乐句落音为2,第二乐句落音为1,第三乐句落音为2,第四乐句落音为1,四句重复第二句,构成abcb结构,符合中国诗词最常见的、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也符合中国古典音乐重复下句的常用手法。从乐句内部来看,音阶是以五声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进行除两次4—7的进行之外,其他均与中国的“三音环绕”式旋律推进如出一辙,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气质。</h3> <h3>从词曲结合的角度看,《送别》的音乐起伏与字调抑扬二者配合自然贴切,几乎是天衣无缝,同时,作为艺术歌曲,《送别》的歌词借用了很多意象,很是优美,由此体现出李叔同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深厚的国学功底。</h3> <h3>在演唱《送别》时,演唱者需要通过轻柔的声音唱出人们分别是的惆怅和眷恋之情,并要借助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来实现音乐的情绪表达。由于《送别》在表达上具有“沉”、“扬”的特点,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较深的气息控制能力。</h3> <h3>整体歌词有忧伤,有豁达,有期盼,有祝愿,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尽,再多的话等离人归来,恰如其分地把情感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不矫揉造作。</h3> <h3>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人类诞生之日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文学、音乐以及戏剧表达的一个恒久主题。《送别》一歌伴随李叔同送别人生,到和国人一起送走了一个苦难而无序的时代,细细聆听,总能从这优美的音乐中获得无尽的感动。其沉沉相思,淡淡哀愁的风格正是表达了当时弘一法师李叔同面临的特殊的人生境遇,也不禁让听者深思长亭古道边不知夹杂了多少人生悲欣交集的感叹。而《送别》正是在这样的淡远的意境中不断变换着人生聚合离散的悠远韵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