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黄臀鹎(英文名:Brown-breast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xanthorrho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喉白。分布于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河南、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四川、西藏、云南以东大陆地区等地,多见于海拔约2500米以下的平坝、低山至中山带的沟谷林、混交林和次生阔叶林缘,也见于灌木丛、稀树草丛、草地灌丛、针竹混交林或竹丛中以及或活动于村寨农田附近的薮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p> <p>领雀嘴鹎(英文名:Collared Finchbill,学名:Spizixos semitorques),是雀形目鹎科雀嘴鹎属的鸟类。俗名羊头公、中国圆嘴布鲁布鲁、绿鹦嘴鹎、青冠雀。分布于台湾、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四川、云南、陕西、东抵河南、长江以南的华南大陆等地,多栖息于平原和山地的薮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州北岭</p> <p>绿背山雀(英文名:Green-backed Tit,学名:Parus monticolus),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又名青背山雀。是一种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的雀鸟。分布于中国西南以及台湾,在中国其分布仅与白腹的大山雀亚种有重叠。绿背山雀雄雌同形同色,最为显眼的是肩部绿色区域与颈部黑色区域交界处有一条细的亮黄色环带。有一条纵贯整个下体的粗的黑色条带。与大山雀一样,绿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绿背山雀属于稀有鸟种。</p> <p>红嘴相思鸟(英文名:Red-billed Leiothrix,学名:Leiothrix lutea),是雀形目噪鹛科相思鸟属的鸟类。又称相思鸟、红嘴玉、五彩相思鸟、红嘴鸟等,因嘴赤红色而得名。是海拔迁徙的候鸟。红嘴相思鸟活泼好动,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常栖居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很少林缘活动。吵嚷成群栖于次生林的林下植被。鸣声欢快、色彩华美及相互亲热的习性使其常为笼中宠物。休息时常紧靠一起相互舔整羽毛。</p> <p>白颊噪鹛(英文名:White-browed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sannio),是雀形目噪鹛科的鸟类。俗名:白颊笑鸫、白眉笑鸫、白眉噪鹛、土画眉、小画眉、小噪鹛。特征为皮黄白色的脸部图纹。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等省以南、西藏、云南以东的华南大陆、包括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区以及活动于山丘、山脚及田野灌丛和矮树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厦门。</p><p>据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7.0版: 栗颈噪鹛、黑喉噪鹛、黄喉噪鹛、靛冠噪鹛、棕臀噪鹛、白喉噪鹛、台湾白喉噪鹛、山噪鹛、黑领噪鹛、台湾棕噪鹛、灰胁噪鹛、棕噪鹛、白颊噪鹛和黑脸噪鹛由 Garrulax 属移入 Pterorhinus 属(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做相应修改。</p> <p>矛纹草鹛(英文名:Chinese Babax,学名:Pterorhinus lanceolatus),是雀形目噪鹛科的鸟类。嘴略弯,具特征性的深色髭纹,纵纹密布。主要栖息于稀树灌丛、亚热带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分布于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种群数量较丰富。</p><p>据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7.0版: 矛纹草鹛、大草鹛、棕草鹛各种由 Babax 属移入 Pterorhinus 属(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做相应修改。</p> <p>铜蓝鹟(英文名:Verditer Flycatcher,学名:Eumyias thalassinus),是雀形目鹟科铜蓝仙鹟属的鸟类。自成一属。全身铜蓝色,黑眼罩。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及印度等南亚地区。</p><p>(幼鸟开始转毛)</p> <p>方尾鹟(英文名:Grey-headed Canary Flycatcher,学名:Culicicapa ceylonensis),是雀形目仙莺科方尾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灰头仙鹟。体小(13厘米)而独具特色的鹟。头偏灰,略具冠羽,上体橄榄色,下体黄色。分布范围在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p> <p>蓝喉太阳鸟(英文名:Mrs Gould's Sunbird,学名:Aethopyga gouldiae),是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俗名桐花凤,酷似《愤怒的小鸟》中的George。雄鸟前额至后颈、耳后块斑、颏、喉绿色而具金属光泽,眼先、颊、头侧黑色,颈侧和背暗红色。生活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阿萨姆至中国西南及印度支那。春季常取食于杜鹃灌丛,夏季于悬钩子,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3100米的高原盆地和山地的阔叶林、沟谷林、稀树灌丛以至河边和公路边的乔木树丛和竹丛中以及尤喜在花丛间活动。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翠金鹃(英文名:Asian Emerald Cuckoo,学名:Chrysococcyx maculatus),是鹃形目杜鹃科金鹃属的鸟类。俗名翠鹃、金翠鹃。腹部具横纹,雄鸟翠绿色,雌鸟棕色和铜绿色。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至苏门答腊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湖北、贵州、海南等地,多见于常见于山区低处茂密的常绿林以及繁殖期活动于山上灌木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勃</p> <p>红腹锦鸡(英文名:Golden Pheasant,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是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的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长约1米,雌鸟长约60厘米。雄鸡金黄色,下体通红。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极为美丽。