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闵行江川十景 </b> ——诗印小集</p> <p> 闵行江川地区就是我们所说的“老闵行”,是指以沪闵路南端与江川路(一号路)交汇处及周边地区。其西界大致到昆阳路(包括闵行经济开发区),北界大致为剑川路,东面包括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及周边区域和吴泾地区。</p><p>历史上,闵行、吴泾地区自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建县后一直归属上海县。明弘治年间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年)始称“闵行”。</p><p>老闵行地区历史久远,工商业发达,曾是上海著名的工业卫星城。黄浦江在此北折流向市区,浦江第一弯留下了美丽的滨江景色。</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闵行江川,美丽家园,处处是景。几十年来,新景不断更替旧景,可谓日新月异。然而旧景又怎能从心头抹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心中故乡的美景,如同一幕幕电影镜头时时在眼前略过,总想把此闵行的新旧美景刻成印章,以为永久的记忆。几经酝酿先后刻印十余方,并以十句小诗记之,姑且以十景称之。小集于此,并集得相关图片资料,以配其真境之趣。其实闵行美景何止是十,是百耶?美景无数,自然不是这十景所能完全包容的,更何况每个人心目中的美景是各不相同的,这里的十景仅仅表达作者的一些视角和一种心情而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闵行江川十景:</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老闵行四景 :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街古风 奇迹一号路 四大金刚 宜阳古藤</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江川新六景: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里樟荫 开发先锋 名校竞秀 科创雄风 滨江新颜 轻轨越江</span></p> <p class="ql-block">在闵行文化馆长期陈列的展品中,有昔日闵行邑人绘制的闵行十景图,在他笔下,其时的闵行十景分别为 <b><u>: “东阁观潮;西寺夕照;南浦归帆;北街夜织;度门晓钟;谯楼残月;易园早梅;竹庄新篁;留桥春耕;横泾雪钓”。</u></b></p><p class="ql-block">昔时的美景早已不可寻觅 ,而今日闵行的美景处处皆是,更不是旧时所能相比的。愿闵行的美景不断更新,越来越美,越来越多。</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闵行江川十景</b> (诗)</p><p>老街集市久兴旺, 沙冈古藤紫气长。</p><p>奇迹曾惊一号路, 称雄机电四金刚。</p><p>浓荫十里看香樟, 首试开发声远扬。</p><p>名校佳园聚秀色, 航天科创列新强。</p><p>宜居家苑滨江美, 轻轨长桥跃浦江。</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闵行老街地图</p> <p>曾经有过的闵行老街</p><p>原闵行镇老街大致在今沪闵路以东、新闵路以南、横泾西路以西、浦江花园以北这一范围内,历史上曾由南北大街、前东街、后东街、西街、北庙街等组成。据有关资料称:明弘治年间,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年)始称闵行。凭借黄浦江横沥河等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清代,这里成为上海地区粮米和棉花的集散地之一,土布、铁木、饮食、茶馆等业随之形成,闵行已是商业市镇了。咸丰、同治年间,随着粮米市场的扩大,其他商业也因米行而兴旺,闵行镇得到进一步的繁荣。民国初年,闵行镇以粮米棉花市场为主的商业持续发展,民国17年后闵行镇成为上海县首镇,花米行、毛猪行,店铺林立,市面繁荣,人称“小上海”。至民国36年,闵行镇已有商号300余户。</p><p>这是1940年代的南北大街一景。</p> <p>拆迁中的闵行老街</p> <p>这是1980年代的闵行老街农贸集市</p> <p>闵行老街拆迁后留下的唯一老宅——项宅,经修复后,现在是闵行老街展览馆</p> <p>闵行曾经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卫星城,是当时建设速度最快的城区;而78天造成功的闵行一条街,也是当年上海最宽敞的林荫大道,并称作中国第一条“中华香樟街”。</p><p>闵行区当年在建设规划之初,还未确定路名,给各条马路编号,最靠南面的,就成为了“一号路”,就是现在的江川路。</p><p>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的口号是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要把一个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闵行一条街的建设当时只花了78天,用当年的话来说,就是要向新中国十周年大庆献上一份厚礼。</p><p>“闵行一条街”第一期住宅工程于1959年4月3日破土动工,当年10月,现今江川路东段南北两侧就已建成4至5层楼房31幢,底层辟为商店的住宅6幢,同时竣工公共设施10项目,当时正值“大跃进”高潮时期,为赶时间节点,工程建设只争朝夕,还创造了“一天一层墙,二天一层楼”的闵行速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根据市政府关于建设卫星城的决策,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闵行发电厂、闵行自来水厂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先后迁入或建立。