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之教师说】我和学生之间的“爱恨情仇”---曹微微老师教学经验分享

言之命至

学校推荐词:二十年,你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书写感动莘莘学子的教育诗;二十年,你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忠诚,谱写感染青年同行的师德歌。 师大附校小学部马上六周岁了,我是建校的元老,也是学校第一任班主任。学校建立初期,我成为一年级六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郁闷中怀着几分期许。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终于见到我可爱的“孩子们”了,我激动不已。看到他们一张张可爱又渴望的眼神,我不由得挺了挺脊背,在心中默默许下愿望:我不但要教给他们知识,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我精神百倍。开学一周以后,一个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体育课上,老师打来电话:“曹老师,你们班的小Z同学,上课不一会就找不到人了,你快来找找。”问清缘由后,我马不停蹄地往办公室外奔去。教室,楼梯,操场,以及校门口,我一路走来,都没找到。此时的我也着急了,心想:这是一个新的环境,万一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如何向家长交代呢?越想越不安,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看到他从别处跑来了。我抑制着怒火,温柔地问:“孩子,现在是体育课,你跑到哪儿去了?”他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默不作声。我苦口婆心地告诉他:这样做很危险,以后要认真上课,想干什么要及时给老师说一声。 我以为,我这样教育了一番以后孩子会听话。可事与愿违,之后类似的“课堂失踪事件”经常上演,并且愈演愈烈,他已经不甘于上课跑一跑,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课间经常和同学打闹。放学后,我经常就类似的问题给受伤学生的家长解释。开学一个月我头都大了,这对于工作十余年的老教师来讲挫败感极强,我几乎每天都在思索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我及时找Z同学的幼儿园老师了解情况,看看能否找到可以入手的切入点。幼儿园老师反馈给我的情况是:Z同学幼儿园三年每天都是在这种情况中度过的。从幼儿园老师那没找到切入点,我又和他在捉迷藏中度过了一周。掩卷深思,回想这一段时间Z同学的表现,有忧也有喜。有时黑板没来得及擦,他能主动去擦;老师忘记拿东西,他会及时给送到办公室。可是课堂上坐不住板凳是头等大事,需要抓紧解决。 这时我找到了Z同学的父母,说明了孩子在校的表现仍没有多大的好转,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商量些办法。孩子妈妈表现得很无奈,孩子爸爸却说:“你们的教育方法不适合我家孩子,我家孩子只能夸,不能批评。”这个时候我终于知道了,造成这个孩子异样的部分原因或许源于家庭教育。作为班主任,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教育孩子还应该给家长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及时给予纠正。 接下来的日子,只要有时间,我就和孩子聊天;凡是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课间我就和他谈一谈。希望通过我的坚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Z同学满心答应着,可是转脸又恢复原样。我继续努力着:如果聊天到一半他跑开了,我耐心地去找回来,再继续着还未结束的教育。同时抽时间和孩子的妈妈沟通,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偏颇之处我会耐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除此之外,在如何让Z同学学会和别人相处方面,我也绞尽脑汁,不厌其烦。中间没有招的时候也想着给孩子“贴标签”,放弃对他的改变。可是想想班主任的职责,更主要在于教学生做人,怎么融入同学、班级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便咬紧牙关继续坚持。再次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训过,也哄过,周而复始他开始有些变化:由每天闹一次,变成两天出现一次,慢慢地每周一次。但凡发现他有一点点好的变化,我不会吝啬我表扬的语言,会大力表扬他今天进步了,今天能坚持认真听讲,没招惹其他小朋友,也没给老师添麻烦了。 现在Z同学已经由原来的“淘气鬼”变成了大家的好朋友,经常主动帮助同学,人缘也是出奇的好。想想我之前的种种努力,我为Z同学感到庆幸:我没有过早地给他贴标签,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我为自己感到庆幸:我战胜了自己,成为了有始有终的班主任。我为师大附校感到庆幸: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当我再次遇到孩子的爸爸,他不再提我的教育不适合他家孩子,而是非常感激我,感激我改变他的孩子,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这也将继续指引我努力前行。 教育是一座桥,父母在这头,孩子在那头。当家长把孩子送上桥的一刹那,就意味着孩子和家长的分离,要感恩这段缘分。顺路也好,坎坷也罢,取决于你的信任,我的支撑。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的脚印和银铃般的笑声。你给孩子留下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你给世界留下怎样的孩子。我愿做旁边的七彩阳光,照亮家庭,点燃童心。<br><br>

孩子

同学

老师

班主任

教育

家长

幼儿园

问题

课堂

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