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同学李伟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中国国际中文台</span></p><p class="ql-block"> 每日看电视,CCTV一4中国际中文台是我必看的频道。有些大部头的作品如《大国的掘起》、《公司的力量》《互联网时代》都做的相当好,我也喜欢看《国家记忆》这个栏目。这几天这个栏目正在播放一部专题片:两弹一星之功勋郭永怀与妻子李佩,情节特别感人。昨天和前天已经看了两集,今天该播第三集了。我急切地等待着,时间还没到,就打开了电视。今天主持人请来了一位特邀嘉宾——李佩先生的生前秘书来到了节目现场。哇,是格格,真的是格格!格格身穿深蓝色西装,脖子上围着一条兰白相间的花絲巾,素雅大方。作为李佩先生的生前秘书,格格在电视里落落大方地、款款地介绍着李佩的动人事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和伟大的人物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 我敢肯定,我们同学们中没有一个人能象李伟格一样长期和许么多伟大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这些人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象闪耀在天空的永不坠落的星辰。不,他们本身就是星辰。</p><p class="ql-block">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以他们名字命名小行星,是对这些贡献卓越科学家的尊重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2001年12月21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其1980年10月14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以表彰这位两弹一星的卓越功臣对我国科技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2018年初,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了小行星命名申请,提议将2007年10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两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大郭永怀夫妇的姓名命名。[1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名为"郭永怀星",编号为212797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p><p class="ql-block"> 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了命名公告。公告说,“郭永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首任化学物理系主任,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李佩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在外语教学和研究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p><p class="ql-block"> 2016年1月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召开的“科学家小行星命名仪式”,会上郑哲敏院士获此殊荣。小行星号为12935。郑哲敏是钱学森的学生,两院院士,获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p><p class="ql-block"> 李伟格至少是常期生活工作在四颗巨星的身旁。除郭永怀为国捐躯较早外。伟格为李偑担任了十几年的秘书。目前帮助郑老主持《钱学森科技与教育思想研究会》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站在翻译界的塔尖上</span></p><p class="ql-block"> 格格是我们同年同系同专业的大学同学,大名叫李伟格,格格是她的微信昵称。那时英语专业有五个班,我们在三班她在四班不在一个班,再加上当时男女同学交往甚少,直到毕业41年后,也就是2016年9月10日同学们在北京聚会商量会后做光盘,格格主动请樱为光盘配音时,我们相互加了微信。之后联系逐渐增多。</p><p class="ql-block"> 格格上大学之前是一名北京知青,运城绛县是她的第二故乡。毕业后分配到县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后来国家有了政策,在城市工作的父母身边可以留一名子女在同城工作,便以照顾老人。格格因此又告别了和她朝夕相处的乡亲、师长、同学、闺蜜,回到了阔别九年的家乡——北京。那是1977年春天。</p><p class="ql-block"> 回到北京后,格格的工作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地点在北四环西路15号。这是一栋普通的建筑。但自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里就成了物理泰斗老科学家们办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格格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情报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情报室助理馆员到力学所图书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2007年她挑起了中国科学院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的担子。