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是江西古村落保留较多的一个县,那里有着上百座规模完整的明清古村落,犹如“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点缀在广阔的赣抚平原上。在我印象中,比较有名的当数竹桥和东源,很早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竹桥建村约为明代宣德年间,历史上文风昌盛,经商致富的人也不少。嘉庆、道光年间,竹桥的贡士余钟祥在浒湾镇创办"大文堂"商号,雕板印刷各种书籍,自办发行,全国销售,是当时赣版书业中一个著名的堂号。 现在村中明清建筑连片未损,大多数还有住户,街巷格局,保存完好,老的民居很少拆毁,村民新居都做到外边,所以古代村落的环境风貌基本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东源村始建于南宋前期,已有800多年历史。村里200多户人家,除3户外都姓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堂兄弟曾洪立的后裔,也是曾子的一支嫡传。 2012年我开始走访历史文化名村,在金溪选了东源,没选竹桥。因为从网上的资料看,东源似乎更有文化底蕴。听说由于村民思想不统一,至今也没有整修。竹桥虽然整修得很好,但乡愁似乎少了一些。 一位朋友多次邀我今年去一次金溪,答应下来了,却提不出行程安排的意见,因为去的次数太多,似乎有点审美疲劳。直到去的那天早上,从微信中看到新修了一个大坊村,而且是与荷兰艺术家合作打造的,于是建议去那里看一看。 大坊村有着900多年历史,全村100多户村民全部姓李,是一个传统文化、传统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像中国许多村庄一样,大坊村的百姓渐渐搬离老村,离开老屋,在老村周边建起新村,盖上新房。古村逐渐成了空村、荒村,老屋一栋栋坍塌,杂草一丛丛生长。 由金溪县、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荷兰文化遗产和市场研究院共同开发的大坊荷兰创意村项目,定位于以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活化利用为目的,借鉴荷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引入荷兰传统文化,打造创新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金溪模式”。 进了村,一眼就能看见无字门楼的灰瓦青墙两侧,摆放着的一对奶牛造型,主色调为中国红和荷兰橙,据称其创作灵感来自大坊水牛和荷兰奶牛。 门楼的对面是一个水塘,远处一抹黛山,间隔着绿油油的稻田。踏上梅花桩,你可以走进新近红起来的网红打卡点,与青山绿水来一张零距离的合影。 门楼内是荷兰艺术家作品的陈列馆。据说门楼已经倒塌,但修缮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物和原貌,倒塌了柱子用了新的木料,未倒塌的柱子仍然保持原样。虽然新料、旧料并存,似乎有些扎眼,但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节俭的传统。 这是荷兰艺术家用废旧木料制作的犁,除了几抹带有荷兰元素的色彩外,地道的中国乡愁。这两个字用中英文醒目地写在横梁上。 这个用废旧纸板制作的艺术品,虽然形状古灵精怪,但色彩却是中国农村常见的,当然右边的底部还是掺杂了一点荷兰元素,这也丝毫不会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 这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手推车,同样出于荷兰艺术家之手,只不过点缀了些许荷兰蓝,反映作者的国籍。 现代座椅用的是当地的毛竹,意味着中荷的合作。 在中国南方的古宅里,陈列着最有中国象征的青花瓷。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当然作者不忘加入西方的元素,在地上铺满了树皮屑。 还是刚才的套路,中国瓷,荷兰常用的树皮屑。 这是荷兰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用过的工具。 整个陈列馆里,除了这双荷兰木拖鞋外,其他的艺术品带给游客的,是满满的中国乡愁。这就是荷兰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因为他们知道受众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来到古村,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乡愁。荷兰文化在这里不是食材,只是调料。 一座动感十足的建筑从村中盘旋而上,相互交错却又条理分明,在周边古建筑映衬之下,轻灵飘逸中传递稳固平衡的观感。它有一个很诗意的称谓,“徘徊塔”。这是荷兰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大坊的代表作。 爬上徘徊塔,举目远眺,除了远山、绿树、田野、灰瓦之外,还有一栋建筑会跳进你的眼帘,那就是具有西方风格的多功能咖啡厅和会议厅。它像一位外来的客人,静静地伫立在青砖灰瓦的中国农村建筑一旁,不想打搅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这座镶嵌在古宅院落内的咖啡吧,全现代化的玻璃外罩、陶瓦材料堆砌的蜂巢状顶,让人不由得想停驻歇脚,沏一盏咖啡,品一曲音乐,忆一回乡愁。 当然,站在徘徊塔上,从四面瞭望,大部分是修缮后的赣派民居。 走下高塔,遇见的还是这种中国元素。 行走在大坊村,人们不禁会不时地发问:“你是谁?”是东方还是西方,是中国还是荷兰,是古朴的乡愁还是外来的文化。 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柱础石与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发动机,这是文明发展的过程,这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机器人和他身后的古宅,既有一种历史联系,更是一种时空穿越。 破旧的齿轮和时髦的女郎,文明就是这样在时空中碰撞。 荷兰风车点缀着赣派民居,你绝不会以为你来到了荷兰。 动感的徘徊塔矗立在周边古民居中,你只会感到些许新奇,但绝不会怀疑你还在江西,还在金溪。融入西方文化的元素,不是为了改变乡愁,而是为了加深乡愁。乡愁是家乡村前的小溪,村后的池塘,是清晨鸟儿的轻唱,屋顶袅袅的炊烟,是分不开的山水,变不了的相望,是上一辈的期望,下一辈的守望。人们走进古村,就是为了品尝那淡淡的苦涩和甜甜的回想。 夜色给大坊村增添了几分神秘,灯光让沉睡的古村显得格外秀丽。 网红打卡点依然那么诱人 门楼前的奶牛依然那么可爱 古老与现代,斑驳与绚烂,顺着小巷无尽延伸 雨后的石板路与幽蓝的玻璃墙,同样见证着中荷艺术家和建筑者的智慧和眼光 村头的那口小塘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 灵动的徘徊塔给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感觉 夜色中灯影下的青砖灰瓦和咖啡厅的星星点点相映成趣 村里的留守老人有了新的工作 千年古樟与古村一样,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就是大坊村,一个中荷合作打造的创意村,一个点缀了西方文化,但骨子里还是中国文化的古村。 在即将完成扶贫攻坚任务之后,农村的主要任务将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也要打造村落,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乡愁是遥不可及又触手可翻的画卷,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风景,是人们共同的情感,是每个人不一样的感觉。因此乡愁不应该万村一面,大坊村为此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