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说话50:铜鎏金烧蓝烛台

王军云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在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工艺,我姑且把它叫做“铜鎏金烧蓝工艺”吧,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名称。</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种工艺肯定是来自于“银烧蓝”,但又不完全一样,很显然它又借鉴了“点翠”和“景泰蓝”工艺的一些优点,而且,它几乎只用来制作烛台,又而且,它就像昙花一现,只存在了几十年就销声匿迹。</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搜索和查阅了很多资料,可惜所得甚少。无奈,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就得从前面提到的几种与它相关联的工艺说起。也许是我在这个领域孤陋寡闻,倘有知情专家,恳请赐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说“点翠”,在这几种工艺中“点翠”最早,点翠是用翠鸟的羽毛装饰金属饰品的一种工艺,它源于战汉兴盛于明清,是一种地道的中国传统工艺。“点翠”需要先使用极细的金丝在金、银、铜或鎏金的金属上焊出花纹,并在花纹中间涂上天然胶水,然后,根据设计需要选配不同色阶的翠鸟羽毛,精工细作,巧妙安排,把纤细的翠羽镶嵌在金属胎体中,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同时,辅以镶嵌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珠宝玉石,从而制成形态各异的首饰器物。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美伦美奂。</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点翠工艺在清代康雍乾三朝达到顶峰,以后就逐渐势微,加上需要从活的翠鸟身上取羽毛,有些残忍,这项工艺在解放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据说后来有人用鹅毛、丝带等材质替代翠鸟羽毛制作点翠首饰,使其得以传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前面说到的几种工艺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景泰蓝”了。实际上它是13世纪左右从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的,后来完全本土化,反倒成为我们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景泰蓝的规范名称是“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体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为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达到巅峰,且产品最为精美著名,又因为在丰富多彩的成品颜色中,“蓝色”最为明丽鲜艳,所以,后人称这种工艺制品为“景泰蓝”。</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银烧蓝”工艺同样是舶来品,它是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的。目前在国内发现最早的“银烧蓝”工艺品实物是清雍正年间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从工艺看,这件捧盒色彩丰富,制作考究,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釉料晶莹透明、色调爽朗雅丽,很显然是属于成熟期的产品,由此可见,“银烧蓝”工艺至少在雍正朝之前(十七世纪)就已经传入我国并发展成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银烧蓝”和“景泰蓝”工艺很接近,但它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银烧蓝的“蓝”比景泰蓝的“蓝”要清爽透明,流动性强,水灵晶莹,整体色彩也更加柔软平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所收藏的“铜鎏金烧蓝”系列烛台,很显然是综合集成了点翠、景泰蓝和银烧蓝工艺的优点,从而实现了一系列工艺上的突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基本摆脱对掐丝确定图案轮廓的依赖,图案更加写实自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基本实现了各色釉彩的无色阶过度融合,使画面更具绘画性和表现力,像是明快的水彩画。</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颜色更加丰富、通透、明亮、娇艳、细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是由于摆脱了“掐丝”的束缚,锤揲与釉彩结合表现力更为丰富,使细节处能得到细致入微的刻画,惟妙惟肖。</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是鎏金工艺使作品更加金碧辉煌,华丽高贵。</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工艺上的继承和突破,使“铜鎏金烧蓝”器物独树一帜,美不胜收,在实用的同时,也成为厅堂陈设,特别是案上供奉的装饰礼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铜鎏金烧蓝器物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特征,比如图案,既有传统的“朱雀衔环”“福寿囍”,也有萌萌的猫咪和天马行空等等,丰富的色阶,莹润的釉感,甜嫩的瑰丽,清新舒畅,欢快吉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同时,作为烛台,它们有单支、双支、多支(三支以上)等形式,造型稳重静雅。可惜传世的烛台大部分鎏金都被刮掉了,即便如此,残留的金痕,仍难掩它们往日的辉煌!</b></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王军云,牧斋主人。喜文乐画好收藏,宅于一室,牧山牧水牧身心。所好皆出本心,每有所获,欣欣然,淘淘然。献于诸君,倘博一笑,幸甚;若得共鸣,幸莫大焉,或曰阿弥陀佛,同道同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