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声律启蒙》对仗工整,平仄协调!</b></p> <p>◆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p><p>1945年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说,哈佛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全人”(WholeMan)。什么是全人?就是“好人(goodman)+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有用之人(Useful Man)”的总和。</p><p>如何培养“全人”?哈佛给出的第一原则就是,必须先去读那些“无用的书",也就是曾经在各个学科领域影响过人类历史的,而在今天却令人望而生畏的经典名著。</p> <p>【原文】</p><p>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p><p>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p><p>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p><p>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p><p>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p><p>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p> <p>【注释】</p><p>1、朗:月光明亮。</p><p>2、霜菊:傲霜的秋菊。</p><p>4、客路:异乡之路,即旅途。</p><p>5、矶(jī):水边的石滩或突出的大石头。渔矶: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p><p>6、朝(zhāo):早晨。</p><p>7、珠玑:珍珠的统称。圆者为珠,不圆者为玑。</p><p>8、舒:展开。</p><p>9、缀:点缀。</p><p>10、客:游子。</p><p>11、欹(qī):不正、倾斜,这里是斜靠着、斜倚着的意思。</p><p>12、念:想着。</p><p>13、边衣:供戍守边防的战士穿的衣裳。古代军队战士的衣服(特别是寒衣)要由家中的妻子寄送。</p><p>14、青草:指湖南省岳阳市西南的青草湖。</p><p>15、莎(suō):草名,即香附。其块茎叫香附子,呈细长的纺锤形,可入药。</p> <p>【译文】</p><p>过来和前往相对,稠密和稀疏相对,燕子轻舞和黄莺翻飞相对。风清爽和月明朗相对,浓重的露水和轻轻的炊烟相对,经霜的菊花冷峻清逸,经雨的梅子果繁叶茂。异乡的曲折小路和供垂钓的水边岩石相对。晚霞犹如舒展的精美绸缎铺满天空;朝露就像晶莹的珍珠点缀在花草上。夏日暑热,行客困乏只想靠着石枕一睡;秋风寒冷,妇人念着该给征夫寄上边衣。春天河水刚刚变深,渔夫就驾舟驶离青草河边打鱼;傍晚夕阳徐徐半落,牧童正从莎草碧绿的原野归来。</p> <p>◆来与往,是一对反义词,可以形成完美对仗。来与往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我们经常采纳对仗的有两大内容。</p><p>其一、指动作。来,指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往,指由此至彼,由近及远。</p><p>《诗经·采薇》:</p><p>昔我往矣,杨柳依依;</p><p>今我来思,雨雪霏霏。</p><p>[魏晋]陶渊明《陋室铭》:</p><p>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p><p>[唐]韦庄《关河道中》:</p><p>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p><p>其二、指时间。来,指未来的;往,指过去的。</p><p>[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p><p>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p><p>先秦《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p><p>[先秦]屈原《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p><p>[魏晋]陶渊明《归去来辞》:</p><p>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p><p>来与往,可以变成词组一起用,也可以拆开分别应用,各有千秋,个中意味深长,需要自己来体会、掌握。</p> <p>◆密对稀。密,事物之间距离近或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如稠密;稀,事物之间距离远或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如稀疏。稠密对稀疏,也是一对反义词,很完美的对句。</p><p>[隋]尹式《送晋熙公别诗》:</p><p>但令寸心密,随意尺书稀。</p><p>[唐]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p><p>山南柳半密,谷北草全稀。</p><p>[唐]杜牧《长安送人》:</p><p>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p><p>因为“密”与“稀”各自在诗词中的对仗词都比较多,比如“密”可对仗的:疏、稠、微、空、繁、幽等等。“稀”可对仗的有:遍、久、众、盛、减、尽、满等等,因此,将此二字同时入诗的还是比较少的,或者是由于两者过于直白,反而觉得生硬的原因吧。