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甲金文中,“日”的构形源自太阳,圆中一点表示太阳的发光。“日”的古音同“二、耳、尔、而”等字(读作“er”),为物象指代音,含有两边分置、皆有的意象。汉字象形系统基本字根,乃是“杳、晨、莫、旦、昃、昏、昆、易、朝、昔”等字的通用构字符号。注意:星、昌、亘、晶、明等字中的“日”与太阳无关。</p><p> </p> <p>甲金文关于“日”字拓片图</p> <p> 我们简略的谈了“日”这个字的概况之后,会对这个字的原始含义有个基本认识。有读者会问:那甲金文是最早吗?众所周知,大部份的甲骨文来自于殷墟,距今约3600年。那么甲金文的前身是什么?它的读音又是如何演绎的?……无数的疑问,从目前考古来看,还找不到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可我们也不能相信《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中的描述,是仓颉一夜之间就为我们造出系统完备的文字。依笔者推断:文字的生成与发展,一定是个缓慢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关于这个推断依据之一,笔者在河姆渡文化里就发现了端倪。</p> <p> 当我们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时候,时空仿佛与7000年前对接,墙壁上文字性描述,可以领略到当时河姆渡的生存环境。请注意,地理及气候环境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灿烂文明产生的基础。</p> <p> 这幅河姆渡人生活场景的文字描述图,会让我们的脑海不由自主的浮现出原始人“刀耕火种,蒙昧无知。”的影像来。可当我们沿着博物馆设计的通道,一件接一件参观河姆渡先民的遗存时,7000多年前的文明程度,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展示与“日”字有关的器物、以及其它与天文方面有关的信息图片。</p> <p> 我们现在看到的图,是一件象牙制品,上面刻画了两只朝向不同的飞鸟,刻画细腻、生动、形象。而这两只鸟正驮着一轮太阳展翅飞翔 ,这幅图是表达什么意思呢?笔者认为这是河姆渡人原始的天文观。因为古人每天看到的太阳景像是:早上一个升起,晚上一个落下,有两个太阳周而复始的出现。古人会想:是什么力量让两个太阳这样运行呢?于是古人就注意观察,看到早上冉冉升起的太阳下面有鸟飞过,晚上夕阳西下也有鸟飞过,好像是鸟在背着太阳早晚运行。于是古人就想象出:一定有两只巨大的神鸟驮着太阳在天上跑,一个在东面,一个在西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了“日”字的早期形象与发音的萌芽来(er)。</p> <p>凤鸟驮日细部图</p> <p> 笔者在参观河姆渡陶器时,注意到陶器上有野猪及其它野兽类的生动刻画图,这些野兽有个共同特征,在身体中部有个类似眼睛的图案,也有学者把这称为“神秘的眼睛”。而在笔者看来,这颗“神秘的眼睛”应该为北极星,是河姆渡人夜晚辨别方向的指路明星。那为什么又会把北极星刻画在野猪及不知名的野兽身上呢?是因为先民在长期的狩猎及饲养实践中,发现野猪及某些野兽,夜晚辨别方向的能力比较强,这个能力在7000年前,恰恰关乎人类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命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个年代如果在从林迷路是灾难性的,只有死路一条。而人类夜晚辨别方向的唯一办法,就是观看天空中北极星的位置。于是上古先民认为,这些野兽与北极星之间一定有某种特殊的联系,是天赋神力。而这种神力,是先民们做梦都想拥有的。因此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崇拜超神力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产生,又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产生两个结果:一在物质层面,创造出了具象的、艺术化的刻画及雕塑作品。二在精神层面,设计出了神秘化的祭祀活动及礼仪流程。</p><p><br></p> <p> 当然,在河姆渡出土的其它物件里面,还有别的天文学方面内容,本文就不过多赘述,留待其它文章详细解读。仅从这几个物件例子里,也可看出中华文明在天文学、早期巫祀方面的实证源远流长,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其它文明。河姆渡文化及其文化中产生的天文现象,也是人类生存能力与环境相匹配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大自然递弱代偿法则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作者丁成绪系自由画者,自由撰稿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