1959年3月,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召开“闵行一条街”建设工程会议,确定方案,一片成街成坊的完整规划开始落实。</p> <p class="ql-block">“闵行一条街”当时在全国是出了名的,闵行的“一号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都来过。种植香樟树和取消“架空线”的建议,还是刘少奇在1960年提出的。那个时候还流行有这么一句话,“到了上海不到闵行,等于没到上海”。</p> <p>结合时代背景来讲,“一号路”的建设无疑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在建筑形式和风格上有别于以往,成为那一时期工人住宅建筑群落的新样板。归纳有三个主要特点。</p><p>其一:建筑标准高。很多住宅楼层层高都在3米左右,底层商店更是达到近4米。楼层基本都采用预制空心楼板,多配以木质地板,阳台宽敞。配套的厨卫一应俱全,还有瓷质大浴缸、脸盆等,这些在当时都是较为高端的配置。</p><p>其二:建设速度快。最为典型的是第一期沿江川路街面的11幢大楼,从1959年7月3日开工,到9月20日就已完工交付使用,仅仅78天,创造纪录。且质量也是非常优良的,还曾经入选“1949—1989年上海十佳建筑评选”。</p><p>其三:布局合理。由于很好地贯彻了“成街成坊”建设的指导思想,使得住宅宿舍、商业网点、学校幼托等融为一体。“一号路”沿街设有百货、食品、银行、服装、照相、理发、书店、药店、菜馆、饭店(旅馆)等20多种行业。这已与当今房地产开发商的“造城理念”相差无几了。</p> <p>六十年了,“一号路”也进入了适合怀旧的岁数。这条干道1958年始建,1960年命名为一号路,当时该区域新规划的路名多以数字代号为名,诸如二号路(现今华宁路)、三号路(现今剑川路)、四号路(现今临沧路)、五号路(现今景谷路)、六号路(现今昆阳路)、七号路(现今鹤庆路)、十号路(现今瑞丽路)、十二号路(兰坪路)等。一号路东起沪闵路,西抵西河泾东岸。初建时全长5925米,后拓展至7公里多。沪闵路至兰坪路段,以“闵行一条街”著称。</p><p>(以上内容摘自有关文章)</p> <p>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里,“四大金刚”说的是位于上海闵行的四家大厂,它们分别是: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p> <p>1952年,上海电机厂以原公兴厂为基础陆续从杨树浦迁到闵行。1953年,中孚厂更名为中联染料二厂,通用机器厂扩建为上海汽轮机厂,工厂职工人数剧增至6500余人,这些职工家属多数住在市区,为解决职工往返市区、疲于奔波之困难,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和上海第一机器技工学校等单位分别在宾川路北、碧江路西和厂址附近建造47幢职工住宅,建筑面积4.2万余平方米,并配套建设了职工子弟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市场。</p><p>1958年,根据市政府关于建设卫星城的决策,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闵行发电厂、闵行自来水厂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先后迁入或建立。1959年3月,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召开“闵行一条街”建设工程会议,确定方案,一片成街成坊的完整规划开始落实。</p> <p>上海电机厂不断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从1958年10月~1961年5月,先后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宋庆龄、胡耀邦、彭真、贺龙、罗荣桓、聂荣臻、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上海电机厂视察,这是1961年5月毛主席在上海电机厂。</p> <p>1958年10月27日,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上海电机厂诞生了。</p><p>这是1965年第一台12.5万千瓦双水內冷汽轮发电机组在上海电机厂试制成功。</p> <p>上海汽轮机厂</p> <p>四大金刚</p> <p>上海汽轮机厂生产车间</p> <p>上个世纪50-60年代,中国还是一个贫油国,只能用煤气来替代汽油,而当年电力的供应也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急需强大的电能和动力,所以需要在上海的闵行建设我国的第一个发电设备工业制造基地及机电工业区。于是,上海市区的一些工厂纷纷迁址闵行,数十万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集结闵行,当年把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这三大动力厂建在闵行一个区域内,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闵行卫星城在很短的时期内,就成为共和国的一个动力工业区。</p><p>闵行,因为研制了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因为矗立着万吨水压机,因为拥有了“四大金刚”而在人们心中与众不同,格外亮眼。