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疆行 马兰

老方

<p>  马兰,中国国土上一个神圣而又神祕的地方。我国1996年停止核试验之后,“两弹一星”的功臣们的事迹广为传扬,为全民所敬仰,人们对核试验基地马兰就更加向往了。中国研究与发展两弹一星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历程,犹如当年的红军长征,金银滩、马兰、东风航天城,还有许多的现在尚未公开、正在运转的基地,就是新长征路上的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的圣地。</p> <p>  中国唯一的核爆试验场在罗布泊地区,而一个笼统的传说就是:“马兰在罗布泊西端“,近年来从网络上得知一些零碎的资讯:当年的马兰基地已经退役,其“故地”现称为“马兰红山军博园”,是红色旅游记念地。地理位置为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巴州)的和硕县,离州府南疆重镇库尔勒市不远。</p><p> 在百度地图上,南疆铁路和硕站东边约四十公里有一个马兰站,在马兰站的南面标有乌什塔拉乡与“马兰基地”。从网络上资讯和影视中,我们已经知道马兰基地在天山腹中,必然在铁路北,而这“马兰基地”却在铁路南,这又是怎么回事?</p> <p>  9月10日,我们的行程是环游南疆的最后一段路程,最后一站就是马兰,瞻仰核试时期的马兰基地与马兰革命烈士陵园。</p><p> </p><p> 出库尔勒,绕着博斯腾湖走,向北再转向东,就是和硕县了,从和硕站到马兰站,这一段G314和南疆铁路是并行的,由西向东。</p> <p>  在乌什塔拉地界上,离G314的“317公里里程碑“东向不远,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路口西南侧建有一大片商旅设施。在这路口,立有一个挺大的交通指示牌。向北通向“马兰军博园“,向南,通向博斯腾湖畔的旅游胜地金沙滩。</p> <p>  路口东北角,有一不起眼的“零公里“里程碑,这就是通向马兰红山军博园的公路的起点,我们先把这条公路称为“马兰红山公路“吧。事后一查,这公路编号为省道S325。</p> <h3>  向北行驶不久,从涵洞下穿铁路,继续向北,大约在10公里处开始进入天山。</h3> <p>  为什么退役后的马兰取名“马兰红山军博园”?这“红山“二字何解?初在网络上看到这个名称时,觉得这可能是“红色旅游“记念地的常用命名规则嘛,但一进山,眼看看公路就一直在红色的山峦中曲折前行,一下子明白了:我们这不是又到了天山南麓的红山地带了么?这条红山地带,绵延一千多公里,我们已到过它的西端昆仑山下,现在又到了它的东端!事后看到资料,在马兰基地未建之前,当地民众就是把这一带称为红山的,红山,就是它的本名。</p><p> </p> <p>  大约在“红山公路”20公里处,通过“马兰红山军博园”的大门,进入园区。司机小李师付从前未来过这里,行前还嘀咕,不知到此参观还需事先联系或办什么手续吗?没想到进入“红山公路“,一路上未见几多路人,乃至进入园区大门,更是如入无人之境。</p><p>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h3>  前行,最壮观的就是公路边上的钢铁雕塑《马兰魂》,伟岸的丰碑!这是马兰人和马兰精神的象征,令人肃然起敬!</h3> <p>  网络图片:红土地上的马兰花,多美啊!遗憾的是我们此行并没有看到马兰花,这固然是由于花期(4一6月)已过,但我们也没时间到地里去找,要不,应该找得到绿叶丛。</p><p><br></p><p><br></p><p><br></p> <p>  沿白杨树夹道的公路继续前行约4、5公里,到了这段公路的尽头,路边有个里程碑:29公里!想起G314国道上那十字路口的交通指示牌上所示:到马兰军博园的里程是29公里,原来指的不是大门,而是远界。</p> <p>  顺着公路由北向南往回走,就是当年马兰基地的范围了。建筑物多在路西,基本上都是灰砖二层楼,看有的楼外墙上的名牌或后来在边上竖起的说明牌,这些都是生话区的建筑物。</p><p> 我们来到了将军楼。</p> <p>  将军楼不止一座,这是现在最完好的22号楼,也是一座二层楼,砖砌的楼梯在楼外两头。</p><p> 看了将军楼的说明,不禁激动不己,一种虔诚朝圣的感觉油然而生!当年那么些专家大师,将军司令,在这里工作、生话过,在这里立下的不朽功勋彪炳史册,岂是现时的什么红人优伶可比?这将军楼才是神圣的纪念地!</p> <h3>  将军楼离山不远,有话动场地,在山体中建有防空洞。</h3> <p>  看到将军楼的现况,不禁伤感和气愤。</p><p> 1996年7月,我国在进行第四十五次核试之后宣布暂停核试,1998年,马兰红山基地“退役”,也就是撤出红山,迁往新址。原红山基地区域划归地方使用,但十余年中并未受重视,甚至一度成为牧人放牧之地,原有遗留设施多有损毁。直到2011年入列国家红色旅游项目,2013年入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兰红山军事博览园“是2012年开始建设的,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冷冷清清,看不到一个管理人员,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的保护很不得力,宣传介绍也多有差误。</p><p> 联想到眼下,不少地方故意把子虚乌有的传说与真实历史混为一谈,编织故事,伪造古迹,哄骗游人,宣扬帝王后妃,鲜肉明星,所谓“提高地方品位”,招徕投资,旅游发财,这绝不是堂堂正道。而作为最高品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马兰红山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并未充分发挥其展现教育作用,不能不使我们深为遗憾和忧虑。