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文字原创,珍存翻拍,美篇首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品配乐:外孙女弹奏的钢琴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我和我的祖国》2020.3.15</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五年级学琴六年,中国音协九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特殊的日子,特别的方式,2011年父亲的生命燃结在党的生日中;我把美篇制作定格在父亲故去的时刻;凝思点滴,文影怀念。一晃而过,2021年是父亲百年诞辰,契合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盛典,恰逢7月1日此篇初版完成发布,更具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1977年冬季,突发脑血栓,当年的医疗手段还需要脊髓穿刺来诊断,特效针剂只有低分子右旋糖酐,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还是造成右侧偏瘫,失去了重新恢复工作的机会。直到2011年病逝,父亲与疾病抗争了33年,豁达坦荡与毅力是坚持不懈的基石。2008年11月留影,映像慈祥舒然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1939年从老家山东濮县(1964年划归河南省范县),追随老师马功臣到邯郸参加中共抗日队伍,他是父亲的入党介绍人。</span>马功臣毕业于濮阳师范,后回乡进行革命活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随军编入冀南,先后担任邯郸县抗日大队大队长,邯郸、永年和第一任永肥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等职。他不畏艰险,功绩卓著,被冀南行署通令嘉奖为“模范县长”。1942年12月15日,马功臣前辈在率部进行反扫荡作战中壮烈殉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从参加革命至1944年在县委书记李著前领导下,与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成长为抗日模范区长。</p> <p class="ql-block">1944年7月1日,邯郸县委在牛堡召开会议,遭到来自肥乡的日伪军围击。县委书记李著前临危不惧,组织撤退,重点保护村民和与会干部的安全,县大队也及时增援。但在激烈的战斗中,李著前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24岁的宝贵生命。解放后移灵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这次三处重伤,转运至馆陶野战医院抢救,半年后才逐渐恢复,后被评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p> <p class="ql-block">父亲珍念师生情谊与老师的教诲,胡屯完小毕业就跟随老师传递情报和宣传活动,逐渐领悟了一些革命道理。父亲一生铭记先烈的遗志与功德,无论革命历程如何曲折,都不忘初心,服从组织安排,坚信党的事业一定不断发展壮大。那怕是在最后的岁月里,最喜欢看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思维清晰,有政治敏感度,坚决抵制有损于党的声望的言行。每次李著前兄弟来郑州,都是热情接待。对他们家人在邯郸县建立李著前纪念碑亭,给予极大地关注与支持。</p> <p class="ql-block">随着父亲工作调动,我家1948年2月搬到大名县,父亲先后担任三区区长、副县长,1949年12月到了鸡泽县,任县委宣传部长,后任县长,1952年回到邯郸,期间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1954年父亲调任峰峰矿务局基建局党委书记。1958年9月,调往郑州。父亲在熟悉的冀南地区,绕了一个圈,将近二十年。也许不单单是年龄,多少往事与记忆,父亲从未对我提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纠正错误历史结论,从父亲档案中撤出并退回的资料,足有一尺多厚,父亲只是含笑而过。可能父亲的沉默里,经历只是活着的足迹,比起定格的先烈们革命之路,不值得一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1954年出生在峰峰矿区,1958年秋天,在朦胧的印象里,单位拉行李的只有救护车,把我们送到马头火车站。第一次乘坐绿皮车,南下郑州。1970年春天,十二年后我重返邯郸,1972年底从这里当兵。两年时间不长,却是我感知社会的最初记忆。父亲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我在邯郸参加工作,情缘凝结在机缘巧合中。回感点滴片段,以此怀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第一双皮鞋,穿着它离开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哥哥年龄相近,父亲买东西不偏不向,记得小学时,我俩有了一模一样的“乐器”——笛子。1969年秋天里,父亲又给我们买了一模一样的东西——皮鞋。也许是哥哥提供的信息,高腰,硬底,系带,翻毛,听说还是军品转内销呢!那可是我的第一双皮鞋,走起路来带风,腰板也不由自主地挺直了。就在这时体制的变化,父亲被举家下放到河南省叶县,我家临时住在张申庄,麦场旁边的仓库腾出一间屋,尖脊瓦房,四处透风,老鼠大白天都敢爬墙上梁。