中国科学院翻译工作者协会于1982年在人民大会堂成立,李佩、钱三强、钱伟长等为首届理事会科技界成员。因此我们说中国科学院翻译工作者协会是科技翻译工作者的最高学术引领团体。它代表中国科技翻译的最高水准。而格格是这个协会的现任秘书长。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个我们在校时的一个故事。当时,文化革命还沒完,我们的课本没有沿用文革前的"封、资、修的课本,而是由系里老师编写的。大约是1973年,刘海亮老师带着编写的教材去和其他大学交流。回来后在全系师生大会汇報交流情况。他说:"为什么我们的教材没有被评为优秀,不是教材编写的不好,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不出名"。这句话几十年来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李伟格不是名校毕业,又是他人经常议论的工、农、兵学员,但是她成了全国中国科学院翻译协会的秘书长。这对以培养外语人才为宗旨的山大外语学院(当初叫外语系)来说真的是一种骄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担任李偑的秘书</span></p><p class="ql-block"> 格格之所以有机会担以如此重担与她多年担任李佩先生的生前秘书分不开。</p><p class="ql-block"> 李佩,教授:“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钱学森和蒋英的挚友;1978年创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外语教学部,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中关村的玫瑰。1986年创办“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学会”、“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每周五举办“中关村专家讲坛”。2008年接受钱学森的嘱托翻译“钱学森文集”,在院士工作局和力学所的支持下,带领二十多名资深科学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钱学森百年诞辰之际给历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李佩先生对人才的要求特别严格,近乎于挑剔。当格格被问及当时怎么就能被李偑先生选中,成为她的秘书时,她说:“这真的要感谢母校,感谢山大外语系的培养。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外语人材普遍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就连在力学所工作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都不会说,听不懂,咱们是英语科班出身。在校扎扎实实地学了几年,记单词、练口语,从宿舍到教室、从图书馆到小树林,甚至熄灯后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接着复习功课。到了工作岗位优势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她还讲了一个故事:当年在学校为了收集学习资料需要使用英文打字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复印机,没有网络,没有计算机,只能用机械打字机打印),当时四班刘海量老师有一台,同学们常借老师的打字机用,但凡借一次许多同学都想用,但人多粥少,她经常和韩生鹏为了使用刘海亮老师的这台打字机发生争执。最后就这样不断的打字使得格格在学校练就了熟练的打字技能。当调到力学所以后,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劈哩啪啦的打字声很快就引起了李先生的注意。她经常为李偑教授打印资料,几年以后格格得到了李先生的信赖,成了李佩先生的兼职秘书。当然也有一点点小运气——刚刚调到力学所那一年她认识了郭芹,并且和郭芹成了闰蜜,后来才知道郭芹是李佩先生的独生女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妈妈、第二个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 格格和李佩先生的情感故事让我们来听听殿华的叙述:我到上海以后,格格因工作关系几乎每年都到上海来出差,也时不时地给我带些小东西,几年来给我的小包包就不下五几个。每次公事儿一办完就急着回北京。说实话,我非常希望她能多呆一两天。有一次我说:“你现在退休了,应该有闲余时间了,公事儿办完了,再玩一天吧"!她回答说:“不行呀,家里有三个老人等着照顾呢"!“三个”?我很奇怪,“你婆婆来了”?“不是,是父母和李佩先生”。哦,我立刻明白了,原来那次她办完公事后急急忙忙地找我陪她到城皇庙服装一条街挑选的那件80多岁瘦小老太太穿的白底小蓝碎花的衣服是给李佩先生买的。</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郭永怀和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躺在床上,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含着眼泪把自己的母亲嘱托给她的闺蜜伟格。她信仁伟格的能力、品格和为人,她是值得信赖的,只有把母亲嘱托给伟格照顾她才能闭上眼睛。</p><p class="ql-block"> 从此后,伟格就多了一位母亲。</p><p class="ql-block"> 格格除了在工作中担任李佩先生的秘书外,在生活上着着实实成了李先生的女儿。家中的一切大小事务,都由伟格帮助处理。伟格帮着李妈妈把郭永怀先烈的金质勋章装在一个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大;陪着李妈妈去银行把她一生的积畜60万元分别捐给了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伟格说:"先生,举行个捐款仪式?"