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作家的格局</b></p> <p><br></p><p> 连日来,通过网络收听收看知名作家老师的写作讲座和一系列纸质材料的个人自学,老师们深入浅出的传授创作经验和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让我意犹未尽、颇受教益,深切的感受到一名文学创作者对时代应有的情怀、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对文字的敬意,更让我认识到,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有它的时代格局,这格局包括她丰富而宽阔的眼界、以小见大的思想深度,以及历久弥新的传承艺术价值</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眼界有多宽,思想就有多宽。</span>真正能创造出文学价值的作家,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更要有足够支撑起一部优秀作品的眼界和内涵。一是多读好书。我这里所说的好书主要指那些流传深远的名家巨著,《增广贤文》中说: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常读名家巨作不仅能体会、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更能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国家文化、不同生活阶层的作者身上触摸到不同的思想脉搏和不同的情感温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曾写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常读好书不但能增广见识,且常读常新,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情和不同环境下读同一本书都会读出不同的感悟和认识。闲时读书,思时落墨,在浩瀚的书海中解读文人墨客的情怀,在自己的清浅笔触中书写自己的光阴故事。二是多去旅行。古人有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荀子亦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与其从别人的视角认识世界,不如亲身去验证一下世界的精彩、文化的璀璨和先贤的情怀。我喜欢旅行,也很喜欢写游记散文,可能因为自己的游记笔调常以浪漫抒情为主,缺少直抵人心的痛点,所以近些年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和《文化苦旅》,余老笔下那穿越千年的历史遗迹悲凉、厚重、沧桑,每每读之,总能被强烈的心灵冲击所裹扯到手不能释卷,直到读出泪水方歇。每次旅行前,喜欢从名家的残膏剩馥中提前临摹一种心情上路,当真正身临其境走过时,可能未必会有文人大家同样悲天悯人的心境,并且可能还会唏嘘不已,常常生发不同的见解和感慨,不过,那一刻我视野里的景色经过艺术的想象落于纸上的,才是我最真挚饱满、思悟质实的心灵文字。三是多对身边事务观察和积累。王凤老师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在千丝万缕的生活表象中善于观察,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去发现文学的元素,去寻找真善美。近几年,全国各个工作领域内层出不穷的涌现出很多出类拔萃的作家,单今年河北省作协就新纳了175名优秀的作家,仅我们公安线上就有20多名,他们对生活饱有感情,对工作盈满热情,对创作更是洋溢激情,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精于描写和刻画,他们的笔墨中有公安战士的智慧勇敢,有作为子女父母的百转柔肠,更有舍身奉献的赤子初心,他们文字的素材来源就是最鲜活、最真实的公安精神的写照。</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要有以小见大的思想深度。</span>善于以凡人小事,传大道至简。 当代作家汪曾祺可谓是刻画小人物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最普通的人物,有锡匠、画匠、车匠、扎风筝的、做炮仗的、养蜜蜂的等等,汪老以平淡质朴、娓娓道来的文字勾勒出众生百态,折射出最至真至纯的深邃情怀,发人深思。我们河北作家孙犁在《澹定集》中曾写道:“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止记述他的成败,也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所以说细节是一切人物形象塑造和人性力量的出处和根源,善于透过表象深挖它的思想内涵,从一点、一线或一个部分进行集中的描写、放大和延伸,一个小论点就能折射出一个庞大的主题。比如今年的新冠疫情抗击保卫战期间,全国文学界井喷般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他们有一个普通市民的战疫日常,一个平凡护士的最美逆行、一个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坚守、一个基层公安的日夜不休等等,一个个鲜活的素材,一篇篇泣泪的故事,他们从事物细节的刻画打磨彰显出来的尽是最撼动人心的爱国情怀和生命赞歌。</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要有时代印记的传承艺术价值。</span>清代赵翼《论诗》有道: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一部有较高传承文学价值的作品犹如历史长河溅起的浪花,它的底色一定是与时代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从诗经、论语、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从古代民间神话故事到近现代的讽刺小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阐释着一个时代的民族价值信仰和国家道德精神。尤其中国现代文学中以鲁迅、茅盾、老舍、郭沫若、郁达夫等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大师的作品,都能深切的感受到时代的呐喊和疼痛,它们不但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文学创作者带有温度的生命记忆,它蕴含的文化和智慧能够超越时空、地域和人种,被世世代代所传颂和拥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座谈会上讲道:“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这个全国上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每一个文学创作者都要保持一颗虔诚、端正之心,担负起繁荣文学创作之责,以文学的形式为祖国发展而鼓,为社会大众而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