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来自溆浦龙潭文联的报告》总第64期(2020年)第41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的字典里,“恩师”一词,只送给韩赛君。我的好老师很多。恩师就是韩赛君。叫声恩师不容易,他虽然已故,但他写给我的十多封书信还珍藏着,他送给我的压纸竹筒“无欲则刚”还保存着,他特意为我制作的两幅雕刻作品还在堂屋悬挂着,他托吴世钧老师写给我的对联还闻得出墨香,他的教导我始终铭记着,他的音容笑貌一直鼓舞着我勇敢向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溆浦三中高4(3)班学生。当时的语文老师是谌浩业、韩赛君。浩业老师喜欢我与张和平两个同学。可能浩业老师更喜欢和平同学一些。浩业老师的人品与水平堪称为人师表,师之楷模。赛君老师对每个同学都喜欢都爱护,一视同仁。私下里对我有些偏爱。也许是侯伟老师(我初中语文老师)向他推荐的缘故,也许是我老父亲与他熟悉的缘故,也许是我入学成绩较好的缘故(合田中学考入三中当年名列前茅的是姜庆华、吴小荣,夏华英,刘文涛,姜必美,姜生平,姜欢成,姜正兴)。恩师知道我有些自狂,每次给我的作文只记70多分,但几乎每次都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单独去批改。改得时间最长的一篇作文改了两个小时,等于是单独给我上了一堂作文辅导课。改完作文,如果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他会去食堂打三份饭菜,一份给他自己,两份给我。他知道我饭量大。两年时间,这样的行为不下六次。当然后几次是我拿票去食堂取饭菜。也许恩师要找一个诉说的对象,我便成了他的选择之一。1973年他就给我讲龙潭抗战,讲王耀武、周志道、文成海。他讲得投入,我听得认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回王家山务农几年之后,1977年冬恢复高考,是恩师给我找来复习材料。哪是“复习”资料,实际上从未学过,全是新知识读本。他建议我不考中专,说:你姜庆华至少要报考湘潭大学。结果我没争气。后来又在母校溆浦三中复读两次,在溆浦一中复读一年。所以我自称“高中本科”毕业。虽然父母花了大价钱,但对我是大有好处的。不是命运捉弄我,不是运气不行,只能说是自己努力不够,结果每次都是名落孙山。我没考上,伤心的除了我自己和父母,还有一个人就是他。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我的鼓励:“知耻而后勇,受气方知争气”。我在羊角坪复读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恩师就把他自己在学校的那间卧室留给我(他在龙潭有住房)。那时我得了一种疾病,叫疥疮,我感染给了他,他感染了他全家五口人。十年后我才知道。他全家人就是守口如瓶不说,怕影响了我追求进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我考上了国家干部之后(那时不叫公务员),恩师高兴得跳了起来。师母侯春竹说,这是韩老师唯一一次行为反常。在以后四十多年的交往里,我每年至少两次拜望恩师,每年至少一次要谈心交流到天明。我们师生之间有说不完的话。韩老师总是引经据典,总是娓娓道来,总是循循善诱,总是满满的正能量。他对我有表扬,更有良药苦口,怕我骄傲自满。在芷江,我收到他三千字的长信,比我父亲的来信还长,字里行间透出爱护。在通道,我收到他百字劝言,字字显真情。他的10多封书信,我都有回信。到了长沙后,他的来信少了,我总感觉有些失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井台录》公开出版前,要我给他作序。我拒绝过两次,等到第三次提出,我不再拒绝。一夜写出千字文《韩氏风范》。我文中写他是“龙潭的鲁迅”。有人提出异议,并直接与我理论。当我说出韩老师有“一般不求人”的风范,“在真理面前不低头”的风范,“凡认准的事干到底”的风范,“敢于解剖自己也敢于批评别人”的风范,“有人恨他但又不得不敬他”的风范,“骨子里爱国爱乡不怕别人嘲笑”的风范,我以事实说明,与我理论的人也只好认了。我说我文章里还写了个限制词“龙潭的”,与我理论的人才真服了。从此,我感受到了中国(龙潭)人的厉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是第一个将龙潭抗战整理成书的人。他行走(步行)龙潭所有抗战遗址,采访当时健在的龙潭抗战老兵,倾听目击者的回忆,再参考所能收集到的有关龙潭抗战的史料资料,完成了他的手写本《龙潭战役》。被作为全县的乡土教材使用。20世纪80年代,他与吴盛墉先生一起接受凤凰卫视采访,龙潭作为“抗战终战决胜之地”才被国人逐步认识认可,龙潭历史的天空才有了应有的面目。《走进龙潭》是宣传龙潭的第一个宣传片,宣传词就出在他之手。吴传兴、谌炜、王在益3人制作宣传片,还得了国家知识专利证书。他写龙潭新八景,与清末进士谌百瑞写龙潭八景(旧八景),同有匠心之功,名师之范。成为龙潭文化传承的典范。</b></p> <p><b> 这个视频,是凤凰卫视对雪峰山会战(曰方称芷江作战)的专访片,是新中国成立后宣传龙潭抗战最早的电视视频之一。因两位龙潭文化名人吴盛墉与韩赛君对龙潭抗战的宣传,开启了龙潭抗战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重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封笔之作《我和我的龙潭》。出版社的社长说:“这是研究中国农村难得的一部好书”。“篇篇都精彩”。如果您认真拜读了这部书,您会肃然起敬。他的得意学生吴川梅(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诗人,龙潭人)为书写了序言,我的一篇文章被收入后记。这“后记”实为我在他追悼会上的发言,应该算得上学生颂老师的一篇较好之作。我带领我们湖南省行政事务职业学校全体班子成员7人参加恩师的追悼会,班子成员都是高级教师,个个都为我的恩师流下眼泪。他们真的被感动了,他们羡慕我有一位恩师。《我和我的龙潭》上下集公开出版时,恩师已仙逝两年。是他的夫人、女儿及学生川梅所为,了却了他生前的愿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不是中共党员,可他教他小孩要入党。他说:中国封建王朝最长的一个朝代就三百多年,总要改朝换代,因为是“家天下”。“中国共产党万岁”,之所以“万岁”,是这个党带领人民打天下坐天下,这个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实在太伟大,不需“改朝换代”,只需培育优秀的接班人。他说:要当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是要为了人民而勇于赴汤蹈火的。</b></p> <p><b> 《龙潭》一书的主编吴盛墉先生说:我是专程去把韩赛君老师请出山的。韩老师乐意为编写《龙潭》出力,我这个主编多了几分底气。</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所谓恩师,赛君先生确实对我有恩,有教导之恩,有资助之恩,有鞭策之恩。恩师生前有一上联:昔日攀缘石级道步步留深情;下联是我对的:今朝奋斗人生路点点记师恩。我把这幅对联,请书法家刘光涛写上,以溆浦三中高4(3)班和1977级全体同学的名义,送给母校溆浦三中,既是对母校全体老师的尊敬,也是对恩师赛君先生的缅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认为最好的感恩是自强是奋斗。恩师劝我考湘潭大学,当时没考上,后来自学拿到湘潭大学毕业文凭。恩师生前对我说:“如果你庆华退休回龙潭,为龙潭鼓与呼,会是个好归宿”。我在退休前一年,就下定了决心。现在正在完成他未竟的事业。</b></p> <p><b> 这是韩承福老师为恩师韩赛君墓柱上拟的对联,由溆浦县书协原主席谌鸿珏书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姜 庆 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