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丛中笑

<p class="ql-block">  故乡,一个我放不下的地方。那里有温暖我一生的家,承载着我最温暖的亲情。</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想什么是家,会让我如此的留恋思念。家,真是说不清道不明,没有一个字眼能准确的描述出家的概念。大家、小家、娘家、婆家、自己的家。在人们的生活感受里,大该会把养育你生命的家根深蒂固的印在脑海中,融化在血液里。千里出行母担忧,家也因此永远固定在故乡这个词语里,真感觉如此。从出生到被父母兄弟姐妹相互呵护着长大成人,然后各自走入属于自己的小家,但不论走多远,在心海里,有父母在感觉只有一个家,那就是老家。亲情亦是如此,父母情、姊妹情、爱情、友情,所以我只觉得父母情养育恩牵挂着我的一生。不管是双亲在与不在,这份情会温暖一辈子,思念一辈子。兄弟姐妹情是仅次于父母之情的,骨肉相连,难舍难分,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兄弟姐妹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闹过多少矛盾,但他永远会让你牵挂,遇到事情会义无反顾的出手相护。至于其它情,说实在的,没有永恒。夫妻情虽说是离开父母之后,相依为命的唯一情感,但是感情会在锅碗瓢盆磕磕绊绊中时好时坏,也会因某些问题发生变故或终止。朋友情与家扯不上关系,是走出家乡旅途中的相遇相识,这种情感有时候感觉也很温暖,相交很快乐,特别是知己好友有时候是亲情无法代替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人生中一切情感也许会忘却,但故乡情是一辈子的爱恋。</p><p class="ql-block"> 离开家乡四十余年,双亲故去也近十年,可是娘家还是我心目中最想回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故乡的情感,是因为兄弟姐妹骨肉之情还在,父母住过的老屋还在,还有那坟头里父母灵魂还在。老家似乎装满了我的情感和思念,每每想起亲切温暖,总是想着回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已亥末至今的一场瘟疫,阻隔了回乡的路,可心一直在回去的路上。疫情好转,约在外的妹妹就奔赴了老家。回老家的感觉很温馨,很亲切。和兄弟姐妹聚聚拉拉家常,续续亲情,感觉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情结在儿时走过的每一粒土壤里,每一缕空气里,在思绪的每一个回旋里。回老家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处看看,看看那一山一石,一树一草,嗅嗅那清新的空气中家的味道。每每此时似乎那远去的童年往事就像在眼前,那纯真的童趣似乎还在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今天和妹妹一起循着小时候走过的那条弯弯山路,虽然面貌已不是从前,但丝毫没有改变儿时的感觉,留恋的观看着眼前所有的一切。走着看着不知不觉走入了的一处洼地。这地方是从前的西沟崖,小时候常来的地方,但样子变了,没有了一陇陇的庄稼地,没有了土坡头的槐树。而葱葱郁郁的杨树环绕着一片花丛,一片齐腰深的兔子头(我们当地土话),形成了一处非常美丽的风景,这种原生态而幽静的美,真的感觉不输任何名胜古迹。闻着花香,伴着蝶舞,留下了一地的爱恋,永远寄存在家的这片乡土中。</p><p class="ql-block"> </p> <p>回望走过的路,那些从前已沉没在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  时间已走远,四十多年一挥间。