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童音

如歌

<p>我原本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孙女的出生,让我忽然有了一种乐从天降的感觉。</p> <p>孙女上学前的那几年,在家守着孙女,听她咿呀学语,为她辛苦拍照,隔辈亲的感觉只有隔辈人才能体会。</p><p><br></p> <p>孙女的乳名叫可儿,现在已经去城里上小学了,想见一面也不是那么容易了。可儿的悟性很强,钢琴、滑冰、舞蹈、图画,本事学了一大堆,还在班里被选为班长,带上了三道杠。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引来一片夸赞。但我还是最怀念可儿上小学前的那段光阴,耳边也时常响起可儿那时的天籁童音。</p><p><br></p> <p><b>我是小白兔</b></p><p><br></p><p>“爷爷奶奶!爷爷奶奶!”</p><p><br></p><p>寒冬的清晨,刚一推开儿子家的大门,可儿天籁般的童音便飘进耳廓。</p> <p>世上还有比这更甜美的声音吗?一声连一声,透着难掩的兴奋,和着扑面的暖气,立刻温暖了我们老俩口的心。</p><p><br></p> <p>也许是女孩子的天性,可儿非常喜欢小动物。小白兔、小企鹅、小青蛙、小刺猬……只要是小动物,都是她的最爱。</p><p><br></p> <p>每天,可儿会变换着扮演某个小动物的角色:站立着学小白兔跳,趴在垫子上学小青蛙蹦,想象着、模仿着角色的动作。</p><p><br></p> <p>奶奶每次见到可儿,第一句话常常问:“我们的可儿今天是什么呀?”</p><p><br></p> <p>“今天我是小白兔。”可儿一边回答一边把手指竖在头上,从垫子的那头一蹦一跳跑到我们面前。如果回答是小刺猬,可儿会在垫子上打个滚,再爬起来跑到奶奶面前说:“我背上有好多樱桃呢。”可爱的模样让空气都充满了笑意。</p><p><br></p> <p>此刻,我们或是爱怜地把可儿搂在怀里,或是模拟着把她背上无形的樱桃摘下来。如果奶奶再问可儿:“那我们是什么呀?”可儿会娇嗔地说:“你是刺猬奶奶,你是刺猬爷爷。”</p><p><br></p> <p>可儿和奶奶生日相连,也常在一起过。可儿有一句最让奶奶暖心的话:“我可喜欢奶奶了。”说着的时候,一双小手还捧着奶奶的脸仔细端详,真诚的模样直让人心动。</p><p><br></p> <p>可儿总爱和奶奶一起玩,总爱把最喜欢的玩具拿给奶奶。有时,我会对可儿说:“也给爷爷一个吧。”望着可儿扭捏不给的样子,我装着不高兴:“可儿偏心眼。”</p><p><br></p> <p>可儿糊涂了,一脸茫然地问奶奶:“偏心眼在哪?”</p><p><br></p> <p>奶奶笑了,对可儿说:“你看,爷爷吃醋了。”</p><p><br></p> <p>可儿更糊涂了,眼睛睁得更大了:“爷爷,醋在哪?”</p><p>奶奶笑弯了腰,笑得都岔气了。</p><p><br></p> <p>可儿转过身,极认真地对奶奶说:“奶奶不要笑,醋在哪?</p><p><br></p> <p>如此温馨甜蜜的日子,真的也就那么几年,每一天都不会重复,每一天都让人珍惜。为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从孙女出生的那一刻起,连续不断地一直拍到孙女上小学。我要把孙女变化最快的六年,用影像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下来。</p><p><br></p> <p>终有一天,我们会淡出可儿的世界,到那时,我只希望长大的可儿,能从爷爷奶奶留下的照片里,看见自己小时候的模样。</p><p><br></p> <p><b>不说瞎话</b></p><p><br></p><p>奶奶给可儿讲“狼来了”的故事。可儿拿着玩具,垂着眼睑,静静地听着,仿佛也进入到故事的情节里。我端着相机在旁边观察着,时刻准备拍下可儿与奶奶最生动的瞬间。</p><p><br></p> <p>为了拍出更好的效果,我对孙女说:“可儿,抬头看看奶奶脸上有个什么东西在爬?”</p><p><br></p> <p>可儿抬眼看了看奶奶,很严肃地对我说:“爷爷,你尽瞎说呢,爷爷不要说瞎话,不要说谎话,说实话才是诚实的爷爷。”</p><p><br></p> <p>不知不觉的日子里,可儿已经有了最朴实的是非观。这以后,我们说话都格外小心,不敢在可儿面前随意品评人事,更警惕在无意中口出不逊之词,我们不想因为自己的随意,让可儿纯洁的心灵受到任何污染。</p><p><br></p> <p>可儿可会哄爷爷奶奶了。天热了,会拿毛巾给爷爷擦汗,会拿扇子给奶奶扇凉。早上,看见我们来了,手舞足蹈扑到我们怀里,小屁股还要扭两下。</p><p><br></p> <p>晚上,我们要走了,摆摆小手说再见,拉长声调:“奶奶奶奶,奶 -奶”、 “爷爷爷爷,爷 - 爷”,叫得我们那叫一个舒坦,回到自己家里还在回味。