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就在想,我怎么孤独的像个孩子似的。环顾四周除了一扇门和三面墙之外,其余的一切都近乎是虚幻,唯有孤独才是真实的陪伴。</p><p><br></p><p>时隔多年,当我再次读到青春文学时,我竟也是万分的诧异。很难想象,一个理应到了读育儿经年龄的人,却在津津有味的啃着一本只属于那些年的特定文学,实在是一件令人迷惑且不解的事。不可否认,我这一次的回退,并非刻意而为之,而是刹那间的抉择。曾几何时,我是那么的迷恋青春文学,那么的信奉真爱的存在,那么的向往美好的姻缘,那么的期盼人生的无缺。乃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人间至真是情与爱。</p><p><br></p><p>大概记得这是一本我正值青春末梢时买来的书,当时买它的缘由就是觉得它的名字起的好,就如那些年我喜欢一个女孩儿的前提是看她是否漂亮一个样。时至今日,当我再次看到这个名字时,我依然会有购买的冲动,但也仅限于冲动。直至现在,每次选书依旧会对书的名字有一番情节,却也在不再如从前那般肤浅,于人更是如此。于是乎,在过去的某一天夜里我有了一个大胆且实际的想法。如果把我过去些年看过书的名字按序排下来,会不会成为我人生成长的另一标志?从励志鸡汤青春文学到哲学小说人文历史。</p><p><br></p><p>当我从书架上第一次发现这一本有似于“沧海遗珠”的读本时,先是一惊,后是一乍,无需做过多的解释,我的过往青春在遇到它的刹那间犹如断了线的珠子,散落一地。人生或许就是这样,须臾之间已是过往,再回首已是百年。所以,当我迫不及待的掀开它的封面,后又翻开它扉页,最后又翻到他的末页时,我便彻底放弃了。它真的好干净,干净的犹如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没有留下任何的信息,就连它的出生年月日都是不便言说的。其实这样也好,反倒是知道的多了却也成了负担。也就是这样一本无来头的书,我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犹如饿狼扑食般大快朵颐的读了起来。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夜有时竟也是如此的顽劣,犹如孩童般的无邪,完全没有时间的概念。</p><p><br></p><p>当我带着毕恭毕敬的态度认真审视这本没有来头的读本时,我真的被它的内容感动了。那种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的爱情犹如圣物般的萦绕在我的心间,让我的内心不时的泛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感动之余不免也让我想起了自己曾有过的种种。相比过去,我还是更喜欢此刻夜的深,夜的孤独,夜的无处不在,夜的无穷无尽……</p><p><br></p><p>不可否认,当我读完了这本无来头的小说后,我真的再一次的相信了爱情。相信了它的存在是真实的,相信了它缔造出的婚姻是完美的,相信了它给人世间带来的欢愉是真切的,同时我也相信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我时常用来勉励自己的箴言是有来由的。</p><p><br></p><p>回到现实,回首自己曾经历过的所谓爱情,回望那些让我痛不欲生的炼狱时日,我得出一个道理来:书读多了真的不好。它会让你情不自已的想要与现实讨个说法。比如,为什么美好的事物只存在于文字里而不是现实之中?再比如,为什么理想与现实总是相违背而不是相辅相成?尤其是当朱自清在文章中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时,我却也能感同身受,这的确是个意外。热闹的确是他们的,属于我的只有孤独,以及每一个暗黑的夜。</p><p><br></p><p>我曾也狠狠地爱过一个人,并且发誓今后不再有所爱。多年后我向世间妥协了,于是我又爱了一人,甚至是抛弃尊严的努力去讨好,正当我又要笃定今生的爱到此为止时,命运再一次作弄了我,于是我便不再笃定什么了。既然我拿捏不了爱与被爱命运,何不放纵它自由?既然我改变不了的心的归向,何不也任由它去?简单的活着远比劳心费力来的更加舒心畅快,却也免不了要伴随些孤独。</p><p><br></p><p>书被看多了,人的性情也似有所变。我从最初的唯唯诺诺,变成了现在的真的很懦弱;我从最初的不谙世事,变成了现在的真的不懂人情世故;我从最初的青春无望,变成了现在真的很无望。读书之余我偶尔也会想,人活着最怕什么?后来我读到了叔本华说的一句话。他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于是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p><p><br></p><p>时隔多年回看曾经最爱的文字,那种感觉犹如年老入土之时的猛然回首,年老的心依然会喷涌出青春般的热血,但心已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