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曾经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对“一箭封喉”、“一剑封喉”、“见血封喉”的武打描写,想必都不陌生,或顿生一点探索这个恐怖场面源头的异想。</p><p> 实际上,金庸笔下的“一箭封喉”或“一剑封喉”,并非空穴来风,生编硬造,而是实实在在地来源于热带雨林毒王之树——名曰“见血封喉”。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种毒王树,为桑科常绿大乔木,又名加布、剪刀木,箭毒木、加独木,树干基部粗大,长有板根,树皮灰色,树皮很厚,春花秋果,树干粗壮,成树一般高达30米以上,树干生有乳白色巨毒树液,现属濒临灭绝的稀有树种,为国家三类保护植物。</p><p> </p><p> </p><p>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见血封喉”,多分布于赤道热带海拔1000米丛林地带,印度、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均有。而国内则散见于海南海康、云南西双版纳等省区。箭毒木的毒性原理是,其树皮、枝条和树液中,圴含有强心甙、见血封喉甙和弩箭子甙等化学成份。树液之毒既可单用,也能掺和其它成份使之毒性更强。这种毒液一旦由伤口进入体内,即会引起血液中毒,主要症状有肌肉松驰、心跳减缓、绞痛剧烈,最后导致心跳停止瞳孔放大而死,其毒性远远超过巴豆和杏仁等。野生动物的中毒症状与人相似,中毒后会在20分钟至2小时内死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br></p><p> 箭毒木树液可致人中毒死亡,相传最早发现于200多年以前。据说爪哇曾有个酋长,出于好奇,尝试用把一棵树的汁液涂在针尖,刺扎“犯人”的胸部试验其毒性,不一会“犯人”便窒息而死,从而发现了箭毒木树液的毒性之大,在以狩猎为生的土著部落不胫而走,成了围猎动物的帮手。相传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在遇到外族入侵时,男人在一线打仗,女人和儿童则在后面将加独木的的树液,涂于箭弩簇头之上,源源不断地为前方“提供子弹”。因而,印第安人杀得入侵之敌尸横遍野,屡战屡胜,威名远扬,英勇顽强地保住了世代居住的美好家园。据史料记载,1859年,东印度群岛的土著民族,在反抗入侵的英军时,以箭弩竹枪为武器,对付持有洋枪洋炮的英国鬼子,用涂有箭毒木汁液的箭弩射杀来犯之敌。起初,英军不以为是,自恃头盔坚固,枪炮射击远而效率高,中了箭簇仍无惧色,照样前冲,殊料仅行几步即倒地而亡,吓得后面的英军面面相觑,惊骇万分,转身而逃。箭毒木在战场上显示的威为和震慑力,迫使殖民远征军的“探险家”们,改变了正面交火强行侵略攻城掠地的策略,而采取欺骗在先杀掠在后的卑鄙手段,一步步霸占了土著人赖以生活的大片土地。西方列强的渐次兴起是一部侵略史和土著人的血泪史,当然是题外之谈了,这里只是因箭毒木之毒,聊以借用罢了。</p><p> </p><p> </p><p>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箭毒木出现在西双版纳,傣语称之为“戈贡”。如果在傣家山寨小住一段时间,当你问起”见血封喉”时,热心好客淳朴善良的傣族老人,就会讲起箭毒木毒杀野兽的许多故事,年代肯定是半个世纪以前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是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碧澈的澜沧江由西北向东南斜穿而过,海拔在500米至1300米之间,中间的平地称为”坝子”,四周的山地即是热带雨林,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种植的橡胶林,为“见血封喉”树的生长,提供了先天性的海拔、纬度和气候条件。