</p> <p>今天的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p> <p>安装在上海重型机器厂 的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由江南造船厂研制建造成功,于 1962年6月22日投产。</p><p>目前矗立在闵行“四大金刚”之一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万吨水压机,本身就如同一座金刚,彰显出中国人的精神和志气。</p><p>建造万吨水压机,是一个中国梦。那个年代,由于中国工业大发展,电力、冶金、重型机器和国防工业都需要大型锻件,然而由于没有万吨水压机,大型锻件只得靠进口。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经验的情况下,科技人员和工人技师凭着一股子的拼劲和闯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就靠着这种中国力量,托举起了这个钢铁巨人。</p> <p class="ql-block">古藤园是一处古典园林建筑。坐落在上海成陆前的古海岸沙冈之上。原址曾是一乡间集镇,因有明代嘉靖年间诗人董宜阳手植的古紫藤而得名,俗称“紫藤棚”。现址闵行临沧路148号,沙港河东岸,占地面积4948平方米。于1999年12月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这里正是“董家老宅”。董宜阳,董其昌等董氏家族曾居此地。</p> <p class="ql-block">“董家老宅”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竹冈董氏家族最早的聚集地,地处北沙港东侧,今东川路、华宁路附近。元代初,竹冈董氏始迁祖董官一,在“吴会里竹冈洪桥东”定居。明代初,董成子孙枝繁叶茂,分头拓地建宅。至明代中叶,董氏宅院成群,延绵数里,人称“董家汇”。董氏“释耕所”“东野草堂”“西郊草堂”等所在地(今马桥镇友好村八组、九组),称“董家老宅”。清初,在石桥头分建“董家宅”(今友好村十组)。</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2月10日(农历一月十九日),大画家董其昌出生在今日马桥镇的“董家老宅”。</p><p class="ql-block">从明代初期至清代康熙元年的260年间,“董家老宅”的竹冈董氏家族计有甲科进士9人,乡科举人7人,贡士19人,出仕太学生15人,太学生28人,府县学庠生115人。其中除了南宗书画巨擘董其昌外,还有礼工二部侍郎董传策、著名诗人<b>董宜阳</b>、《三冈识略》作者董含等。此地附近还有50多人中科第走上仕途,如兵部尚书金献民、按察使龚恺,以致出现了董氏、金氏、龚氏、戴氏等一批名门望族。如此书香世家和望族风范,在当时的整个上海地区显赫荣耀。</p><p class="ql-block">跨入21世纪,董家老宅不再神奇,而且衰老不堪,显赫了四百多年的“云间三凤”坊只存下两根光秃秃的柱石。因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征地,2004年石桥头董家宅动迁,2005年董家老宅动迁。两根牌坊柱石被迁至马桥公园后,宏大的老宅基全部消失了。</p><p class="ql-block">征用这片土地的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也是个神秘而奇妙的单位,主要从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应用卫星、运载火箭、防务系统、临近空间等特殊飞行器用电源系统及其关键单机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任务。</p> <p class="ql-block">古藤园中,宜阳古藤,已有470多岁了,为沪上之最;老藤槎枒盘曲于水泥大棚之上。古藤开花时节,远远就能闻到沁人肺腑的幽香,古藤花开胜似一片云,犹如紫气东来,花型千姿百态,颜色靓丽通透,非常见的紫藤可以与之媲美。</p><p class="ql-block">园里还移来了闵行其他古迹,紫云阁:朱漆粉墙雕花窗的二层楼宇;宋井亭:倚壁而建、青瓦翘檐的半亭;积翠坊:距今250年;节孝坊:通体满雕的花岗石牌坊,清代乾隆十二年建;崇德桥、蟠龙石础;望海亭等等。</p> <p>沙冈宜阳古藤</p> <p>古藤边,镌刻不少昔年诗人描写古藤的诗句。</p> <p>一号路是“闵行的南京路”,用刘少奇当年的评价,这里就是一条“社会主义的商业大街”,但是一直到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着“中华香樟一条街”之称的一号路,一开始种的是白杨。1960年,刘少奇第三次视察闵行卫星城时,走到一号路两边,看到当时种下的一种白杨树滋生了不少病虫,树叶又因秋天来临而纷纷掉落,与漂亮的大街不相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条大街的行道树,还是种香樟树为好。”不久,香樟树在道路两边一字排开。。</p> <p>六十年过去,当年栽下的香樟,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见证了闵行这些年来的巨大发展。今天,不仅江川路这条“香樟一条街”,浓荫蔽日,闵行其它道路边,居民小区,公园,处处见香樟,片片是绿荫。</p> <p>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p> <p>改革开放之初,闵行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成为全国和上海经济开发区的试点和典范。</p><p>1982年8月21日,市规划局向市政府上报《闵行昆阳工业点开发规划方案》,利用闵行卫星城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开辟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约2.13平方公里(以后范围向南扩大至黄浦江边)。