</p> <p>◆燕舞对莺飞,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燕子对莺儿,两种禽鸟的相对,无论是歌是舞,是啼是飞,都是传统的相关对仗。在古典诗词当中,不但分别常应用于词句,更是经常将两者同用,来描绘春暖花繁,草长莺飞的春意盎然的美景,从而代表春色正好的意象。</p><p>[宋]华镇《桃源》:</p><p>嘉树风生玉宇香,莺飞燕舞弄春阳。</p><p>[唐]牛峤《菩萨蛮》:</p><p>风帘燕舞莺啼柳,妆台约鬓低纤手。</p><p>[宋]姜夔kuí《杏花天影》:</p><p>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p><p>虽然很多时候用的不是莺飞,而是莺啼,但“莺”与“燕”两者可见亲厚。</p><p>来、往;密、稀,是意思相反的对仗,燕舞、莺飞是意思相近的对仗。莺飞燕舞,也可以说“莺歌燕舞”,象征着明媚的春光,有形,有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p> <p>◆风清对月朗:是指晚风清凉,月光明朗。 </p><p>清,指清爽、平和宁静之态。</p><p>朗,指的就是月光明亮的意思。</p><p>风与月自是古人吟诵的常态,而清风明月自古而今从未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间断过,其中的例诗不胜枚举。风月无边,情思无边。</p><p>[唐]权德舆《独酌》:</p><p>风清与月朗,对此情何极。</p><p>[宋]陈著《次韵答樊伯撝见拉钓》:</p><p>风清月朗沧溟外,鱼跃鸢飞枕几边。</p><p>[元]王吉昌《永遇乐·一气氤氲》:</p><p>云收雨散,风清月朗,始见旧时头面。</p><p>风清月朗,是相似的意境,风是清凉的,吹得人神清气爽,月亮是明亮的,朗照人间,这样的夜晚,我们的心情自然也是愉悦明朗的。</p> <p>◆露重对烟微:形容露水很重,雾气轻微。</p><p>在有的对韵文章中写成“露重对霜浓”,在这里用烟微与之相对,也算很恰当。皆是虚无飘渺,转瞬即逝的事物。也就是说,对仗并非是绝对的一对一,很多意思相近、相关的词语皆可对仗,只要能表达清楚我们的心情和诗意,不矛盾不对立,便完全可以。比如:露重~风轻;露重~星繁;露重~香凝。又如:烟微~水阔;烟微~月淡;烟微~竹暗,等等。</p><p>[唐]白居易《寒食月夜》:</p><p>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p><p>[宋]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p><p>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p><p>[唐]江为《江行》:</p><p>月寒花露重,江晚水烟微。</p><p>[唐]刘兼《海棠花》:</p><p>烟轻虢国颦歌黛,露重长门敛泪衿。</p><p>[宋]毛滂《玉楼春·西风吹冷沈香篆》:</p><p>卧看黄菊送重阳,露重烟寒花未遍。</p><p>露重对烟微,是意思相反的对仗,细细品来,很有意趣,露是夜晚的水汽,因为空气冷冽凝结而成的水珠,用一个重字来形容,呈现出的是凝结的过程和凝结后的质感,烟是空气中漂浮的水汽,相比已然凝结的露水,自然是轻的。微在这里代替了轻,是为了押韵,却也多了一份微妙和神秘的感觉。露水是一颗一颗晶莹剔透,烟雾则是一片一片朦朦胧胧,视觉上的对比也是非常强烈的。</p><p>风清月朗是夜景,露重烟微是晨光,上下句间两者又恰当相对,工整齐顺,都是唯美的景色,值得学习借鉴。</p> <p>◆霜菊瘦,</p><p>霜菊,指在风霜中傲然挺立的秋菊花,也喻指一种不畏严寒,避让繁华的品性,常常用以指代君子、隐士之风骨。可以理解成“傲霜的秋菊”。苏轼的名诗《赠刘景文》即是以写初冬的景比喻刘景文高洁的人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p><p>霜菊是秋色,秋天,天渐渐凉了,经霜尤开的菊花,因它不怕寒冷,成为文人特别喜爱的花,更因为晋朝的陶渊明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句,最有名的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得了花中隐士的美名,菊花的花瓣细长多姿,而尽显瘦韧劲节之美,固常用“瘦”字来形容。</p><p>[唐]白居易《寄王秘书》:</p><p>霜菊花萎日,风梧叶碎时。</p><p>[宋]苏轼《甘菊》:</p><p>越山春始寒,霜菊晚愈好。</p><p>[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p><p>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p><p>黄花,也是菊花的别称。</p><p>雨梅肥,说的是初夏。江南初夏总有一段梅雨季,梅子成熟之时,江南总是阴雨绵绵,这就是梅雨季节得名的由来。“雨梅肥”是说,随着初夏雨季来临,梅子日益成熟,果实肥美,因此用“肥”字来形容。</p><p>[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录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p><p>[宋]廖行之《水调歌头·寿欧阳景明》:</p><p>苍立箨tuò龙秀,青压雨梅肥。</p><p>清和天气,无限佳景属斯时。</p><p>[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p><p>风老鹰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p><p>青梅时节家家雨,是一个初夏多雨,情意深浓的季节。梅子黄时,多云连雨,湿润的气息萦绕不散,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节。</p><p>作者在这里,用了霜菊配雨梅,形容黄花瘦,对着梅子肥,细看起来,别有趣味。</p> <p>◆客路,指异乡的路,旅途。