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有矮树的山坡及次生的亚热带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栖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多岩山坡,活动于竹灌丛地带。以蕨类、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等为食。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乔木树下或杂草丛生的低洼处,每窝产卵5~9枚,孵卵期22天。产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有人提议将红腹锦鸡作为中国国鸟。宋代以后帝王衮冕“十二章”中,“华虫”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也许,传说中的凤凰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p> <p>红腹锦鸡(英文名:Golden Pheasant,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是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的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长约1米,雌鸟长约60厘米。雄鸡金黄色,下体通红。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极为美丽。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有矮树的山坡及次生的亚热带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栖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多岩山坡,活动于竹灌丛地带。以蕨类、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等为食。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乔木树下或杂草丛生的低洼处,每窝产卵5~9枚,孵卵期22天。产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有人提议将红腹锦鸡作为中国国鸟。宋代以后帝王衮冕“十二章”中,“华虫”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也许,传说中的凤凰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雌性)</p> <p>红腹角雉(英文名:Temminck's Tragopan,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鸟类。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雄性较雌性更为美丽。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南部及印度等地。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红腹角雉也叫灰斑角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鸟类。分布在我国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和云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你长约50厘米,雄性头部两侧生有一对鲜艳的蓝色肉垂。喉部有肉据,展开呈“寿”字状,又称它为“寿鸡”。</p> <p>红腹角雉(英文名:Temminck's Tragopan,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鸟类。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雄性较雌性更为美丽。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南部及印度等地。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红腹角雉也叫灰斑角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鸟类。分布在我国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和云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你长约50厘米,雄性头部两侧生有一对鲜艳的蓝色肉垂。喉部有肉据,展开呈“寿”字状,又称它为“寿鸡”。</p> <p>棕噪鹛(英文名:Buffy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berthemyi),是雀形目噪鹛科的鸟类。中型鸟类,体长25~28厘米。上体赭褐色,头顶具黑色羽缘,尾上覆羽灰白色,尾羽棕栗色,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额、眼先、眼周、耳羽上部、脸前部和颏黑色,眼周裸皮蓝色,极为醒目。喉和上胸与背同色,下胸至腹蓝灰色。腹部及初级飞羽羽缘灰色,臀白。该种与灰胁噪鹛在体型大小和羽色上都非常相似,野外不易区别。但灰胁噪鹛下体仅颏尖黑色,其余下体白色而沾有灰色,两胁暗灰色。结小群栖于丘陵及山区原始阔叶林的林下植被及竹林层。惧生,不喜开阔地区。鸣声为响亮悦耳而多变的哨音“hoo guo hoo hoo hoo”。有时模仿其他鸟叫。</p><p>据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7.0版: 栗颈噪鹛、黑喉噪鹛、黄喉噪鹛、靛冠噪鹛、棕臀噪鹛、白喉噪鹛、台湾白喉噪鹛、山噪鹛、黑领噪鹛、台湾棕噪鹛、灰胁噪鹛、棕噪鹛、白颊噪鹛和黑脸噪鹛由 Garrulax 属移入 Pterorhinus 属(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做相应修改。</p><p>据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7.0版: 棕噪鹛英文名改为 Buffy Laughingthrush。</p> <p>红腹角雉(英文名:Temminck's Tragopan,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鸟类。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雄性较雌性更为美丽。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南部及印度等地。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红腹角雉也叫灰斑角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鸟类。分布在我国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和云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你长约50厘米,雄性头部两侧生有一对鲜艳的蓝色肉垂。喉部有肉据,展开呈“寿”字状,又称它为“寿鸡”。(雄鸟亚成)</p> <p>眼纹噪鹛(英文名:Spotted Laughingthrush,学名:Ianthocincla ocellatus),是雀形目噪鹛科的鸟类。