1982年11月,市政府批复同意。规划范围内土地一次征用,并进行土地细分规划,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齐全,以吸引外资。1983年6月2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虹桥开发区、闵行开发区的开发机构合一,正式成立上海市闵行虹桥开发公司。同月,该公司首次邀请200多名外国商人,进行招商引资活动。1984年5月,沪港合资上海环球玩具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了第一家进驻闵行经济开发区的企业。</p><p>这是正在建造中的闵行开发区</p> <p>1985年2月,经上海市政府、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成立开发企业——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国家级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约定建设资金由上海市自筹,借用外资由上海市自还。1991年8月,上海市政府上报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国家计委及海关总署批准后,闵行开发区用地面积扩大至3.5平方公里。第二期扩大工程分为两块:南块由江川路扩展至黄浦江边;西块东起昆阳路,西至碧溪路,北沿大中华橡胶厂闵行分厂,南到上海重型机器厂。</p><p>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及发展,对以“一号路”为轴心的闵行卫星城转型调整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域联动效应明显。当年很多闵行居民或者“四大金刚”的职工家属都在开发区里的合资企业工作,既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又能接触和学习外来先进事物和理念。</p><p>1995年年底,面积仅3.5平方公里的闵行开发区,以 “大投资、高产出”为显著特色。全区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实现工业利润13.4亿元,外汇收入7.4亿美元。按投产企业土地面积计算,平均每平方公里创造工业产值逾50亿元,利税10亿多元,领先全国各开发区。</p><p>这是落成后不久拍摄的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外景</p> <p>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是美国强生公司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在上海闵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创办的合资企业。</p><p><br></p> <p class="ql-block">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位于闵行江川路华宁路)</p><p class="ql-block">1987年由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三菱电机等四方合资成立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电梯制造销售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自1987年到今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地位,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之一。</p> <p>轨交5号线闵行开发区站</p> <p>名校竞秀</p><p>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名校纷纷在闵行落户,新校园宽广雄丽,秀美无比。</p> <p>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p> <p>交大闵行校园</p> <p>交大荷花池</p> <p>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p> <p>科创雄风</p> <p>进入新世纪,城市变迁和转型的节奏愈发加快。而老闵行如何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挑战。</p><p>沧海桑田,如今的上海不再是单一强调重工业的城市,一直是上海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老闵行,在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新时期,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p><p>在2018年9月公布的《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中,强调了“依据闵行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实际情况,全面对标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及上海“四大品牌”建设要求,闵行将构建面向未来的“4 4”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军民融合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四新经济引领的现代服务业。”