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武艺高强的猎人,率众人上山外出时,忽然遇到一只凶猛的亚洲虎,他带头射出了第一箭,激怒了这只猛虎,凶狠地直扑过来。慌不择路,这位猎人机警地就近爬上一颗大树,顺势折断了一根树枝,由上往下直插老虎嘴中,老虎摇头晃脑挣扎了几下,奇迹发生了!刚才还气势汹汹怒不可遏的猛虎,忽然间一声哀嚎倒地不起立马毙命了!化险为夷,虎口逃生,猎人心里一喜:莫非此树有毒?跳下树来,他对围拢上来的伙伴说,我试试尝尝这根树枝,看它是否有毒。言毕,他便咬了一口树枝,慢慢咀嚼,不料顷刻面部抽搐魂归西天。同伴见他试毒而亡,悲怆涕零,方知这棵树毒性太大。故而,箭毒木中文名“见血封喉”,是因毒理而名,而在西双版纳傣族人称之为“戈贡”。当地民谚说“七上八下九不活”,意思说如果中了“戈贡”之毒,往高处只能走七步,往低处走只能走八步,但无论如何第九步必会倒地而亡。说的人谈虎色变,听的人心惊肉跳!过去,箭毒木的汁液多用于战争或打猎。傣家人会用砍刀砍破厚厚的树皮,用竹管插入其中导出毒汁再流入竹筒,带回家去,再掺入其它配料,用文火熬成浓稠的毒液,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涂抹在箭头或弩头之上,然后才外出打猎。野兽一旦被射中,箭头入肉出血,倒霉的牠只能跳跳脚即呜呼哀哉了。猎人从容不迫地捡起战利品,满心欢喜凯旋而归了。回到家里,剥皮切肉,或煮或烤,即可去毒,放心大哚快颐。皮毛则或卖或以裹体,抑或是形成傣家烧烤美食的起因。不消说,这已是刀耕火种的原生态年代的情形了。而华南虎绝迹于西双版纳,方是十余年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景洪市先后遇见了两棵“见血封喉”。第一次是在负有盛名的南药园,位于宣慰大道热带花卉园的斜对面。南药园始建于1959年,原为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是我国南药生物资源研究的重要基地。园内现已引种收集药用植物1500多种,其中包括阳春砂仁、胖大海、白豆蔻、檀香、龙血树等30多种名贵南药。已有多位国家领导人来此探访。走进园区,沿着“药文化”主线,依次建有南药秘境、荫园、傣药园和胖大海种质园等10多个园区。在嗅吮着醒心提神的清香空气中,可欣赏到一株株一群群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领略到琳瑯满目的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体验到中国医药文化的辉煌灿烂。</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不到西双版纳,不知冬之温暖,天之碧蓝,花之茂繁,叶之竞艳,木之奇形,荫之铺毯,大象列队,孔雀成群,空气之香,山谷纵横,雨林片片。而其中璀璨明珠南药园,不仅是养生休闲散步锻炼的好去处,更是众多中医业士和植物爱好者,值得亲历观光学习的自然大课堂。遂有小记: 景洪中心南药园,医用植物汇奇观。花草滕木皆入药,济世苍生非一般。珍稀宝库展荟粹,开眼拓心补“脑残”。傣药桑田逾千年,始知文化渊博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br></p><p> 在南药园游览观光的主干道旁边,耸立着一棵直插云霄的“见血封喉”,如同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走进仔细一看,该树树皮光滑,主杆笔直,显然是得到格外的保护。南药园里之所以能出现“见血封喉”,说明该树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据有关资料介绍,“见血封喉”毒王树,不仅树汁有剧毒,对人和动物有性命之忧,易被不法之徒用来谋财害命,但若正确提炼和加工,却亦能造福人类。“见血封喉”说起来恐怖可怕,实际上也有很可爱的一面。