顶冠、颈背及喉黑色,上体及胸侧具粗重点斑。分布于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生活于山林中以及林下灌丛间。喜欢成对或结小群于腐叶间找食。有时与其他噪鹛混群。鸣声为美妙的清晰嘹亮哨音,粗喘息声的合唱,示警时尖叫。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注:有著者将白点鹛偶尔也将大噪鹛归入此种。</p><p>据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7.0版: 眼纹噪鹛、大噪鹛、斑背噪鹛、白点噪鹛、黑额山噪鹛、灰翅噪鹛、棕颏噪鹛由 Garrulax 属移入 Ianthocincla 属(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做相应修改。</p> <p>红腹锦鸡(英文名:Golden Pheasant,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是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的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长约1米,雌鸟长约60厘米。雄鸡金黄色,下体通红。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极为美丽。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有矮树的山坡及次生的亚热带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栖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多岩山坡,活动于竹灌丛地带。以蕨类、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等为食。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乔木树下或杂草丛生的低洼处,每窝产卵5~9枚,孵卵期22天。产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有人提议将红腹锦鸡作为中国国鸟。宋代以后帝王衮冕“十二章”中,“华虫”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也许,传说中的凤凰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幼,亚成)</p> <p>红腹锦鸡(英文名:Golden Pheasant,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是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的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长约1米,雌鸟长约60厘米。雄鸡金黄色,下体通红。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极为美丽。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有矮树的山坡及次生的亚热带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栖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多岩山坡,活动于竹灌丛地带。以蕨类、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等为食。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乔木树下或杂草丛生的低洼处,每窝产卵5~9枚,孵卵期22天。产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有人提议将红腹锦鸡作为中国国鸟。宋代以后帝王衮冕“十二章”中,“华虫”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也许,传说中的凤凰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p> <p>黑颏凤鹛(英文名:Black-chinned Yuhina,学名:Yuhina nigrimenta),是雀形目绣眼鸟科凤鹛属的鸟类。在中国分布于西南以及东南。</p> <p>北红尾鸲(英文名:Daurian Redstart,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俗名灰顶茶鸲、红尾溜,台湾称作黄尾鸲。是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雄鸟下体栗色,雌鸟下体褐色。区别于其他红尾鸲,北红尾鸲雌雄均具有显著的白色倒三角形的翼斑。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一带的夏候鸟,较常见。(亚成换毛)</p> <p>红腹锦鸡(英文名:Golden Pheasant,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是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的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长约1米,雌鸟长约60厘米。雄鸡金黄色,下体通红。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极为美丽。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有矮树的山坡及次生的亚热带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栖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多岩山坡,活动于竹灌丛地带。以蕨类、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等为食。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乔木树下或杂草丛生的低洼处,每窝产卵5~9枚,孵卵期22天。产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有人提议将红腹锦鸡作为中国国鸟。宋代以后帝王衮冕“十二章”中,“华虫”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也许,传说中的凤凰的原形就是红腹锦鸡。(雄鸟)</p> <p>灰喉山椒鸟(英文名:Grey-chinned Minivet,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是雀形目鹃鵙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十字鸟。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福建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和山区杂木林、阔叶林、针叶林以至茶园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留鸟,一般不迁徙,但冬季和春季常有垂直迁徙现象。</p><p><br></p><p><br></p> <p>棕头鸦雀(英文名:Vinous-throated Parrotbill,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是雀形目莺鹛科棕头鸦雀属的鸟类。俗称黄腾鸟、黄豆鸟、天煞星,一种全长约12cm的鸦雀。