村民打着哄哄来看省城来的新邻居,其中一位还是当过兵的,穿着一双铮明瓦亮的“三接头”,据说是营级以上干部才能配发。他看上了我的翻毛皮鞋:“小伙子,我拿黑皮鞋换你的翻毛咋样?”,“我才不换呢!”。我心里想,军官的皮鞋有啥好,低腰平跟,前面的皮子还接了一道缝,不好看。再说,也不适合学生穿啊!他笑嘻嘻地说:“没眼光”。其实,我的高腰皮鞋更适合村里干活穿,他倒是看的准。这里的情况不好安排,父亲选择了“投亲靠友”,准备送我去邯郸。1970年初春,我穿着“翻毛”北上,走向新奇未知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皮车上的“干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郑州距离邯郸240多公里,不像现在动车组、高速网,没坐稳就到了。那时候的火车统一绿颜色,俗称绿皮车,如果是慢车,见站即停,到邯郸起码要五个小时,往往错过了饭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父亲买了一包圆酥带上,怕我饿了。也是时代印迹与人们的习惯,路途远,都会带点吃的,算是我们的“干粮”吧!物资匮乏的年代,衣、食、行都是凭票供应,粮油定量,主食都吃不饱,何谈点心和时髦的休闲食品。老式点心的记忆,还是每年六一儿童节,中南煤管局给小孩子们每人发一包点心,“梅豆角”、“江米条”、“三刀”,圆酥没馅也不甜,虽说比不上其他点心精致上档次,能吃上便有逢年过节的感觉了。这“干粮”令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床薄被留给我永久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市户籍管理和对口上学,还是非常严格的,很多事“投亲靠友”更不好办。后来办理招工时才得知,我的户口进不了邯郸,是落户到了磁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郭连庆叔叔一直多处联系中学,</span>因为不是邯郸户口,市区上学一筹莫展。那就先去峰峰矿区玉梅大姐家看看,听说我要在邯郸上学了,玉梅大姐就给我准备了一套被褥,不大也不厚,可那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套行囊,一直伴随我当兵离开邯郸。玉梅大姐72岁那年,意外病袭弱体,不幸离世。可那一份关爱却一直温暖着我,在脑海,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孟叔叔在鸡泽县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小屯遇险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我小姨嫁到邯郸市东郊东小屯,姨父是独子,在邯钢工作。我们约好一起去看看,我先去,父亲骑车随后赶到。我穿着“翻毛”雄赳赳气昂昂,刚到村口,“站住,干啥哩?”,“我去姨父家”“谁?”“孙庆珍”,“从哪来的?”“郑州”“……,多大啦!”“十六”,“咦,十六岁……!镇高个,……走,到大队部”,“兜里都是啥?”,其实,啥也没有。这时候,小姨哭着喊着就进了大队部,“为啥把孩子带到这”。随领我回去后:“赶快去村口,截住你爸,别让他来了。”后来想想,谁也绕不开时代氛围,欺生欺小也是人的心理暗流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姨享受到了退休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小姨曾经在邯郸市公安局,后转业到文化系统工作,因为受过工伤,后来却被退职了。姨父给我说起如何能够落实相关政策,我说只认识孟兆祥叔叔,我们去找他。后来在孟叔叔热心帮助下,小姨恢复公职及退休待遇,还分配到了住房。我内心一直非常感激孟叔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三局李凤祥叔叔来峰峰矿区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表舅家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连庆叔叔最后联系确定,可以到邯郸市城郊区东方红中学上学,初来乍到,一切情况都不清楚,只得在堂叔韩志明家借宿时日。正对着地委那条老街,高匡门廊朝西,厚实双开木门,两侧厢房灰砖沉韵,尽头正房是两层楼。志明叔家住在二楼,客厅居中,两侧卧室。志明叔性格稳重,话语不多,许是“笔杆子”磨砺出的个性。堂婶热情,经常做点肉菜,不是红烧肉,是随意民俗的方式,肥肉白白的,老是给我夹到碗里,我实在咽不下去,只得“浑沦吞枣”解决掉。堂弟叫建立,我俨然成了他读书后倾述的出口,滔滔不绝地“否定之否定”,我倒是佩服堂弟习读的家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明叔家到学校,从邯郸火车站北地道口穿越西行,还有挺远的距离。表舅梁明园正好刚买了一辆自行车,永久名牌,还是加重型。表舅毫不犹豫地让我骑走了。十六岁的年纪,飞快炫技,颠簸涉水,哪懂得保养,不几天崭新已是锈迹斑斑。参加工作进入工厂后,才知道除锈润滑的必要。每每想起,总觉得对表舅有一份愧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感受第一次“吃席”的滋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来邯郸看我和哥哥,贾连卿叔叔在第一食堂安排午餐(火车站东边不远,和平路南侧),满满当当一大桌子,鸡鸭鱼肉,非常丰盛,第一次感受“吃席”的场面与滋味。我还是脚蹬那双“翻毛”,只是头发长的像是大背头。