好多经历已忘却,但忘不了在家乡长大的快乐童年。</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屋,从前是比较破旧的,从我记事起,就做落在这里。小时候住户少,村子的住户大约是现在的一半,人口我记不清了。屋的右手边是一条南北路,很直。每当下雨就会有哗哗的水自南向北直流而下,跌入一处陡坡流入环绕村北的白马河。西边有几户人家,记不清是谁家了。西南方向没有住户,有一片树林,树林里有好多坟子。林子的左边是人们种的地。地的南边有一条小路,通着两座山。路的南边,我们管它叫南岭,有好多坑,有些坑是相互通着的,据说这里地下有一种石棉石,工业上用,不知是什么时候开采的。小时候我们常去玩。</p> <p>村南路东是一片松柏树,长的很苍劲。里面有几座坟子,最高的一座是当年地主的,我们常爬到坟顶然后滑下来,差不多像现在的滑梯吧。松柏林子的后面有一条弯弯的小路,在拐弯处有一处下坡,再往前走有一口井,村里人都在这口井里挑水吃。井每年就要淘,去除井底的淤泥,使水保持清洁和清甜的味道。从我能帮着家里干活起,大约十二三岁我就经常去挑水了。不干旱的年头井水用担杖钩子就能打上来,遇到干旱,井水就有些深,需要用井绳勾着水桶打。我很熟练,不管是担杖钩子还是井绳保准一摆就满捅了。井的南侧是一片臭踢树,长满了长长的刺。再往南就是一个陡坡,上去就是田野了。井右前方是一条土沟,通着南岭。</p><p><br></p> <p>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是村后面的那条河和村西边的一片大沙滩。先说村北的那条河,这条河叫白马河,自东南方向环绕整个村子后边流向西北。在往北拐的时候大约有九十度的拐弯,然后直向北大约五百多米再往西拐又形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往西划了一个半圆形弯弯曲曲的流向塔桥村。在半圆形的北侧形成一个湾,水很深也有些神秘,不小心掉进去就会出不来,人们管它叫鬼湾,估计是有暗流。在河流拐弯处的侧边是陡峭的悬崖,长满了槐树。上初中的时候,每当夏天我们会结伴沿着河沿走,一面玩水,一面捉鱼,一面掏河岸的青蛙。水很清很清,水也甘甜。河的两边都是沙滩,沙很干净,也很细。稍微远一点还有菠萝树。每当玩渴了的时候,就会在沙滩上挖个坑,坑里会渗满水,趴下喝就行了。</p><p><br></p> <p>村西边也有一条河,这条河只是在下大雨时才发河水,发河水时水流很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鱼.,一发河水就会有成群的鱼,发过河水又成了一片沙滩。据说从前这里是常年流水的,有一年有一位不知从哪里来的寡妇,在这条河里洗了洗脚,从此河水就断流了。河滩的两侧有一片菠萝树,小时候常到这里挖野菜。沿着河床往上走,左右两侧是土坡,还有庄稼地,坡上长满了槐树。再往上走在拐弯处沙滩开阔了起来,在上山的路口处被一个环形很高的陡坡挡住,每当夏天下午出去拾草时,就会和同伴在这里乘凉玩耍,直到天快要黑了才赶紧去拾草好回家交差,有时拾不满提篮就弄虚作假,找一些树枝在提篮底下支个空,上面放些草看起来提篮是满的,回家假装挎不动的样子打个马虎眼,然后赶紧去一边倒了,就蒙混过关了。哈哈,这样少了好些批评。沙滩到了这里就到头了,再往上走就是上山的路和山沟了。</p> <p>说起老家的那两座山,虽然不高但很有名气,因为没有被开发旅游,所以很少人会知道。就说山口吧,那里有着很浓的神话色彩的,也有很久远的远古变迁,只是没有被记入史册而已。据说远古这里是海洋,是东海龙王居住过的地方,由于地壳运动,后来就成了陆地。到现今还留有龙王家族用过的东西:神仙桌、神仙缸、神仙凳、神仙勺。最神奇的是神仙勺在一块大石板上,无论天多么旱,它永远盛满水。北侧山半腰有一个泉眼,一年四季水流不息,每当爬山玩耍渴了,就到这里喝几口水,很甜很甜。在弯弯山路的一侧,有一个海眼,无论用多么长的绳子都够不到底。