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未清初的普救庵(俗称“驿后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正宗佛教体系,是陆城最大的观音庙宇,重建于1992年。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2008年被定为陆丰市指定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义徒禅师乃潮汕普宁人,于洞仙崖剃度皈依佛门。他在二十余年里游历四方,不洗不浴,整年不着履,袒肩赤足,寒暑不易衣,貌似疯癫,如同济颠活佛般。 </p><p class="ql-block"> 清朝嘉庆年间,他到此庵修道,乐善好施,救困济贫。至道光元年,自预言将于端阳日西归。四月下旬出外募集干净的木柴,准备为圆寂化身用。至五月初三夜,庵中僧人暗中察看,忽见祖师额顶闪现“佛法僧宝”四字,他们大为奇异,跪地而拜。祖师又预言十三日大安溪有人运来大木,可作其像,二十八年后又有人建塔祭祀。在初五日,祖师来到洛州埔,用木柴摆成八卦形状,高二尺有余,面向西方。人们顾虑其涅槃后,木柴焚烧留有污渍。祖师说:“不要随便乱说,日后将为你们清洗。”至正午,他在又高又大的柴堆上合掌坐下。忽然,有很多的大火珠,炫耀着光彩,不停地在他的脚下环绕飞腾跳跃,又有二只仙鹤在五颜六色的光芒中盘旋飞翔。不一会儿,祖师化成一道清烟直奔天空,飞向西方而去。初八日,果然有大雨把该处冲洗得干干净净。十三日又有人从大安溪运来大木作他的肖像。二十八年后,胡铭阁、蕉润堂等人建造了陆丰县普救庵义徒禅师塔。</p><p class="ql-block"> 六驿村民黄生,历代单传,已有妻室,尚无子女。其时在普救庵旁经营油炸豆干小生意。某年初冬,祖师让他携带数块银锭前往大安买竹子。他一路前往,忽见大安洗鱼溪边有一妇人欲投河自尽。旋即阻拦救下并询问。妇人哭泣诉说:“家中以养猪为生。今天上大安圩出售猪只,却不料所卖猪款被贼人所盗,生活无着落,又恐家人责骂,遂自寻此路”。黄生听了,同情不已,把身上银锭尽数与她,妇人十分欢喜,取而拭泪归家。然后,黄生回到庵中复命,把此事禀告祖师。祖师拈须微笑,未曾怪罪,亦赞扬了他。黄生先是不解,细思之下,恍然大悟:“此乃祖师预见,甚是灵验,此竹即德也”(福佬话“竹”即“德”)。后此事为人所悉,世人皆对祖师能末卜先知,预言应验,更加敬重不已。</p><p class="ql-block"> 自此,黄生经祖师指点,经常积德行善。不久,生有一子,遂命名为“佛送”。更有其后裔子孙,支叶硕茂,富贵荣华。这些祖师灵验的预言和神奇的传说,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亦因此,古庵香火茂盛,信众如云。</p><p class="ql-block"> 《林门捐资重修佛堂》石碑,立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记载着:“普宁县鲤湖墟棋盘寨移居陆丰县东海滘旧墟六板桥社信女林门陈慈敬素乐善观,该庵倾颓,甚不雅观,仝男造锦、造贵诚心捐资重修”的事迹。如今,林氏族人繁衍省内各地,遍及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1923年4月,“农民运动大王”彭湃来到陆丰发展农民运动。他经过和协进社的林蕴川、郑重、张威等人接头,并由林蕴川通过族亲会宗亲关系,再与村民林亨举联系,最终选定村里的六板桥巷林氏祖祠(林厝祠)为驻点,收拾堂厢房给彭湃为卧室,开始筹备组织陆丰县总农会。然后村里群众在他们的宣传发动下,至夏季,由林陆加(林翰藩)、林达仁、颜初益、颜初兴、林蓬等人组织成立了陆丰县第一个村农会,会址就设在“普救庵”。</p><p class="ql-block"> 古庵经当地善信多次修缮,日益完善。建国后,古庵屡受挫折,年久失修。1992年,经海内外仁德人士积极筹划,善男信女虔诚奉献,重新建造,于十一月上旬顺利落成,古迹重光。可见古庵因佛恩浩荡,普照四方,而受世人所敬仰,并为维护。</p> <p class="ql-block">(煜琮、陆丰文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