</p><p>[唐]元稹《旅舍感怀》:</p><p>因依客路烟波上,迢递乡心夜梦中。</p><p>[唐]皇甫冉《赴李少府庄失路》:</p><p>月照烟花迷客路,苍苍何处是伊川?</p><p>[唐]王湾《次北固山下》:</p><p>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p><p>矶,本身是指水边的石滩,或者突出的大石头。渔矶,是指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p><p>[唐]戴叔伦《过故人陈羽山居》:</p><p>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渔矶绿玉湾。</p><p>[唐]方干《送婺州许录事》:</p><p>笑我中年更愚僻,醉醒多在钓渔矶。</p><p>[宋]陆游《一落索·识破浮生虚妄》:</p><p>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p><p>客路存匆忙的目标,鱼矶寄闲散之逸致,两者对应清晰。客路与渔矶的意象在前人的诗词中用于上下句对仗的并不多见,因此分开来例举,望大家引以借鉴。</p><p> [明]胡应麟《别朱汝修祝鸣皋》:</p><p>一蓑重问旧渔矶,回首桐君赋式微。</p><p>客路千山明月老,睹闱万里白云飞。</p><p>钓鱼是一桩悠闲又需要耐心的事情,因此渔夫的形象在文人墨客的诗赋里总显得有些超然物外。</p><p>客路对渔矶jī。两者相对,客路上,行人不止,鱼矶处,闲散逸致。田园风光,尽收眼底。</p> <p>◆晚霞舒锦绣,朝露缀zhuì珠玑。</p><p>朝对晚,是名词对名词,时间上的对仗关系。霞对露,还是名词对名词,是自然景物的对仗。舒对缀,是动词对动词,动做关系的对仗。锦绣对珠玑,可以理解为名词对名词,丝织的锦绣与天赐的珍珠相对仗;还可以理解成形容词对形容词,表示对某种事物,如文章、书法、语言等等的赞美之词。例如[宋]王以宁《浣溪沙·庆双椿》:学士文章舒锦绣,夫人冠帔烂云霞。连起来上下联,便是晚霞像舒展在天边的织锦一样鲜艳明丽,朝露似点缀在枝叶上的珍珠一样明亮闪耀。</p><p>这一对句,是两幅绝美的风景,一幅色彩浓郁,是泼墨大写意;一幅晶莹剔透,是细节处的微景观。“晚霞舒锦绣”是落日余晖横贯天际,红霞漫天,如同铺满巨幅锦绣;“朝露缀珠玑”是早晨的露珠凝结在草叶上,或是碧绿的叶子尖尖上,如同透明的水晶,颗粒圆满,还倒映着周围的景,一颗露珠里就是一个世界,阳光照射过来,露珠在叶尖颤动,将落未落之际,晶莹剔透,光华流转,一不小心,就把人看迷了眼。</p><p>[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p><p>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p><p>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p><p>既写四川锦江之美,也写蜀锦在江中洗涤,锦绣之美可比晚霞。</p><p>[宋]陈宓《秋夜》:</p><p>白月无瑕呈佩玦,黄花有露缀珠玑。</p><p>晚霞对朝露,似锦缎,如珍珠,一早一晚,良辰美景,同在诗句里。舒是展开似画卷,缀是点点留叶稍,都是极易消逝的美好,此为二者相对的共性。</p> <p>◆夏暑客思欹qī石枕:炎夏暑气难消,行客困乏总喜欢侧身枕着石头乘凉。体现的是安逸闲适的太平景象,和人们慵懒轻松的生活氛围。所以,这类的词句往往指代升平盛世,情怀如水,宁静幸福。</p><p>[唐]太上隐者《答人》:</p><p>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p><p>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p><p>[唐]郑巢《送人南游》:</p><p>南京路悄然,欹石漱流泉。</p><p>远寺寒云外,扬帆暑雨前。</p><p>[宋]陆游《西斋雨后》:</p><p>纱橱石枕萧然卧,付与今宵幽梦长。</p><p>秋寒妇念寄边衣:古代军士的寒衣,要自己家中的父母妻子给寄送。入秋天寒渐深,思妇惦念边关的亲人,寄去御寒的棉衣。唐·陈玉兰《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p><p>这一联的两句话,是人物状态描写,前者寓意炎夏暑气难消心无挂碍的闲适与疏懒,后者暗喻苦寒边关心念远人的艰难与牵挂。所以,类似下联这样的词句,指代的意象往往是挣扎在不幸生活中的征战、荒凉、悲思和愁苦。</p><p>[唐]张籍《望行人》:</p><p>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p><p>[宋]林景熙《闻蛩》:</p><p>寒衣何日寄,思妇不成眠。</p><p>[清]徐昭华《塞上曲》:</p><p>思妇不知秋夜冷,寒衣还未寄边城。</p> <p>◆上一句“秋寒妇念寄边衣”十分沉重,这收尾的两句就轻松悠然得多了。渔父在中国文化中是颇有象征意味的形象,耕读渔樵,渔父和樵夫都有些隐逸的味道,渔父在很多历史故事中,还是很有人生智慧的形象,我国最早的诗人屈原写有《渔父》,这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散文,很有哲理。通过对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屈原的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著和美好品德。同时,也表达出了渔父的智慧和懂得审时度势的处世之道。渔父,即渔夫也,是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后人便常用“渔父”来形容看破世态炎凉,懂得全身而退的隐士形象。</p><p>“春水才深”是说,初春才暖,冰雪消融,溪水才刚刚变深,“青草岸边渔父去”,青草湖边已有渔翁踏步而去。顿时,整个天地都开阔起来,平静的山水平添如许生机。