头顶至上背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的鸟类。常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为较常见的留鸟。棕头鸦雀的台湾亚种在台湾称作粉红鹦嘴。</p> <p>大拟啄木鸟(英文名:Great Barbet,学名:Psilopogon virens),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鸟类。一种拟啄木鸟。嘴大而粗厚,象牙色或淡黄色,头部暗蓝色,肩背暗绿褐色,其余上体草绿色,尾下覆羽红色。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p> <p>斑胸钩嘴鹛(英文名:Black-streaked Scimitar Babbler,学名:Pomatorhinus gravivox),是雀形目鹛科钩嘴鹛属的鸟类。分布于缅甸、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和台湾。台湾斑胸钩嘴鹛的平均体重约为58.8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p> <p>方尾鹟(英文名:Grey-headed Canary Flycatcher,学名:Culicicapa ceylonensis),是雀形目仙莺科方尾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灰头仙鹟。体小(13厘米)而独具特色的鹟。头偏灰,略具冠羽,上体橄榄色,下体黄色。分布范围在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p> <p>黄腰柳莺(英文名:Pallas's Leaf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proregul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俗名:槐树串儿、黄尾根柳莺、黄腰丝、帕氏柳莺、树串儿。体小(9厘米)的背部绿色的柳莺,腰柠檬黄色;具两道浅色翼斑;具顶冠纹和黄色眉纹。迁徙时除西北地区外几乎遍及全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注:有著者把淡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chloronotus放在此种之下(参见郑作新,1987)。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p> <p>白领凤鹛(英文名:White-collared Yuhina,学名:Yuhina diademata),是雀形目绣眼鸟科凤鹛属的鸟类。体大(17.5厘米)的烟褐色凤鹛。具蓬松的羽冠,颈后白色大斑块与白色宽眼圈及后眉线相接。分布于中国西部、缅甸东北部及越南北部,甚常见的山区留鸟,见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秦岭)、四川、湖北西部、贵州及云南。</p> <p>黑头奇鹛(英文名:Black-headed Sibia,学名:Heterophasia desgodinsi),是雀形目噪鹛科奇鹛属的鸟类。从黑头奇鹛(black-headed sibia,H. desgodinsi)中划分出来,成为独立鸟种。背部深色,与黑头奇鹛区别明显。</p> <p>橙翅噪鹛(英文名:Elliot's Laughingthrush,学名:Trochalopteron elliotii),是雀形目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是中等体型(26厘米)的噪鹛,是我国特有鸟类,留鸟。全身大致灰褐色,初级飞羽橙黄色,臀及下腹部黄褐。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p> <p>酒红朱雀(英文名:Vinaceous Rosefinch,学名:Carpodacus vinaceus),是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雄鸟全身深绯红色。分布于印度、缅甸、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宁夏、甘肃、陕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栖息于海拔1000m 以上的山林、活动于灌丛和竹丛中、也常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以及有时也到高山针叶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p><p><b>外形描述</b></p><p><br></p> <p>酒红朱雀(英文名:Vinaceous Rosefinch,学名:Carpodacus vinaceus),是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雄鸟全身深绯红色。分布于印度、缅甸、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宁夏、甘肃、陕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栖息于海拔1000m 以上的山林、活动于灌丛和竹丛中、也常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以及有时也到高山针叶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雌鸟)</p><p><br></p><p><br></p> <p>棕腹柳莺(英文名:Buff-throated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subaffini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棕喉柳莺。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安徽、福建、河南、山东、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贵州。</p> <p>蓝翅希鹛(英文名:Blue-winged Minla,学名:Actinodura cyanouroptera),是雀形目噪鹛科斑翅鹛属的鸟类。两翼、尾及头顶蓝色。是海拔迁徙的候鸟,分布于香港、不丹、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p><p>据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7.0版: 蓝翅希鹛由 Minla 属移入 Actinodura 属(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改 Actinodura cyanouroptera。</p> <p>栗头鹟莺(英文名:Chestnut-crowned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castanicep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体型甚小(9厘米)的橄榄色莺。顶冠红褐,腰及两胁黄,胸灰,腹部黄灰。在中国分布于南方。</p> <p>灰冠鹟莺(英文名:Grey-crowned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tephrocephal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从金眶鹟莺的亚种提升为独立鸟种,详情见词条金眶鹟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