“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老太太对格格说,平静得就象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p><p class="ql-block"> 2003年春节期间李佩先生身体发烧了,伟格赶紧通知了李家春院士(郭李的研究生)、刘剑峰先生(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是郭李的学生)、谈庆明教授(他的夫人江瑜书生前是郭永怀的秘书),她们四个人(四人帮)组成的小团体专门负责李佩先生的健康,伟格还专门请了她的发小马小平大夫帮她们拿主意,李佩先生病重时怎么处理,她带了司机开车到的李先生家,果断地说快送合同医院。这时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老干办的负责人也到了,因放寒假支票取不出来,也没车。细心的伟格提前就办好了信用卡,她说谁也别愁,我能垫上。她们带着李先生坐上了小平的专车马上去就诊,北医三院是三甲医院历来拥挤,李佩先生的病情还未发展成肺炎,医生死活不肯收住院,马小平医生用自己的经验及专业知识据理力争总算说服了值班大夫,要知道依李佩先生的高龄若住不进去很快就发展了。家春院士及刘剑峰老师赶来时看到伟格刷了几千块钱的卡住进病房后心里踏实了,很感谢她救急到位,那时大家的工资还都很低,谁都拿不出现金来。后来,就李先生的医疗费用问题她们四人专门开会讨论,成立一个基金会。</p><p class="ql-block"> 2013年下半年,伟格的孙女在温哥华诞生了,寒假期间她和丈夫去照顾孙女,儿子说她说:他们夫妇在加拿大工作很忙孩子需要她照顾一段时间。伟格犯难了。一面是刚出生的孙子,儿子的请求是不能拒绝的,另一方面,她如果较长时间呆在加拿大,李佩先生怎么办?要知道李佩先生年龄越大越依恋与她,隔几天她们就要通个电话,电话中李先生总是说最近又有什么什么事,她们需要作什么.......,周三的《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安排谁谁谁来作报告,近期国内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她们要讨论的话题是.......,总之,一通话就有好多事要说,她不能回国的原因无法向李先生说出口,一旦说出来会伤她的心,伟格爱人石振平知道她和李先生的感情,因为伟格,李先生对石振平也非常好,90多岁的高龄每次让学生开车去超市都想着给他买鸡腿,烤肉类的好吃的。她只想着给石振平买,而没送学生。在伟格两头为难得情况下,石振平主动地对伟格说:说你回国吧,这边我一个人顶着。66岁的石振平在温哥华管孙女一待就是半年,在当地都传为了佳话。伟格按出国前与李佩先生商量好的日子准时回来了,风平浪静的,她心里踏实了。</p><p class="ql-block"> 伟格曾经在幑信向广锁描绘过她陪李佩先生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的一段情景:"她躺在病榻上看我们编的《李佩画册》,并用手机放《抗敌歌》。她指着画册中的照片告诉我“这是在重庆,我教夜校工人们唱这首歌呢。”随即她闭上了眼睛,用手伴着播放的音乐打着节拍,手指有节奏的一上一下落在雪白的被单上,动作越来越轻,也许,她在回想,回想风华正茂时,她在想,她在想丈夫、想女儿、想朋友、想学生......我轻轻地对她说:“李先生,我们等您回中关村,回力学所,回到您主持的研究会,教我、教我们这些老人唱这支歌呀。”李先生听到了,她点了点头,一生坚强的李佩先生眼睛湿润了...... 出了病房门,我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了,眼泪止不住的流淌,她多想回去呀!她多想见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的这些朋友们呀!</p><p class="ql-block"> 作为李佩先生秘书与"女儿"伟格曾对我们说:她亲眼目睹了先生痛失爱女的过程,她升华了,变得更加坚强。她爱女儿、爱丈夫,她说爱一个人就要像他一样,她越来越质朴、博大、平常,关心任何人就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李佩先生很关注身边的人,钱学森、郭永怀是中国科大的创始人之一,钱学森去世后,中国科技大学邀请他的学生郑哲敏院士去合肥作报告“纪念钱学森先生百年诞辰”,2011年郑先生已经87岁了,李佩先生不放心他一个人前往合肥,特地吩咐李伟格全程陪同,4个月后李伟格又按李佩先生的旨意陪年事已高的郑院士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4千人的力学大会。 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李先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在格格的身上传承,在格格的心灵深处升华。有首歌颂老师的歌《长大以后我就成了你》,以此形容李佩先生和格格的关系一点儿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2017年李先生临终前把郭芹生前最喜欢的洋娃娃,也是李佩先生对女儿的念想,交给了另一个女儿,陪她度过最后二十年的伟格,一颗伟大的心藏停止了跳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奔波劳碌为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 格格退休几年了,但她很忙,甚至比在岗时还忙。她忙着宣传李佩先生,忙着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讲述共和国英雄的故事;忙着继续做那些李佩先生开拓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p><p class="ql-block">从北国龙城到青藏高原,从齐鲁大地到南国水乡,格格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齐齐哈尔市为第一中学高一年级500余名学生讲“开学第一课”:《郭永怀和李佩的故事》;在青海原子城,作为编剧拍摄记实电影《郭永怀》;在山东荣城为英雄家乡的少年儿童朗诵《人民不会忘记你》这首歌颂英雄的诗;在江西萍乡参加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19“活动;在上海出席苍穹之恋"替李先生履行十年前的承诺。