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房、公厕与“解手儿”

Rebecca

<p> </p><p><br></p><p> 从出生我就跟着姥姥、姥爷一起生活,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住的多是综合大院儿,大多用街区命名,也有以所属单位命名的,邻居也以一个单位的职工和家属居多。我们当时是住在隶属副食品公司的“地贸大院”。整个大院儿呈椭圆形围合状,一座大院儿又分成互通对称的东西两院,大概住了百十户人家,每家格局、大小完全一致,外围一圈是俗称一间半的住房,每家对面是内核一圈的自家厨房,东西两院各有一组两间男女茅房,每组茅房同时招架几十户上百口人。虽然每月每家照例掏几毛钱雇人打扫,至于效果如何,呵呵,就像“九月团脐十月尖”的大闸蟹,一溜茅坑,各个儿黄白肥满,我还是别说了,你懂的……</p><p> 那年头儿渤海不消停,每年潮汛期一旦赶上大雨海水总是倒灌,经常是睡到半夜迷迷糊糊听到敲盆打锅的,“发大水啦、发大水啦”,爬起身往床下探头一看,地上的鞋早已像小船儿漂了起来,大人们迅速起身,娴熟地把地上的物件按质论价、分门别类地移到床上、柜子上,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在门槛上垒个2、30公分高的水泥挡坝,这时候大人就开始拿各种工具往门外淘水一直到天亮。</p><p> 天一亮,小人儿们的幸福时刻就开始了,不等雨停,各家各户的大盆就漂了出来,上面往往会坐个把调皮男娃,手里拎两根儿捅炉子的火钩子做船桨,一撑一点在大院里的飘来荡去,顺带把污水里漂的绿的烂菜叶子、白的死小鸡儿、黄的……那啥,挑来拨去。依稀记得有几次海水倒灌,竟然有人在院子里还发现了活鱼。只可惜,这些乐趣与我无缘,当年常常被关在家里娇生惯养得百无一用,家里只允许我趴在窗口,贪馋地看别的孩子用火钩子挑着黄的白的战得沸反盈天,我也只是落得个站脚助威……</p><p> 一发大水院儿里的茅房就更不能用了,有老有小的一般就自备痰盂儿尿盆儿在家里自助,年轻力壮的一般会趟水走大概十几分钟,到后面一个紧挨着火车道、地势稍高的公厕解决,久而久之,许多男人的早上的第一根儿烟往往留给这个庄严肃穆的社交时刻,小孩儿们有时候也喜欢呼朋引伴组团儿去“打个牙祭”。那公厕虽然面积略大,坑位却也还是紧俏,于是站在外面叼着烟等位的(那时候不兴叫号和扫码)和蹲在里面“爽歪歪”的,你一言我一语,张家长、李家短,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各有尺度。间或有屎尿不等人的急性子会大声怒怼里面:某某某,你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快腾地儿!一会儿就会有人提着裤子骂骂咧咧地出来:拉个屎也拉不痛快!我偶尔被家长特赦,兴奋地跟着别的小伙伴儿去遛个早儿,临行前总被嘱咐:别忘了带手纸(一般是旧报纸或者母亲的旧教案),别乱说话。第一句不嘱咐也不敢忘,而且一般还会给家里不富裕的伙伴儿捎上一份儿。第二句话嘱咐了其实当时根本听不懂。</p><p> 一上小学我就搬回与父母妹妹同住的筒子楼,公厕还是公厕,只是从平房搬到三楼。又过了几年,我们住进了单元房,虽然住的还是公家的房,但总算有了自家的厕所,这时候开始叫卫生间,因为卫生了。刚搬进去我就深深体会到自家卫生间的好——第一,不用老想着带纸而且省纸,第二,坐在自家马桶上可以拉在公厕拉不痛快的屎。又过了差不多二十年,我又发现这区区不到2平方米的私家领地的另一个妙处——嘀咕在外面不敢说的话。</p><p> </p><p> 忘了是哪年,大概是我刚刚工作的时候,童年住过的那片区域拆迁,大概是拆迁补偿的条件始终没有谈妥,我姥姥敢为人先的当了大概半年的钉子户,那时候的我真是少不更事,读的书里又写满了远大理想和抱负,对于当时姥姥的主张和做法倍感羞愧、斯文扫地,再看看原来住过的院子被推倒后已然变成一片废墟,水电全停,垃圾屎尿围城如天然茅房大公厕,加上后来母亲和姨母的工作单位分别找这二位人民教师谈话,于是我们娘儿仨不由分说合力把姥姥拖离了那片废墟……生活中的茅房公厕时代从此结束。</p><p> 茅房想必古来就有。远古时期地广人稀,大抵可在空旷之地随地解决,估计后来有人奸滑跋扈,凡事总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拉屎也必得占个上风头,那万人里没有鼻炎的谁愿意天天迎风闻臭气,干脆拿茅草围个墙:大人,以后你放你的贵屁,我拉我的贱屎。如是,茅草围墙即成茅房。</p><p> 茅房又叫茅厕,后来衍生为公厕。“厕”,上广下则,“则”,“侧”也,主屋之侧,即可用来排污解秽。排污解秽,可称为“如厕”、“方便”、“更衣”、“出恭”,嗲一点叫“嘘嘘”、“臭臭”,豪放的也可叫“唱歌”。在我们那还有一个通用的说法——“解手儿”。</p><p> 百思不得其解, 为啥叫“解手儿”?查了查资料,偶然看到有种说法,摘录如下:“元末明初战乱频发,战争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到了明朝的时候,有的地方竟不足千户。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朱元璋令北方人口多的地方,移民填补南方人口空缺之地。这种移民是强制性的,老百姓故土难离不愿迁徙,官军就烧掉移民旧地的房屋,断其后路,押送到南方。为了防止老百姓逃跑,便把移民们捆绑起来,再用绳子穿起来,这样押送就方便了。绑两条胳膊叫大绑,绑一条胳膊叫小绑,大绑小绑这要看官军的需要了。用绳子穿起来的移民们一路风尘、艰苦跋涉,要走一起走、要停一起停,一个人动要牵动整串人群,甚为不便。根据官军规定,大小便要先报告:报告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我要小便……”为了表述清楚话又不能很长,怕官军不耐烦,只能简述,于是便延伸出’解手儿’一词,这个说法成了习惯用语,也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习惯成自然嘛,民风、天性使然。</p><p> 现如今,公厕早已经更新换代,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服务的对象决定其软硬件配置以及卫生标准。凭良心说,我们这辈人绝对是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的最大受益者。</p><p> 时代在进步,现在的公厕大都把一个个坑位用小门遮挡起来,不仅满足“解手儿”的功能,还能遮羞。但是并不隔音,所以,小门一关,你尽可以痛快地排泄并不代表你可以尽情发泄。</p><p> 据说有无聊之人统计过,一个人每天如果上6趟厕所,人的一生中就有五年时间要在厕所中度过。这么漫长排污解秽的大好时光,谁能保证只排泄不发泄?还好,排泄有公厕、私卫,发泄有公号、朋友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