</p><p><br></p> <p>可儿喜欢唱歌,会唱十几首儿歌呢。“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音乐起,可儿摇晃着身体,节拍很准确。虽然还不能全部记住歌词,天真的模样已足够让爷爷奶奶陶醉。</p><p><br></p> <p>有时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和可儿一起唱,把歌词改成:“虫儿飞,虫儿飞,我在思念可儿。”。可儿听了,严肃地对我说:“爷爷老了,爷爷又唱错了。”接着还不忘给自己送上一句表扬: “可儿聪明,可儿没唱错。”</p><p><br></p> <p>在纠正我的错误之前,可儿会很认真地加一句前缀:“我告诉你。”这是她妈妈语调的翻版。</p><p><br></p> <p>纠错之后她还会追问一句:“你明白了吗?” 不折不扣爸爸的口吻,有一点点“官腔”。</p><p><br></p> <p>可儿和奶奶有说不完的话。</p><p>一天,可儿看奶奶缝衣服,便问:“奶奶,你干什么呢?”</p><p>奶奶回答:“我给你缝扣子啊!”“奶奶,小心别扎了手,扎手可疼呢!”</p> <p>可儿学会讨价还价了。</p><p>在外面玩的时间长了,奶奶说:“该回家吃饭了。” 可儿说:“再玩一会儿,行吗?”</p> <p>电视看久了,奶奶说:“咱们不看了,眼睛会看坏了。”可儿说:“再看一下下,行吗?”</p> <p>天黑了,奶奶说:“该洗脸睡觉了。”可儿说: “给我再讲个故事,不,再讲五个故事,行吗?”可儿的要求虽多,我们又怎能拒绝呢?</p><p><br></p> <p><b>自我辩护</b></p><p><br></p><p>可儿还学会为自己“辩护”了,最好的辩护词是: “我逗你玩呢”。</p><p><br></p> <p>可儿玩高兴了,在屋里大喊大叫。奶奶说:“不能喊,嗓子会喊坏了。”可儿回答:“我逗你玩呢。”</p><p><br></p> <p>奶奶喂水果,可儿满屋子跑,奶奶生气了,把脸扭到一边。可儿赶紧跑过来对奶奶说:“我逗你玩呢。”</p><p><br></p> <p>可儿用小手拍打爷爷,我装作很疼,可儿赶紧拉着我的手说:“爷爷,我逗你玩呢。”</p><p><br></p> <p>检讨起来,还是因为我们曾说起马三立的相声。可儿听到了,学会了,成了她以不变应万变的辩护词。</p><p><br></p> <p>可儿有她自己的对错判断标准。吃饭了,新来的保姆对我说:“叔叔,给你盛点汤吧。”</p><p><br></p> <p>可儿不干了:“爷爷是爷爷,不是叔叔;奶奶是奶奶,不是阿姨。你不要搞错了。”说的一桌人大笑不止。</p><p><br></p> <p>很感动可儿对爷爷奶奶的那份心。一天,可儿不好好睡午觉,把奶奶折腾得有些感冒了。奶奶说:“你都把奶奶弄病了。”可儿回答:“我照顾奶奶,我给奶奶倒水喝。”</p><p><br></p> <p>奶奶给可儿洗脚,可儿说:“可儿长大了也给奶奶洗脚。”</p><p><br></p> <p>看见我的袜子有个小窟窿,可儿乐坏了,一边用手捅,一边说:“可儿让爸爸给爷爷买好多好多袜子,要蓝颜色的,行吗?”</p><p><br></p> <p>类似的话还有许多许多,虽然知道这都是些难以兑现的童言,但令人动容的童言还是让奶奶的眼圈红了。</p><p><br></p> <p>可儿复述事件的语言能力提高很快,这能力让可儿的“告状”变得很“艺术”。</p><p><br></p> <p>这是一段可儿与奶奶的对话。</p><p>可儿对奶奶说:“昨天我哭了。”</p><p>奶奶问:“为什么哭啊。”</p><p>“妈妈说我了,声音可大了。”</p><p>“为什么说你啊?”</p><p>“我不睡觉,妈妈生气了,发脾气了。”</p><p>“妈妈怎么发的脾气啊”</p><p>“妈妈说‘你睡不睡觉’。”</p> <p>可儿边说边学着妈妈的样子,用小手一下一下指点着:“后来我就哭了。”</p><p><br></p> <p>“那再后来呢?”“再后来妈妈看我哭了,就出去了,大姨来了,摇摇我,我就睡着了。”</p><p><br></p> <p>像这样一问一答的长篇对话,在我们与两岁的可儿之间已是很多了,对可儿是一种语言锻炼,对我们是一种亲情享受。</p><p><br></p> <p>天伦之乐,当乐则乐;舐犊之情,无以言表。</p><p><br></p> <p>之所以啰啰嗦嗦记录这些琐事,是想永远记住人之初的童贞。</p><p><br></p> <p>世上总有些事是不可逆的,如童言。儿童学舌大人的话,虽不成句,却声情可餐。逆反之,成人复述童言,枯而无趣,俗而失色。纵是文学高手,也难书其精彩之万一。</p><p><br></p> <p>天籁童音,情极纯,声极美,只可现场悟其妙、享其乐。但我还是想用自己拙劣的文字,记住已经逝去的那段最温馨的时光。</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