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掠影

jinning

摄于:2005年4月 相机:Nikon E5000<div><br></div><div> 金门岛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人,金门岛与厦门市距离约10公里。明末郑成功从金门岛率军收复台湾。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在该岛屯兵驻守。国共两军在金门进行了两场较大规模的战斗:1949年10月的金门战斗及1958年8月开始的金门炮战(台湾称为八二三炮战)。2001年元旦,金门与厦门开始试行直接通航,由金门料罗港直航厦门五通码头。<br></div> 金门旅客入境候检处 金门水头港旅客服务中心 金门火电站 金门水头港 金门华侨之家 台湾空中大学,创立于1986年,空中大学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成人进修及继续教育,教学方式以远距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管道播送教学内容。 金门岛上的电话亭 金门岛油菜花田及新农舍 金门的特产主要有:金门贡糖、一条根、金门高梁及金门钢刀。这是售卖各色金门贡糖的商店。 金门贡糖的生产 金门一条根,在太武山脉发现的“丁癸草”,可有效控制风湿病,取名为“一条根”。 金门高粱酒,台湾地区的三大名酒之一,战备坑道有恒温、恒湿的特性,高粱酒经过坑道窖存,其味香醇甘洌,风味独特,深受欢迎。 金门钢刀制作车间,1958年海峡两岸“八二三”炮战中我军向金门发射了近50万发炮彈。金门铁匠用炮彈碎片打制成各种刀具,创立了“金门钢刀”品牌。 用于制作金门钢刀的炮彈碎片。 金门茶楼中挂着巨幅的毛泽东像。 台湾当局金门县政府大门 金门风狮爷,岛上乡民视风狮爷为保护神,各村落路口,随处可见身穿盔甲或外围披风的立姿石狮,狮前常见香火,为金门特有的景观。 金门烈女庙,原称贞烈庙,内供奉王仙姑。位于龟山山麓,规模不大,却是烈屿地区香火最盛的庙宇。 金门民俗文化村,位于金沙北端的山后中堡,共包括18栋传统闽南二进式双落建筑,格局壮阔整齐,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 民俗文化村院落 古厝前的景观 闽南二进式双落建筑侧面外观 古厝风貌,王氏族人居住的宅第,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br> 古厝内景 两排古厝间的过道 民俗文化村中展示的石磨、石槽等物品。 民俗村中的古榕 民俗文化村中制作小吃的居民。 金门的钦旌节孝牌坊,于清嘉庆年间设立,是台湾地区规模最大也是保持最完整的牌坊。 明延平郡王觀兵弈棋處,在太武山顶,相傳當年鄭成功在金門基地時,常於“成功洞”内看兵書,或者和下屬對弈。 成功洞,是山頂的天然岩洞,深約30米,高4米,寬6米,洞內有石桌和石椅。 太武山東麓山巔的海印寺又名太武岩寺,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是具有八百多年滄桑歷史的古刹。 太武山海印寺的石門關 海印寺中弥陀菩萨雕像 海印寺中韦陀菩萨雕像 海印寺大雄宝殿内景 海印寺精美的围栏 文台宝塔,相傳為明太祖年間所建,塔高2丈餘,為昔日金門航海的航標,塔下盘石刻有1958年张大千的“国之金汤”题词。 马山是金门本岛距中国大陆最近的据点,有天下第一哨之称。 马山观测所,系开挖坑道建成,相当隐密。昔日装设有大型望远镜,监控对岸海空动静。 蒋介石于1952年曾到此巡视。 马山播音站,在距大陆海防最近的古宁头地面上,排列着48个直径1米多的巨型喇叭,那是当年国民党军向大陆喊话用的工具,邓丽君就曾在马山播音站向对岸“喊话”。 太武军人公墓,建于1953年,在金门各次战争中丧生的国民党官兵都葬在此地。牌坊上有于右任的题词“天地正气”。 太武军人公墓 1952年,蔣介石於太武山頂上題寫「毋忘在莒」,意欲不要忘記反攻大陸。碑石下,有中興亭和太武亭,可遠眺大陸的風光。 蒋经国的铜像,经国先生曾经到金门巡视,慰问、走访基层达123次,金门建有“蒋經国纪念馆”。1991年蒋方良曾到此与铜像合影。 嶺東還有蔣緯國提款的「梅園」,园中栽有百株梅樹。 太武山顶巨大岩石下的的大炮掩体。 以战地文化为主题的金门国家公园景观。 金门国家公园景观 金门国家公园景观 金门国家公园景观 金门国家公园景观 金门国家公园景观 金门国家公园景观 金门国家公园景观 金门国家公园景观 翟山坑道是金门典型的战地景点,1960年开挖,1966年完成。 翟山坑道主要功能是利用登陆艇向金门运输补给,有坑道掩护,补给时可以躲避我军炮火,坑道呈A字型,长约357米,可容纳小艇42艘。 坑道炮口景观 金门古宁头战场旧址,长达数公里的海滩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排排整齐的轨条砦刺向天空。 金门岛上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与厦门对岸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标语遥遥相望。 厦门面对金门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