</p><p>[唐]张志和《渔父歌》:</p><p>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p><p>[唐]汪遵《三闾庙》:</p><p>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p><p>[唐]李群玉《大云池泛舟》:渔父一曲歌,沧浪遂知名。未知斯水上,可以濯吾缨。</p><p>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长满了莎草的原野上,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牧笛,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是古典诗词中很有特色的意象,经常应用于诗文,用以表达诗人对隐居避世的向往和对安宁的追求。</p><p>[宋]陆游《初秋梦故山觉而有作》:</p><p>陂水白茫茫,草烟湿霏霏。</p><p>牧童一声笛,落日无余晖。</p><p>[宋]雷震《村晚》:</p><p>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p><p>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p><p>[宋]仇远《题徐寿画牛》:</p><p>牧童且嬉,夕阳未西。</p><p>何如桃林,归去来兮。</p><p>在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中,经常会应用“渔父”与“牧童”的意象,因为都是与世无争的代表词汇,所以也经常联用于上下句的对仗之中。例如:</p><p>[宋]陈普《归去来辞》:</p><p>红日三竿渔父去,云迷四野牧童归。</p><p>[宋]释道宁《偈六十九首》:</p><p>岭外牧童歌野径,江边渔父钓长鲸。</p><p>“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是清早的风景,清新明亮;“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却是夕阳西下,牧童短笛,一派温暖祥和的暮色。一水一日,一深一落,一长一少,一去一归,形成两幅极美的对照意象,青草池塘,水溢岸边,苍山落日,倒映水波,绿莎原上,牧童骑牛,信口吹笛,山水田园之乐跃然纸上。渔父的超然隐逸与牧童的悠闲自在,正是文人雅士所心向往之的生活,上下联相应成趣,体现的是对美好与安稳的期许和盼望。</p> <p>【典故】人比黄花瘦</p><p>李清照是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p><p>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期生活优裕,她的父亲李格非藏书非常丰富,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p><p>那一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李清照出嫁后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p><p>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倍觉思念与伤感。便把自己重阳节做的一首词《醉花明》寄给了赵明诚。</p><p>赵明诚感叹着欣赏:“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心中十分惭愧,感叹自己追不上这样的文采,反而更加想着一定要胜过。</p><p>于是赵明诚谢绝了一切访客,连续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写好50阙词,把李清照的那首词夹杂到其中,混杂在一起给好朋友陆德夫鉴赏。</p><p>陆德夫反复欣赏品鉴后说:“我多次赏阅诵读,这其中有三句是最佳的。”赵明诚心中一惊,连忙追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正是李清照所做的三句。</p><p>李清照跟赵明诚可谓门当户对,但一说门当户对,国人就反感。那好,有人不是羡慕美国吗?那就看看美国,其实现实中美国的联姻都是:哈佛MBA娶了耶鲁法学院硕士,达特茅斯商学院特优生嫁给柏克莱的特优生,生化学家的老婆基本上就是考古学家,你甚至可以从他们刊登的结婚启事中嗅出双方的SAT成绩,一切都从门当户对开始。</p><p>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材料说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成亲,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还是父母指定的缘分,或者是两者兼有之,但李赵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好的一对夫妻。李清照是散文家兼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而赵明诚是两度任宰相的赵挺之的儿子,他比李清照大三岁,年纪轻轻就做太学生了,二十岁时即潜心搜蓄金石书画,满满装了十余大屋。</p><p>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p><p>我们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p> <p>【典故】枕石漱流</p><p>《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p><p>孙子荆年轻时就想隐居,一时口误对王武子说:「应当漱石枕流」。王武子说:「流水哪能当枕头,石头哪能漱口?」孙子荆将错就错,回答说:「以流水为枕可以洗耳朵,以石头漱口,可以砥砺牙齿。」正好形容高洁的隐士生活。</p><p>后来有个日本文学家读到这个故事,非常喜欢,因此改名为夏目漱石,成为领导日本文坛的一时之人。