</p> <p>  马兰核试验基地,其中主要机构就是核试验研究所,该所在红山成立并一直运行到1998年。程开甲是首任所长,林俊德在这个研究所里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但我们这回并未看到当年科研试验工作的遗迹。</p><p> 在离《马兰魂》雕塑不远的公路旁树立着一面指示牌,所标示的地名“原子街”、“试爆模拟场“指向公路东面。</p> <p>  但那里现在是一片荒野。公路东边,《马兰魂》外,荒草萋萋,哪有什么“街”呢?诚然,“原子街“的主耍科研试验设施,在基地撤出时应该合被拆除了,但是,很可能有所遗留的建筑后来被损毁了。</p><p> 那么,在这有几平方公里的场地上又进行过什么“试爆模拟试验“呢?当然不会是真的核爆炸,没人向我们介绍。在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当时的原子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钱三强,指挥完成了“爆轰试验”,即如何准确地通过炸药爆作来压迫铀金属块叠合一起而引发核爆炸的试验,这是硏制原子弹的第一关。在电视剧《马兰谣》中,马兰研究所负责核爆炸时各种效应的检测,其中林俊德小组负责冲击波强度的检测记录,他们所研制的仪器,对冲击波的灵敏度如何,就得先通过进行一次次爆炸来检测。</p><p> 我们如今只能借助影视来推想这“试爆模拟场”的功能了,想必在那个年代里,这里曾进行过不知多少批次经过精密设计的轰轰烈烈的爆炸试验,这是我国核武事业前进的呐喊!</p> <p>  马兰基地本部是由设在红山的指挥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后勤保障机构与家属区、生活区构成的,而核爆炸试验场在罗布泊,离红山三百公里以远。传说中,所谓的“马兰基地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有江苏省那么大”,就是指从马兰红山延伸到罗布泊而言的。“罗布泊地区“大得很,其中一部分,即2002年在罗布泊干涸湖盆中心附近成立了若羌县罗布泊镇,这一个镇,其辖区面积就达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海南省那么大。那里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钾盐厂,从哈密到罗布泊镇直线距离330多么里,建成的铁路专线哈罗铁路,长达390余公里。</p><p> 罗布泊核试区,现在乃是“军事禁区”与“放射性污染区“,具体位置坐标从未公布,不对游人开放。根据己知的公开的相关地理信息,也可以在地图上划出核试区的大体范围,你可以猜测、推理,但眼下无从确认。</p> <p>  我们热切地希望去瞻仰马兰革命烈士陵园,但眼看在红山这里毫无踪迹,也没有一位“工作人员”可询问。就在将军楼前,有一家人驾着小车前来参观,我们试着请问,太好了,他们就是库尔勒市居民,应答的那位女士告诉我们:“烈士陵园不在这里,在马兰!“ 我们一时惶惑,这里不就是马兰吗?一番说明才使我们茅塞顿开:红山是马兰基地的“故地”,现在名叫“马兰红山军博园”,而现今依然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硏单位的马兰基地已迁出山外,就在从G314路口往南去博斯腾湖的路上,离路口不太远,原来这就是现今百度地图上标示的“马兰基地“的位置!基地把“马兰”的地名“带走”了,现在那里才叫”马兰“,或人称“马兰城“、“马兰镇“,烈士陵园也在那里,和基地在一起。</p><p> 这位女士非常热心,当即和我们队友加了微信,把“当今马兰”的地址信息发了过来!非常感谢啊!</p> <p>  我们急忙登车出山,回到G314路口再往南行,大约5公里,一个路口,竖立着一座石碑,上书两个大红字:“马兰”!</p> <h3>  至此,我们终于找到了“马兰”!也即现在的马兰基地。回来后,回顾当日行程,作了一张“马兰交通示意图”,供有着与我们同样的愿望的朋友参考。</h3> <p>  从马兰道口向东,一条大道,两旁是高高的白杨树,前行约两三公里,路的尽头是一座大门,这里就是现在的马兰基地了。在门外较远处停下车,前往门卫处打问:烈士陵园在何处?门卫向前一指,我们转过身来,陵园的指示牌就在不远处,但因为牌的正面是朝向基地大门的,我们从“外边“进来,看不到牌示,实际上已过了陵园的入口处了。</p> <h3>  烈士陵园的大门,庄严肃穆。</h3> <h3>  我们一行十四人,在纪念碑前列队,行三鞠躬礼,向先烈致敬。</h3> <h3>  由朱光亚同志撰写的碑文。</h3> <h3>  烈士墓园。</h3> <p>  朱光亚(1924一2011)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核武器事业的主要组织者与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两弹之父“之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陈士榘 (1909一1995)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工程兵司令员,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为两弹一星基地建设和其他国防工程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陈司令指挥工程兵,建功无数,但独钟马兰,以马兰为最后安息地。</p> <p>  程开甲 (1918一2018)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兰基地首任副司令员兼研究所所长,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和核试验科技体系的创建者。