不要以为那些活动都是轻松的旅途,在微信里格格如是说:"凌晨4点多就动身赶往机场,坐上了6点多的飞机到了长沙,现在又坐上了去冮西萍乡的长途车到达目的地,下午就给萍中学讲郭李的故事。3天内返京",一天作一场报告。在青海原子城的拍摄现场,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度。行程紧张,旅途劳顿,高原反应,气候恶劣,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来说真是一种考验。</p><p class="ql-block"> CCTV国际中文台录制的《国家记忆》郭永怀、东方卫视《闪亮的名字》主持人陈辰的访谈、山东荣城郭永怀陈列馆、访谈记录片《人们不会忘记》芭蕾舞剧《郭永怀》的构思、清明节的记念《春天的思念》、《星的絮语》,那一个不需要她的参与?那一部作品不花费她的心血?或在幕前电视访谈里侃侃而谈,或亲自作为演员来配合剧中的"她",或在幕后策划,或为作品、作者提供资料素材。格格几乎把她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宣传中国科技英雄宣传这些中国脊梁人物上。她亲历亲为,绝不放过一个小小的场合。 </p><p class="ql-block"> 为编辑出版"偑瑜怀瑾、纨质蕙心(郑哲敏主编)伟格提供了全方位的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郁百楊在致谢中讲:本书的编撰过程中</p><p class="ql-block"> 这本影集收集了她跨世纪,长达百年,反映她的生活与活动方方面面的照片,每张照片反映了一个瞬间,合起来却是一部记录伟大生平的传奇。如果没有伟格保存的照片,她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是留下缺撼的。经过精心的考证,选择,将一位百岁老人坎坷而多彩的人生,用真实的照片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记得2015年同学们北京聚会后,我们决定做一本纪念像册。当动员同学们提供照片时,她提供的就是一张李佩、顾淑林和她的合影。2016年同学聚会录制的光盘中,还有她写的一首歌颂李先生的诗。</p><p class="ql-block">有一种止仰, 叫高山苍穹;</p><p class="ql-block">有一种大爱, 叫爱在天际;</p><p class="ql-block">有一种信念, 叫终身不悔;</p><p class="ql-block">有一种情怀, 叫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病榻上的您</p><p class="ql-block">还清晰地记得那句歌词:</p><p class="ql-block">“家可破家可破</p><p class="ql-block">国需保国需保……”</p><p class="ql-block">您指着画册中百杨修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尘封了70多年的画面终于又完好如初的呈现在您眼前。</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重庆夜校教工人们唱歌呢。” 您轻轻地说。</p><p class="ql-block">百杨即刻从上海传来了MP3,</p><p class="ql-block">他与您心有灵犀</p><p class="ql-block">我用手机送到您耳边播放,</p><p class="ql-block">“血正沸、血正沸,气正豪、气正豪”</p><p class="ql-block">歌声在病房里回荡。</p><p class="ql-block">你闭着双眼合着音乐,</p><p class="ql-block">下巴轻轻地点着,</p><p class="ql-block">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床铺。</p><p class="ql-block">您陶醉的面容,</p><p class="ql-block">绽放着那永恒的微笑,</p><p class="ql-block">这淡然的笑容里,</p><p class="ql-block">我从您的微笑中读出了——</p><p class="ql-block">蕴含着沸腾的热血和浩荡的正气。</p><p class="ql-block">您回到了上世纪40年代,</p><p class="ql-block">那热血涌动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沸腾着“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律动,</p><p class="ql-block">这,延续了整整一个世纪。</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是因为您,</p><p class="ql-block">让我们, 让历史记住了,</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个——</p><p class="ql-block">非同凡响的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您的百日祭</p><p class="ql-block">愿一家3口天国相伴。</p><p class="ql-block">尽管人生之不幸都让你赶上了,</p><p class="ql-block">但信仰,支撑你走过跌宕风雨,</p><p class="ql-block">是磊落,敞开你宽阔的胸怀,</p><p class="ql-block">是无私,跟随你踏印足迹,</p><p class="ql-block">是大爱,陪伴你诠释生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您是谁?