哥说你咋弄成这样,赶快理理发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同学合影,左二是班长郝同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邯郸市城郊区东方红中学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环境简陋,甚至没有围墙,旱厕,篮球架,没有宿舍。虽说基础设施简陋,但是,师资力量很强,都是名牌专业师范毕业的老师。教学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老师带着实地参观赵王城,哪个是点将台,哪边是操练场。还组织学生参加运送建筑材料等活动,支援邯钢新高炉建设。通过短短四个月时间,提升了自信,丰富了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校不大但是有食堂,大厨是北张庄的张师傅,扣碗一绝,“玉米饼得”香(邯郸口音,饼子不说子,发音:饼“得”)。但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有难心的“全国粮票”。</span>父亲期间来看我,关切地问我够不够吃,我迟疑着,父亲说放心吃饱,不够了,家里再给你寄粮票。物理老师笑哈哈地打趣:“小韩这下可以放心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个人住在大教室里。关于住宿,开始一个人住大教室,夜深人静,光影坟莹,玻璃还几块烂了,风刮进来呼呼的。窑厂几个同学被我动员来学校一起住。晚上不敢去厕所,我个子高假装胆子大。白天被子放到老师的办公室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校后不久,就又发生了地震,听说是邢台大地震的余震。我们不得不住进,学校坡下的防震棚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校期间经常去学校东边,邯郸市酱菜厂后坡上的家属房玩,有树荫,有水池,还能眺望王郎村,我觉得那就是邯郸挺好的风景。在那认识了翟东升,后来成为无话不聊的好朋友,兄长还好吗?</p> <p class="ql-block">在邯郸的日子里,常住在“抗日战争的堡垒户”的儿子张润叔叔家。我毕业后一段时间,曾在国棉一厂细纱车间学工,还住在和平路中华大街西南角,第一个胡同最南头,郝布正叔叔家,老两口和蔼可亲,热情善良。都是值得怀念的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于1970年10月参加工作,到了邯郸地区运输公司汽车保养場,在市区西南角,俗称干河沟。最初分配到铁工组,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个锻炼的机会,关键粮食定量高,每月45斤。两个空气锤75,150,基本要领,打手锤,钳子,改车刀。后来调换为电工,每月36斤。半年后,1972年12月21日,离开邯郸到张家口当兵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工是个力气活,其实也是独特的技术活,基本常识,炭火火候,欠了不仅仅打不动,还会破坏内部结构,造成夹层或裂缝;火候过了,料就会烧化甚至报废;操作空气锤,需要眼手协调,提高效率。淬火要点,一般可以用水,我们会用机油淬火,即保证硬度又提高钢料的韧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工负责制作车床上用的各种类型车刀,最重要职责是维修汽车大梁,只要发现平面有裂缝,就从其尽端切割掉,用三角形钢板焊接到缺口,增加强度。如遇大梁的连接处裂缝,就会将原来铆钉铲掉,裂缝修复后,用当时挺先进的电加热的铆钉机,新铆钉两端通电烧红,一人用专用工具顶住钉帽,另外一人用压缩空气铆钉枪,冲击成型修复如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羡慕汽车修理工,骨干工种,技术性更强。不过,到处都是机油汽油柴油,布鞋舒服不变形,但是不隔油,大都是穿时兴的“解放鞋”,时间久了胶质就会老化变形,鞋底弯曲隆起,鞋尖翘得高高的,走起路来像是“卓别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资匮乏,擦拭机器很少有棉纱,都是军队淘汰的废旧军衣,有上衣,有裤子,还有那种军绿色的裤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个老职工打赌,你敢穿着裤头走到20商场,再折返回来,给你五块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养场面积不算大,后勤保障设施齐全,有单身宿舍、职工食堂等。还有一个灯光球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在这样的氛围里,身心健康都得到了锻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述说的是故事,无尽的是记忆,映象着时代特征与国营工厂模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一年来,思绪万千,久久无从动笔,从父亲去世九年,到诞辰一百周年,历史契合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盛典,谨以此篇,庆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告慰父亲,一位忠诚共产党员的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篇初版文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写完成于2021年7月1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外孙女共美篇,为您的阅读点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