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建国70周年大庆时荣获 “人民科学家” 称号和勋章。</p> <p>  张蕴钰 (1917一2008)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为马兰基地首任司令员,直接领导了基地的选址与建设,组织指挥了我国首次核试验及之后一系列重大核试验,后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我国核试验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与开创者。将军诗人,著有《戈壁言情》等诗文集多部。</p> <h3>  林俊德(1938一2012)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兰基地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h3> <p>  林俊德投身核试事业五十二年,是唯一亲身参加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的科研人员。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四项,1993年晋升少将军衔,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这是林俊德(左一)在核试现场。</p> <p>  林俊德进入马兰基地之后就没离开过,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中,他强忍病痛,奋不顾身坚持整理所担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资料,布署研究项目的后续工作,审阅学生助手的论文报告,一直工作到最后一息,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形象感动了全国,被推举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p> <p>  2013年,中央军委追绶林俊德一级英模勋章与证书。</p><p> 2018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增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十名全军掛像英模之一。</p><p> 2019年9月25日,林俊德入选建国70年来“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p> <p>  我和大家一样,敬佩林俊德同志。我之更深为感念的是:</p><p> 为两弹一星的建立功勋的专家,以往所知都是我们的师长一辈的,但老林是咱们的同辈人,还是咱们闽南泉州永春人,他和我的大姊竟是浙江大学同学,而且同为机械系,同一届!当年他们在浙大学习时曾否交往?可叹已无从知晓,大姊也已于2013年作古。</p><p> 全军掛像英模,是全军将士的楷模,他是进入这个行列的第一位院士,科学家;</p><p> 他是敬业奉献的模范,中国工程师的楷模,为事业殚精竭虑,创新克难,硕果累累。</p> <p>  马兰基地,自建立以来,担负着我国核试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充、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马兰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虽然我们一般人不了解他们的具体工作,但确信当代马兰人依然不忘使命,奋勇前行,林俊德就是他们的代表。</p><p> 现在马兰基地也己建成为一个生活设施齐全的小镇。尽管现在它还未对公众开放,但可以从一些传出的图片看到基地内的景色,比起红山的马兰,那是两重天了,当然,这也是我国经济、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p> <p>  马兰,是全中国人民的马兰,“ 热爱祖国,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力创新,永攀高峰 ” ,马兰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p><p> 马兰烈士陵园,与马兰基地相依相守,这里是一代代马兰人的精神家园,马兰的先烈,更是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的精英,为全国人民所敬仰。我衷心盼望,有一天,马兰基地能适度开放,比如基地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历史展览馆”,即便基地不便开放,也应当加强宣传与信息引导,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新疆人和全国各地来到新疆的人们,得以更便捷地来到烈士陵园瞻仰。</p><p> 我也相信,新一代的马兰人,会常常回“红山老家”看看,指导、支持“地方上”把 “马兰红山军事博览园 ”建好,办好,使之更好成为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p> 马兰精神永存!相信在将来的一次大阅兵时,战旗方队中,会有一面《马兰部队》的军旗!</p><p><br></p> <p>  </p><p> 天山巍巍,红岩煌煌。天山南麓的红岩山峦地带,多少雄奇秀丽的峡谷彩山,装点了中国锦绣的大地山川,而在这红岩地带的东端,朴素而肃穆的红山,又包孕了中国唯一的核试基地,成为中华民族新长征路上的一个圣地,在中国的千山万岭中熠熠生辉,永垂青史!</p><p> ( 本集完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