</p><p><br></p> <p>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是采蘑菇,我们老家土话叫拾雷蛙。在家乡的山上,每到夏秋季就会长出好多雷蛙,品种很多。我们常吃的有十几种,有些雷蛙有毒是不能吃的。你是不是会说万一吃了有毒的会中毒有生命危险呀,其实大可放心,我们山里人是会识别的,我们只捡没毒的。我们常吃的有粘旮瘩、松板、白柞鹅、辣雷蛙、草雷蛙、灰雷蛙、鸡肉丝、鸡蛋黄、香雷蛙,还有一种个头很大的叫羊肚子,这种雷蛙只有我母亲那些有经验的老人会识别是不是有毒,我们不敢采拾。雷蛙很有特点,每逢雨后太阳一晒,它就会迅速生长,我们也就会趁机去捡拾,每次都是篮子装的满满的 。现在由于山被开发种上庄稼了,只在南山北坡还保留着几株松树,那年回家还去采拾了一部分。雷蛙很鲜翠,营养价值很高。那些年比较贫穷,这些对我们来说真是天然而不用花钱买的营养品 。</p> <p>家乡的故事很多,小时候的记忆也很多很精彩。要一一说来真是一篇长篇小说,小时候兴趣也很多,什么过家家、什么拾播鼓、什么抓唠唠鸡等等,想起来是那么快乐。从前真好!家乡真好!</p> <p><br></p><p> 乡恋</p><p> 丛中笑</p><p> 离别故乡土,一晃几十载。今朝回,草木容颜改。徐步旧时路,山下洼处,几行白杨树,喃喃燕儿语。青蒿齐身,野花点点,一群蝴蝶乱舞,恰似幽幽谷。轻轻抚触,俯首细语,儿时常来处,还记得我的小脚丫,印满弯弯路?追寻记忆,那沟沟坎坎,怎么不见了,捉蚂蚱的乱草,捉豆虫的槐树?光秃秃的山头,怎么不见了,不见了,苍劲的松树?曾经的最爱,松下雨后,橙黄的蘑菇!时光远去,留下一地故事,再捡拾,更有一番情趣。庭院深深几许,乡情更亲清,均在乡恋中。</p><p> </p> <p>2020.11.29</p><p> 今天是庚子之末,小雪之后 ,气温零下,回家的脚步没有因寒冷而停下……</p><p> 循着追忆的脚步,不停的在寻找这诸多从前。可这几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许多地方已经找不到从前了。这次回来想去看看那魂牵梦想的两座山,这里有儿时太多的记忆。</p><p> 这两座山三年前被扶贫项目征用开发了。周围被铁丝栅栏围了起来,有门卫一天二十四小时看着,还有监控连在开发项目的老总手机上,要进山就不那么随便了,真是感觉有些别扭。小时候,这两座山可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寄托着我们成长中的诸多美好记忆。长大后离开老家,每当回去是必去的地方,不知为什么,每当爬上山头或走进山沟就倍感亲切,好像回到了儿时。如今被隔阻了,不去像是心里缺了些什么。今日回来,天气虽然寒冷,还是不由自主的想去看看。来到进山大门,又犹豫了起来,要进去有恐怕为难门卫,不进去又十分想再看一看里边的变化,想看看山沟里的那些神话传说,还有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很纠结,欲回不甘,欲去不能。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跟门卫好说歹说,门卫最终还是被感动,就找了自己的三轮车拉着我们每个地方看了看。不看则已,一看确实令我们震惊不小,才几时那满山的松树没了,弯弯的进山小土路变成了水泥马璐,原先的神仙凳海眼没了,好歹神仙缸神仙勺神仙盅还在,有些许欣慰。走出山沟,爬上山顶,一眼望去,整个山坡竖起了一排排的铁柱,好气派呀。这柱子就是扶贫项目的主体——光伏发电基桩。每排柱子之间还栽了许多桃树樱珠。门卫告诉我们,八月中旬这些水果就成熟了,都很甜,可以免费随便摘着吃,但不能带走,看来再回老家要安排在八月中旬了。</p><p> 整个项目规划包含了光伏发电、旅游观光、采摘、购物、娱乐等。不久的将来,再回老家,可来一次家乡旅游了。</p><p> 回来,有些许失落,有一丝惆怅,或许几年之后,承载着儿时的那些美好再也无处可寻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