</p><p>一批航天科创单位纷纷在闵行落户,闵行华宁路、中春路、元江路一带成了闵行航天城,紫竹科学园区成为新兴的科创基地和新兴产业的孵化中心。</p> <p>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位于闵行华宁路江川路)</p> <p>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原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位于闵行华宁路剑川路。</p> <p>中国航天闵行航天城</p><p>中国航天闵行航天城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1555附近,面积约799.31亩。</p> <p>上海航天城 航天技术研究院 (闵行中春路元江路)</p><p>庞大的航天研发中心能容纳6000名科研人员、新颖的航天科普园将涵盖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飞天实物———这一个个美好蓝图正在变成现实。</p> <p>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p><p>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也称为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是由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紫江集团、上海联和投资公司等七家股东单位共同投资组建。于2002年6月25日奠基,2003年,被列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3月,通过省级开发区的审核。</p> <p>滨江新颜</p> <p>闵行黄浦江沿岸滨江地区,通过不断改造整修,面貌日新。西有韩湘水博园,东建滨江湿地公园,闵浦二桥沪闵路段附近的建设滨江公园,以及移建了原轮渡口,使闵行滨江越来越美。</p> <p>闵行滨江一角</p> <p>韩湘水博园</p><p>上海韩湘水博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3805号,是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3000村民为保护上海饮用取水口安全而建的一个水生态园林,占地400亩,毗邻黄浦江。它是一座古桥博物馆,也是一片名木古树的保护区,更是上海难得一见的集齐水、桥、亭、台、楼、阁、树、花、草、木的古典园林。</p> <p>水博园由古生态园区、古文化园区和乡村观光乐园组成。古生态园区以河道、古桥、古树、景观石、仿古建筑为主要构件,以古朴、自然、野趣为格调,园内有百年以上古树600余棵,有移建的古桥25座,园内还建有科普场馆两个。</p> <p><b>浦江第一弯</b></p><p>蜿蜒曲折,是我们对黄浦江整个轮廓的最深印象。确实不错,但是大家不知是否注意到,我们的黄浦江从地图上仔细看会发现在中下方流经闵行区吴泾镇的时候来了一个大转弯,形成“L”形直角独特河道景观,当地人称 “闸港湾” ,也称浦江第一弯。</p><p><br></p><p><br></p> <p>黄浦江流经闵行区段,以“L”形大转弯,并与金汇塘、大治河相交形成大“十”字水域景观,据记载, “闸港湾” 是整个上海区域内最深的流域,因此地为黄浦江下流区域,加上转角达90度,河水流量急剧增加冲刷河床致使其深度达33-37米,而黄浦江常规深度也就6-8米,‘’闸港湾” 也是闵行界内最宽的河道。</p> <p>闵行至西渡的轮渡渡口已有百余年了,一直是连接奉贤的重要水上通道,如今黄浦江上虽然有了奉浦和闵浦大桥,对两岸居民来说,轮渡依然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这是西移改建后的闵行轮渡站。</p> <p>闵浦二桥始建于2007年1月;于2009年11月28日完成主桥合龙;于2010年5月21日通车运营。</p><p>闵浦二桥线路北起申嘉湖高速公路,上跨黄浦江水道,南至大叶公路;线路全长4893米,主桥全长436.65米。桥面上层为双向四车道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轻轨,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p> <p>上海闵行区人民政府于闵浦二桥沪闵路段附近的建设滨江公园,突出展现该桥滨江段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p> <p><br></p><p>闵浦二桥为独塔双索面钢板桁组合梁斜拉桥,锚跨设一个辅助墩;主塔、过渡墩和辅助墩均设置竖向支座,处主梁和塔之间设置横向制作及纵向限位装置,过渡墩和辅助墩设置横向限位装置。</p> <p>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延伸伸至奉贤海湾,闵行到奉贤南桥新城站段,2018年12月30日开始试运行。这是上海唯一的一条不是从地下跨越黄浦江的轨道交通线。</p> <p><b>奉浦大桥</b>,位于闵行至西渡渡口下游1.5公里处,该桥位路线走向与南北快速干线(5号线)一致,是继松浦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后跨越黄浦江的第四座大桥。</p><p>奉浦大桥于1994年3月开工,1995年10月建成通车。这是上海市第一座采用国内集资形式筹措资金建设的黄浦江大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