</p><p class="ql-block">您就是李佩,</p><p class="ql-block">血正沸、气正豪的李佩!</p><p class="ql-block">永远微笑的李佩!</p><p class="ql-block">青春不老,我们不散。</p><p class="ql-block">您就是永远在我们身边的李佩!</p><p class="ql-block">您就是中关村最美的玫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缘起母校</span></p><p class="ql-block"> 格格和我们一样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激之情。记得2017年8月格格回到山西大学赴72级同学聚会后,她、韩生朋、赵殿华、史莲娣和我又一起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太行山,在那峰险石奇、林木苍翠、碧波荡漾的平顺井底村,同学们不时回顾母校生活片段,格格由衷地说:"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当年能上大学是改变我们一生的机遇,是时代给了我们这个机遇。如果没有山西大学外语系,我现在哪有资格参加各种活动?也许还在农村当农民,或者到工厂当工人,总之早已退休了,普普通通度过一生,啥也不是。就连自己身上有什么潜能都不知道,还能做什么?还能当《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的副主编?操心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的筹备与召开?所以说时代很重要,时代成就了我们。上大学是我的人生转折点,三年多的大学生活为我的仕途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一副长联</span></p><p class="ql-block"> 毕业以后几十年,几个相知同学在网上谈对李伟格的印象:广锁说:我对她在学校的印象是她梳着两个小短辦子,两个腮帮子胖嘟嘟的,象只可爱的小松鼠。殿华说起来滔滔不绝:"90年代末我在北京见到伟格,她把我带回家,我忘了为什么还在她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清晨早点过后,她翻箱倒柜的找出许多东西,有方便面、米线、麦片、麦乳精、干果,等等,满满的装了一大塑料袋,足足有七八斤重。出门时她叫我把这个袋子拿上。她说:'你刚到北京,先安排好生活,再去找工作,现在改革开放了,北京到处是金子,就看你怎么去发现去挖掘了'……总结起来她的印象是对同学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点子多,经常给找她的人支招。生鹏说:伟格在校时虽低调内敛,但还是青涩的,她真正地成熟、有大格局,有大智慧,有大爱是毕业以后,更准确点说是退休以后的事情。不是说她这个时候才成熟,而是这几年同学们聚会多了才发现了她的修养,格局和品德。韩生鹏对伟格的总体印象用一联长句来总结:"孝顺父母、美德不忘、顾朋助友、为事业、为家庭、国事家人、大小兼顾、尽显忠孝;</p><p class="ql-block">传承精神、慧兰永怀、亲力亲为、为科技、诵英雄、影视诗书、本色再现、喝彩有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光荣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 2011年李偑创办了〈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是固定的,是科技翻译协会、中国力学名词、翻译《钱学森文集》力学界的精英和科技界的知名人士组成,共有20来个会员。会员都80多岁以上的老人,伟格这个快届古稀的"年轻人"以李佩秘书的身份兼任研究会的秘书。(研究会没有秘书长,是事实上的秘书长)李偑先生去世后,由钱学森的学生,两院院士郑哲敏担任《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的主持人,伟格仍身兼此重任。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能够担任研究会的秘书的原因是伟格的亲和力和协调组织能力。例如在翻译“钱学森文集”期间,她成功地协助李佩先生组织二十多名资深科学家参与工作。何为资深科学家?他们个个是一个领域里的精英,是学术带头人,年令也都在80岁左右,甚至更高。他们学富五斗,胸罗万象。他们对待工作的秉性又是个个叫真,追求完美。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时常会各持己见,为了一个词语的表达几个人争论一下午,也发生过有人长吁短叹的现象。而格格又总能设法让这些老学究们安静地坐下来继续孜孜不倦地投入工作。提到格格的这个能力和智慧,赵殿华颇有感触,记得有一次闲聊时,殿华说:格格的协调能力不容小视,那些老科学家好比是砂子,个个坚硬无比,但要让他们结合起来需要水泥,而格格的工作就恰恰是这水泥。后来格格以她在这个团队中的极高威信当上了钱学森科学与教育思想研究会的秘书长,赢得了老科学家们对她的无限信赖。</p><p class="ql-block"> 伟格讲:2003年在一次专题讨论中,答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3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给出这样的回答:</p><p class="ql-block">陈耀松说:“要靠民主” </p><p class="ql-block">郑哲敏说:"要有自由"</p><p class="ql-block">李 偑说:"要能争论"</p><p class="ql-block">全场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简单的几个字,是老人毕生学识、阅历、思考的结晶,多么有力量的12个字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国家层面来讲研究钱学森的科学与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为什么钱老能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冒着生命危险坚定不移地回到祖国?