它的树皮很厚,不用刀砍其毒汁不会流出,关键是不要出于好奇,随意折一段技叶卖弄炫耀玩耍。因其皮厚,富含细长柔韧的木纤维,当地的少数民族,曾巧妙地利用它制作褥垫、衣服或筒裙。据有位傣家老人讲,这个工艺过程比较原始且复杂,费力费时。傣家人通常是,先截一段长度适宜的树干,用类似汉族洗衣的“棒槌”,翻来覆去地均匀敲打,当树皮与主干层分开后,就係蛇🐍 蜕壳一样取下整段筒形树皮。再用刀按一定尺寸切开,或整块,放中清水中浸泡一个月左右,再换清水边敲边洗,直到脱去胶质除净毒液后,在日光下暴晒除湿除潮,直至彻底晒干,这样就会得到洁白、厚实、柔软的纤维料了,然后再做成纯天然的衣物了。现在因“见血封喉”已成稀有树种,受国家立法保护,这个工艺当然几乎荡迹无存了。由于箭毒木的汁液成分是见血封喉甙,具有加速心律、增大心血输出量的功能,即成为类似“强心剂”的医用研究开发利用的重要树种,因而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南药园研究序列之中。可惜南药园已封闭管理,很难再睹这棵得到特殊保护树皮光滑的“见血封喉”之尊容芳颜了。</p><p> </p><p> </p><p> </p> <p><br></p><p> 我第二次遇见“见血封喉”毒王树,则是在融创国际游度假区的三号湿地公园。这里景洪市盆地的西北角,距离南药园有五、六公里。因旅租就近,每天早饭和晚饭后,会经常来到三号湿地公园散步。这个湿地公园处于山拗之中,两边是融创地产新建的别墅区,盖有融创地产新近开发正建好几个楼盘的样板间,名曰“生活体验馆”。融创地产陆续正建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已开发了近十年,占地十余平方公里,原先圴为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橡胶林,亦就是说度假区的所有楼盘别墅,圴是在原有热带雨林和国营橡胶林场的山地上建成的,因而在个别地方留下了一些热带雨林的特有痕迹。三号湿地尚在完善美化阶段,但已完工的绿化园林工程,已初显人间仙境的美好风光。这棵长在山谷凹地的“见血封喉”,四处虽被别墅和其它树木紧紧相围,但丝毫不影响它的耀眼夺目,同南药园那棵“姊妹树”一样,鹤立鸡群,高耸入云。但亦有区别,这棵树比那棵树树龄大过好多,一是主杆粗于一倍以上,二是树身被砍得刀痕累累形成纹理,三是想部板根宽大厚实,四是树杆上由下往上,捆有一棵长长的竹管,应为导流毒汁而用。听当地傣族同胞讲,这棵“见血封喉”树龄在150多年以上,虽然导取树汁的道道刀痕,从下往上看不到顶,根部留有火烧的痕迹,仍生生不息,枝繁叶茂,巍峨挺立,显示着葳蕤倔强的旺盛生命力,给人们叙述着风雨沧桑的一段历史传奇。三号湿地公园的开发在建,应该没有超过三年。这里附近还居住着橡胶林场作业组,同时一公里处即有一家南药厂。从树身主干捆绑的竹管来看,也就是说,三年前这里是一片热带雨林时,仍有人会天天攀树,用类似”割胶”的方法,用砍刀砍开树腰的树皮以获得毒汁,换些经济收入。如果说南药园的“见血封喉”,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宠儿,那么这棵“见血封喉”,则是一位栉风沐雨任人宰割“乞丐老人”。令人惋惜地是,这棵百年老树无所谓的长在路边,没有任何隔档保护和介绍说明,好像要任凭自生自灭自求平安了。这不能不是房地产开发和旅游开发的一件憾事!</p><p> </p><p> </p> <p><br></p><p> 在三号湿地公园第二次相遇“见血封喉”,实为庆幸,于是有了n次。每次远朓它的峻拔身躯,每次近看它的伟岸沧桑,总会泛起一些莫明的感动。遂拈小诗以咏之:“见血封喉”逾百年,傲然耸立天地间。沧海桑田经百战,铁火击石穿云烟。风狂电闪颜不改,雷轰刀砍只等闲。日升月启铮骨挺,怜笑尘世乏硬汉!</p><p> 远方的朋友,如果想看看“见血封喉”的真面容,如果来西双版纳游玩,记得来融创三号湿地公园哟———一棵百年老树在等您!</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