</p> <p>【寒衣节】中国三大鬼节之一</p><p>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便以农历十月初一日为腊祭日,在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俗称秋祭、寒衣节,民众称为鬼头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p><p>《诗经·豳风·七月》中便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天气渐渐冷了,人们应该为逝去的亲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农历的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p><p>民间会选择在这一天举行祭奠活动,将纸制的寒衣烧给逝去的亲人。有些地方在历史的变革中,也将这一习俗进行了些许更改变化,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即将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及相应称呼,像人间的邮递一样,所以叫“烧包袱”。</p><p>大唐天宝二年,朝庭下诏《唐大诏令集》进行明文规定,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的拜墓送衣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便在宋代推移到了十月朔日。</p><p>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民间稻谷丰收,“天子始裘”,就是说皇帝也要穿厚衣服了。而皇帝换装不是简单自己换一下就好了,而是需要有一个仪式的,昭告庶民,冬已来临。所以,寒衣节不仅仅是给逝去的亲人送棉衣,也是将冬衣捎寄给远在外地戍边、赴任、经商、求学的游子们的一个时期,以示牵挂和关怀。</p> <p>【故事】孟姜女千里送寒衣</p><p>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的习俗,据传说是始于孟姜女。但孟姜女是秦时人,而资料有载已于周朝便有了寒衣节,所以,此则传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情思寄托而已。</p><p>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便被秦政府抓去服徭役,来修筑万里长城。时光流逝,春去秋来,天气渐渐冷了,孟姜女担心丈夫远在他乡,没有棉衣御寒,便千里迢迢,历尽艰辛,来为丈夫送寒衣。</p><p>谁知,当她不辞辛劳地赶到长城边时,却得知丈夫已经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辛苦患疾而死,尸骨也被直接埋筑在了城墙之中。孟姜女听此噩耗,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苍,倾倒了长城40余里。于是,累累白骨显露出来,已经无法辨认是谁。孟姜女相信情深感天,便请愿用自己的鲜血点骨认亲,若是自己的鲜血不能入骨,便是陌路人;若是能够渗入白骨之内便是自己的丈夫。最终,她找到了自己丈夫的尸骨,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为其装殓安葬。</p> <p>【故事】姜太公钓鱼</p><p>在古人看来,河边的风景特别美好,捕鱼或者钓鱼,就成了一件特别有诗意的工作。那么渔翁也就往往有了世外高人的感觉。</p><p>咱们以前说过周武王,他打败凶残的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周武王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大臣叫姜尚,又叫姜子牙。据说,姜尚在出来做官以前,就是在河边上钓鱼的渔翁。但是他和一般的渔翁不一样,人家都是用弯弯的鱼钩,而姜尚用的是一条直直的鱼钩。</p><p>有人劝他说:“鱼钩都是弯弯的,这样才能把鱼给钩住。你用的这个简直不能叫鱼钩,就是一根直直的大铁钉。你这样怎么能钓上鱼来呢?”</p><p>姜尚微微笑了笑说:“愿者上钩。”意思就是说,愿意来的鱼,就算没有鱼钩,也会自己找来。</p><p>哪里有鱼是自己愿意上钩的?姜尚这不是说大话嘛!</p><p>这个事啊,周武王的爸爸周文王听到了,他那个时候正在到处寻找优秀的人才。他听说有一个钓鱼的渔翁用的是直钩来钓鱼,就特别好奇,找上门一聊,才发现这个姜尚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于是就把他请回去,给自己出谋划策。</p><p>其实,姜尚说“愿者上钩”,就是为了引起周文王的好奇,让他主动上门来找自己。再仔细想想,这个“自己愿意上钩的鱼”,不也正是在说周文王嘛!</p><p>后来啊,周文王年纪大了,就让姜尚继续帮助自己的儿子周武王,还让周武王管姜尚叫“尚父”,要求周武王像对待自己一样,恭恭敬敬地对待姜尚。姜尚也没有让周文王失望,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p><p>这个故事,后来还变成了一个很经典的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p> <p><b>◆请继续欣赏14【悦读·漫时光】 美丽中国话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②</b><a href="https://www.meipian.cn/30oy78sl?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b>12【悦读·漫时光】 美丽中国话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③</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