当钱学森郭永怀先生看到钱伟长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在文革时期——看到钱伟长徐璋本被逮捕以及叶企孙的悲惨遭遇……他们会怎样反省当年的回国决定?他们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痛苦?”在我们传颂李佩和郭永怀无私奉献的传奇故事时,我们是否能够走进他们个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生命中真正的欢愉和悲痛、以及难言之隐和无法叙说的心路历程?当我们中的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由衷赞美他们的大爱无疆时,是否也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他们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能这正是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亏欠他们那一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却身受屈辱的学者和他们家人的地方!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钱学森的科技与教育思想发扬光大,致使制定出更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使文化革命的悲剧不再重演,像犹太民族一样涌现出许许多多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文学家。让我们的青少年崇尚科学家而不是戏子或明星。该是多大的功德。</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大爱无痕</span></p><p> 世人常听到佛家所说:"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同样,爱是人类本具的天性,它并不是圣者独有的秉赋。不同的是,圣者的大爱,已成为一种生命的习惯,成为像呼吸一样的存在。说到科学家和有大爱的人,我们会认为他们是极然不同的两种人,其实科学家也是普通人。</p><p> 当我们还没有拥有这种大爱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断升华小爱,让它渐渐变成一种无我的爱。那无我的爱,就是大爱。其区别在于,小爱转瞬即逝,大爱相对永恒;小爱是个人的觉受,大爱是心灵的滋养。任何一个人,只要愿意升华心灵,改变自己,尝试用另外的一种方式来对待人生,对待生命,他就能拥有一种大爱。反观 李偑所做的事情都是平凡的,平凡成就了她的伟大。</p><p> 今天,我们仰望星空,看到了一对真正的牛郎织女星。一对伉丽在康奈尔大学相遇,时隔50年在浩瀚的宇宙中重逢了。他们将长相厮守再也不会分离。当鲁迅与世长眠时,尚有妻子许广平也帮助他整理书案,善理后事,钱钟书先生去世,是杨绛先生对他几麻袋手稿与中外文笔记进行清理和编排。只因她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再度充分发挥钱老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郭李星空相遇,谁能像许广平和杨绛一样来整理出版他们的书籍,完成他们的遗志,继承他们的事业,宣传弘扬他们精神。格格默默的义无反顾地把她的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了叙写李偑先生的故事。她在整理出版中关村大讲堂文稿并支持和帮助出版记录李佩先生的世纪生涯影集《佩瑜怀瑾纨质惠心》。</p><p> 退休以后的生活怎么安排?有的同学选择了挥毫泼墨,书写丹青,有的同学参加了老年合唱团,把革命歌曲唱响大江南北。有的同学选择撰写回忆录,整理出版个人作品。有的同学学趁自己的腿脚硬朗开始环游世界,有的同则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唯有伟格在继续李偑先生的事业。打个比方,如果李偑是释迦牟尼,伟格就是阿难、伽叶。没有人比她更了解李偑。她的人格魅力太大了。周围的人被她吸引,许多是无意识的,她的大爱感动了周围每一个人。</p><p> 我和她从2016年同学聚会以来感觉到,她生活在后李偑时代。她对李偑先生聚会的影节中,她发来的是她和李佩的照片,同学聚会的光盘中,她朗诵的是歌颂李佩的诗,她和我个人的微信中,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和李偑先生有关。她说:"在母亲节的今天我想推掉工作,给98岁的母亲和父亲尽尽孝,用自己的时间多陪伴他们,但觉得还有李佩先生使命没有完成,对各种事情尽力而为吧"。</p><p> 她愿意象李佩先生一样为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工作十年、二十年。我们为有格格这样的同学同学而骄傲!</p><p> 反观 李偑所做的事情都是平凡的,平凡成就了她的伟大。伟格也像李偑一样在做平凡的事情,平凡的事做多了也会成就她的伟大。就像一句话讲的:"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p><p> </p><p><br></p> <p> 伟格喜文学,爱诗词也喜以诗言志,2017年11月,她用微信发来刘禹锡的一首诗:。 </p><p> 秋词 刘禹锡</p><p> 自古逢秋悲寂寥,</p><p> 我言秋日胜春朝。</p><p> 晴空一鹤排云上,</p><p> 便引诗情到碧霄。 </p><p> 也许是她退休以后生活心景的写照吧?今天把它借用于文章的标题作为对同学伟格的赞誉,并引为骄傲。</p><p> 作者 赵殿华 李广锁</p><p> 2020年。6月 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