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幼儿美德意识比较差,因此在孩子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田里播种一颗“爱”的种子,让它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是我们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p><p> 一、加强幼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美德,5千年的厚重积淀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出一代代高素质的人才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精心培育他们是每位幼教工作者的首要职责,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体现在幼儿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还要求幼儿吸收有益的文化知识,继承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让幼儿从小就懂得怎样做人,长大了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幼儿才能得到身心合谐的发展,健康的成长。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独生子女娇惯行为,家长比较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情况,有时往往忽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总之,对幼儿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加强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行为意识,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强而有力的促进作用。</p> <p> 二、对幼儿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幼儿期是儿童接受知识的启蒙阶段,针对幼儿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历史中的小故事情节简单生动,有人有事,道理清楚明白,教师在选择教育题材时应注意内容要浅显、生动、有趣,不追求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便幼儿理解和接受,尽可能地简化时代、背景及地名、人名等等,力求有较强的故事性。古今中外有关的道德教育,如立志成才、机智勇敢、忠烈爱国、处世交友等方面的故事,不仅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有益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幼儿高尚的情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