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6月29日下午,教研室吉志锋主任来到洛龙区第三实验小学,对全校语文教师进行语文统编教材的通识培训,集体探讨在统编教材全面使用的这一学年,各学段的使用方法和心得。</p> <p> 根据各学段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在使用统编教材时产生的想法,老师们都一一提出,吉主任也针对老师们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p> <p> 一年级教师代表谢青青老师:</p><p>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80%是形声字,但教材在编排时,生字的呈现主要是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很多有规律的生字不得不被打乱,分散出现,教师只能按部就班遇到一个教一个。学生也很难主动把相关汉字学会,就更别说去比较发现并探究不同的内容。这样学生只是记住了作为符号的汉字,没有触及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削减了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容易出现记忆错误,也就非常的正常了。</p><p>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努力的去发现每一篇课文中生字与生字之间的关联性,重点生字和以前学过生字之间的关联性,渐渐的构建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记忆系统。但是,如果老师缺乏这种能力,只是按照教材上的顺序去进行教学,对孩子们的识字以及教师在进行写字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安排,就非常的不利。我就想如果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把这种生字按照结构或者是偏旁进行分类,按照顺序出现的话,是不是可以会好一点?</p> <p> 二年级教师代表张旭梅老师:</p><p> 我们语文学科开始使用统编教材,那么应该怎么用?如何教?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以下是我的两点粗浅之见。</p><p> 一是关于阅读教学。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读书少、不读书。首先,我们要区分精读课和略读课,加上课外阅读,建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精读课主要我们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要安排好学生预习,不要布置太多作业,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作铺垫和引导,激发阅读的兴趣。教读的重点是教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适时教一些写作方法,两者结合起来。而略读课是把教精读课的方法沉淀运用。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其次,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方式要改一改,不能满足于精读精讲,不能要求阅读全都围绕写作,还要在精读精讲之外,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比如: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再如:对于“快乐读书吧”课,每学期一两次,每次安排某种阅读类型,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等。此类型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类型,有基本的文体知识,激发孩子们阅读各种类型读物的兴趣,有意识地让他们去掌握一些读书方法。我们教师不要将这种课处理成一般的课文学习,可以举一反 三,讲一点相关的读书常识,包括书的类型和阅读方法,主要是引发兴趣,让学生自己找书来读。再者,我们必须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 ”,鼓励学生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 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p><p> 二是关于习作教学。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学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去运用、去操作语言。所以,第一,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课本中优秀的文章,文中那些具有新鲜感的词汇,要让学生学会积累,那些好的句式和写作手法除了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去练习仿写,思考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才能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第二,重视语言的实践。比如,我们一年级学习了《端午粽》一课,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从外到里”的写作顺序来介绍粽子,通过创设情境或图片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在实践中写一种水果,如西瓜从外往里说:西瓜的外面是____,里面是____,还有_____。我们教师可以采用这样支架式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阶梯,一步一步去学习如何写作。</p><p> 当使用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时,让我们语文老师博雅一点,回到原点,给学生做一个榜样,从带头多读书开始吧!</p><p><br></p><p><br></p> <p> 三年级教师代表周丹老师:</p><p> 针对统编版教材与以前版本中出现的不同之处,从古诗、拼音、修改病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想要清楚如何做到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要求,同时做到规范运用。</p> <p> 四年级教师代表刘静老师:</p><p> 从教多年以来,从s版教材一路走来,到今年的统编新教材的使用,一年的教材使用,有新意更有挑战,有收获更有困惑。</p><p> 首先,篇目从原来的一册32课到现在的27课,表面看似数量减少了,负担轻了,但使用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有深意。习作例文的补充,相关知识点的链接,都让学生更直观的有所参照。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更贴近生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文言文二则的注入,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视野。但从教师的授课方面来说极大的考验了我们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掌控能力。</p><p> 其次,正确认识精读与略读课教学的关系。避免用原有思维,习惯性地把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来上。略读课文一般是选择故事性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浓,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同时,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在精读课文学习时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其实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途径。</p><p> 最后,在交流会上,我们还就生字的拼音及轻声的使用方法,以及修改符号等知识点问题向吉主任进行了请教。</p><p> 新教材的使用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疑惑,本次的交流会给了我们很好的平台。让我们的教学更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感谢!</p> <p> 五年级教师代表张海燕老师:</p><p> 结合五年级的教材来谈。第一,基础知识的比重越来越少,考察越来越灵活,自读课和精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把握重难点;第二,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能表达,善书写,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逐步培养的写作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很重要,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会阅读,会总结,逐步发展为兴趣爱好,真正做到爱阅读。</p> <p> 六年级教师代表何培培老师:</p><p> 结合六年级教材来谈一谈自己使用统编版教材一年来的感受:跟老版教材比起来,统编版教材有难度有深度,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应更加重视,教材中不但进一步加大了课内古诗文教学的量,而且对课外的古诗文阅读量也有了更详尽的要求。</p> <p> 吉主任针对各学段语文教师的疑问和大家进行了分享交流。并提出:希望老师们可以深度研读课程标准;多解读教参;重视课本中的语文要素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阅读的积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读书活动。</p> <p>撰稿人:吕笑笑</p><p>审稿人:刘亚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