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夏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7月正值盛夏,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人体能量消耗增多,抵抗力随之下降,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免疫功能尚不完善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更易患病。</p> 一、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p>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及气溶胶传播。人群普遍易感。</p><p>症状:</p><p> 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以及眼红、烧灼感、流泪、眼痒,甚至有时会发生眼睑肿胀等结膜炎症状。</p><p><br></p><p>预防:</p><p> 1.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交叉感染。</p><p> 2.出门尽量佩戴口罩并学会正确的佩戴与摘取。</p><p>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出回家、饭前便后应洗手,避免手部直接接触口鼻眼;咳嗽或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袖口捂住口鼻,并尽快洗手。</p><p> 4.科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p><p> 5.有疑似症状应及早求医。 </p> 二、虫媒传染病 <p>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主要从消灭虫媒方面来预防该类传染病。</p><p><br></p><p> 1.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日本脑炎病毒经蚊虫媒介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为受感染的动物和人。</p><p>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严重者可以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p><p> 2.疟疾是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p><p> 症状:全身发冷、发热、多汗,且呈周期性规律发作,长期反复发作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p><p> 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p><p> 症状: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全身乏力、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出血,肝大等。</p><p><br></p><p>预防:</p><p> 1.消灭蚊虫孳生场所,保持环境卫生清洁,疏通污水沟,并做好消毒清洁。</p><p> 2.注意居室灭蚊,关好纱窗、纱门防蚊;睡觉时挂蚊帐等。</p><p> 3.做好个体防护,外出尽量穿浅色衣服、长袖和袜,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p><p>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p><p> 5.必要时可进行疫苗接种。 </p> 三、肠道传染病 <p> 1.感染性腹泻又名急性胃肠炎,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肠道传染病。随着夏季温度升高,细菌和病毒的繁殖活跃,食物腐败变质速度加快,而人体消化酶的分泌减少、活性降低,胃肠道防御力减弱,进食变质食物后容易引起感染性腹泻。</p><p> 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p><p> 2.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常见血清型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 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可经胃肠道(粪-口传播)、呼吸道飞沫等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p><p> 症状: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p><p> 3.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生活条件、卫生设施水平低以及卫生习惯差的地区高发。</p><p> 症状:发病急,有畏寒、高热,继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或黏液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重症患者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p><p><br></p><p>预防:</p><p>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p><p> 2.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变味食物和生冷不洁食物。</p><p> 3.饭菜应荤素搭配,均衡饮食;科学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p><p> 4.注意生活环境的清洁,衣服、毛巾等生活用品要及时清洗消毒。</p><p> 5.加强粪便管理,及时清除垃圾。</p><p> 6.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可接种疫苗。</p> <p>来源:中国学校卫生杂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