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 古 迳 垇 】</b></p><p><br></p><p><b> 古迳垇位于沙地与五云交界处,垇子以南归五云,垇子以北归沙地,古代行政区划可能是山川形便而划界,古迳垇距圩镇九华里的路程,是沙地镇的东南门户,自北宋时期开始就是赣州至吉安的陆路主要通道。</b></p><p><br></p><p><b> 古迳垇公路修建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直到八十年代初都是沙子路面,当年人工开挖的公路是沿着半山腰弯曲下坡,大小弯道十八个,赣州人常说,下沙地的十八弯就是古迳垇。</b></p><p><br></p><p><b> 一九八一年冬修建沥青路面的公路是老路基,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昌赣公路升级改造,改弯道和降坡,开始浇筑水泥路面,后来铺设沥青路面,历经几次修建,现在的公路只有六处小弯道,拐弯的角度都在一百二十度以上。</b></p><p><br></p><p><b> 八十年代之前,人们习惯称这条公路为“昌(南昌)赣(赣州)公路”,后来又叫一零五国道或G105线,古迳垇公路是一零五国道的一小段,它是一条国防公路,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也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九十年代末,据有关部门统计昼夜车流量达两万车次,自从二零零四年大广高速公路通车后,缓解了一零五国道赣县段的压力。</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迳垇下坡公路边的广告牌</b></p> <p><b> 沥青路面的老公路,多年废弃了,路面的沙砾石有的埋在泥土中,有的露出了地面,它们静静地躺着那里向人们诉说南北大通道昔日的荣光。</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古迳垇山足下有几垅农田,几个小屋场,住了十多户人家,现有陈,钟,黄,李等四姓,陈姓人口户数占了一半。</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马路墈下的屋场叫“新屋子”,是陈姓人清朝时期从五云的阳坑口迁徙来到“长园头”,民国年间搬至这个地方开基立业的。陈姓的家风有着重视子弟教育的好传统,代代相传,家族兴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员比较多。现有公职人员十人。</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有一个山窝子叫“垇下”,里面住了人家,主人姓黄,有一位老先生,高度近视,戴双层眼镜,农村红白喜事的礼仪,喜贴对联的撰写非常内行,改革开放后,他刻钢板油印了“家礼集”小册子,在沙地老街上卖,销量不错,使农村传统的客家文化得以代代相承。</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铜锣窝的山路,茂林修竹,山泉细流。</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铜 锣 窝</b></p><p><br></p><p><b> 铜锣窝位于古迳垇老马路的上侧,距沙地街六七华里地,山青水秀,风景旖旎的好地方,铜锣窝有一个小屋场,主人姓李,半山腰有个墩子,原来有一幢小房子,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是蒋经国休息之处。沙地是赣南边陲的集镇,距赣州府八十华里,蒋经常来五云桥,沙地视察工作时就在那里休息,常年看守房子的是铜锣窝李屋人,据说,他一年的看守经费折六担稻谷。</b></p><p><br></p><p><b> 铜锣窝那幢房子里面的家具,解放后被当年的沙地区政府没收归公了。有一套油漆木质单人沙发和茶几,八十年代初沙地公社民政所办公室还在使用,茶几上书写了“仰德堂,中华民国三十年”的字样,蒋住过的房子一九六五年左右倒塌了,后来做了晒坪,如今没有痕迹了,长出一些毛竹,杂草丛生,一架电线凌空而过,那里还竖了一根电线杆子。</b></p><p><br></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蒋经国一九三八年任赣县县长,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四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辖赣南十一县)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古迳垇山峦起伏,群峰叠翠,两边的山峰连绵,山足下一条溪涧,沿着溪流一古道,南北走向,砌筑了石头的路面耐磨,雨天不会坑坑洼洼,晴天也不会尘土飞扬,我们家乡人称这样的路为“石街路”,路段顺着山足走势,小溪河上架设了石桥或小拱桥,有人说是“官道”,类似于现在的公路,是沙地来往赣州府的通道。</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沙地的粮食,茶油等农副产品运往赣州府销售,采购的南货,百货,布匹等商品运回沙地,老板都是“发脚”给年轻力壮的挑夫,而他们经常路过此山垭。</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货物运输陆路上全靠马帮和挑夫两种。</b></p><p><br></p><p><b></b></p><p><b></b></p><p><b></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挑夫是一种职业,帮别人挑运货物和行装等,也是一门体力活,我们家乡叫“打肩担”,也有人叫“挑脚”,老板发货给挑夫运送,叫“发脚”给肩担客。</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古迳垇历来是商贾要道,看见古老的小拱桥,就仿佛回到那个年代,南来北往的人们肩挑步行走在古道上,隐约地听到骑马的马蹄声,抬轿的轿夫脚步声,还有一群挑夫的号子声在山谷中回荡。</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保留完好无损的古老小拱桥现有三座)</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火 铺 上 </b></p><p><b> 火铺上,现在剩下残垣断壁,是古代邮差(信使人员)休息点,官方投资的建筑物,住房人无需租金,只要提供茶水,火把(照明之用)主要服务于邮差。</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阴阳山的传说,从前古迳垇山足下的峡谷,中间一条溪涧,墈上一条崎岖小路,两边的山丘像极了男女生殖器,阴山在现在的屠宰场走上那边,据说,是一块风水宝地,黄泥坵谢屋有祖坟在那里,阳山隔着溪涧相望,深夜子时两山丘合拢,青水淼淼,雾气腾腾,行人没有路走,只有原路返回,过了这个时辰,行人才可以通过此路。</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从这个传说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大自然与人类活动的规律,应该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三更半夜是人们休息的时间……</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谢高峰村的老辈提供了故事素材)</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那个时候大力发展马路经济的背景下,红红火火的马路店生意兴隆,沙地路段一零五国道边的马路店全线闻名。马路饭店始建于八十年代,盛于九十年代,沙地境内达一百多家,高峰村内约四公里的路段就有马路饭店和汽车修店二十六家,大大地方便了司乘人员的餐饮,住宿和补胎,修车等。</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二零零四年大广高速公路通车后,一零五国道车流量锐减,特别是长途汽车,马路饭店的生意骤降。还在从事餐饮业的马路店寥寥无几,有的改了行业。大部分的马路店用于居家,或空闲。</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迳小道变坦途,垇上风光店中人。</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撰联:曾和民</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誉写:凌育东</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古迳垇饭店(赣县沙地镇企业办招待所)开张之日宴请有关人士,合影留念。</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镇分管企业的领导和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合影留念。</b></p> <p><b> 站在铜锣窝墩子上俯瞰古迳垇公路,古迳垇采石场,釆石场口上是原沙地镇企业办招待所(马路饭店)的位置。</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 高 峰 古 迳 垇 》</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峰峦起伏大山阻,北宋先民开辟路;</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沧海桑田日月新,千年古道变坦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