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后 记</b></p><p> </p><p> </p><p> 时光匆匆,转瞬间,距离2016年4月,我发表的以光州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已过去四年多了。2018年6月,潢川县政协文史委精选了其中107篇,约65万字,分上下两册,以《光州漫忆》为名结集出版。恰如当时所言,这只是开始,光州被尘封千年的历史发现之路才刚刚开启。</p><p> 又是两年过去,以光州文化为主题的创作又累积了140余篇。潢川县政协亦将其列为2020年的文史出版计划,名为《光州记忆》。一样的分为上下两册,封面与扉页设计上风格的统一,希望《光州漫忆》《光州记忆》两书成为反映光州历史、文化的姊妹篇。</p><p>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潢川人,我的老家是国内十大将军县中排名第二的安徽金寨,我的爷爷奶奶就长眠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敬献花篮的金寨烈士陵园中,那里充满了红色的历史与文化,我的爷爷192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商南起义。但潢川于我而言,不仅仅只是我的第二故乡。</p><p> 若干年前,还没有金寨县,我的老家曾是光州下辖商城县的一部分,革命年代,在血与火的战争中,被划归新成立的立煌县,解放后改名金寨,归属于安徽省六安市管辖。巧的是,解放战争中,爷爷随军南下,作为接收地方的一员,就是在六安退伍的,并以经理之职接收了六安市发电厂。但在爷爷的心中,潢川才是南五县的首府,才有属于他——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后来在1952年,爷爷如心所愿调入潢川。</p><p> 而我来到潢川,也已三十多年,是潢川的女婿。我爱我的妻子、我的家,我更深深的爱上了潢川的历史与文化。在我心中,曾经的“光州”充满了诱惑,充满了魅力,给我无限地动力,让我不断的去探索那些曾经属于“光州”的点点滴滴。我亦感谢光州,正是她以博大的胸襟、深厚的历史、璀璨的文化,让我在每一篇相关文章的创作中,对我零零散散的记忆都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我而言,这是学习、理解、提高、成长的过程。</p> <p> 依然会感谢很多人,包括潢川县政协、信阳市政协、河南省政协《协商论坛》等领导、朋友,以及文联、作协同仁,各地的藏友、文史爱好者们,正是在他们的不断鼓励与帮助中,这些年我陆续参与了市县政协文史系统、市史志办的《豫南抗战史料选编》《图说鸡公山》《记忆潢川》《抗战中的潢川》《凋零的野百合花》《光州之子 开漳圣王》《南湖》《光州漫忆》《康熙·光州志》《走进黄湖》《最忆是黄湖》等30余本文史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并于2015年在台湾出版了《豫南往事》一书,2019年5月,《光州漫忆》亦在台湾再次出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单位——潢川县人民医院以及杨怀玉院长,正是在他的支持下,我才有时间去整理和写作这些资料、编辑这些书籍。杨怀玉院长也是我在人民医院和政协的双重领导。</p><p>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我们在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家乡时,我们也需要“记得住乡愁”——这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人居梦想,是中国城镇化的理想。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增添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文化自信,对光州,我有满满的自信、文化的自信。</p><p> 《后记》终会结束,但对光州历史、人文史料的挖掘不会停止,相信这已掀开帷幔一角的历史也会越来越精彩。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不负期望,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我为之热爱的家乡,是有着厚重历史的、人文的、英雄的光州。</p><p> </p><p> </p><p style="text-align: right;"> 杨 峰 </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0 年6月5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