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版】《新波旧澜中的慕氏一家》.作者:蔡玉臻

北国风光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湘和他的弟弟慕柯夫,是蓬莱早期参加革命的人物之一。在他俩的影响下,四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都相继参加了革命。就连其父母,也在民族危亡之时,抛家弃舍,投奔了革命队伍。可谓“共赴国难,满门忠烈”,勋昭日月,功被子孙。</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柯夫</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氏一家,自慕湘的祖父起便住在蓬莱城里,缺衣少食,生活困窘。到慕湘父亲一辈,虽然做小生意赚了一点钱,日子却并非殷实。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慕湘的父母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支持他们读书,希望他们成为有用之材。但是,老人没有想到的是,七个子女居然全部走上了革命道路。一对老人却没有阻挠,也没有恨地怨天的悲怆,而是晓以大义,毅然和子女们一道,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根据地,受尽了颠沛之苦,体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此,一家九口,战火烽烟,天各一方,为着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畏生死,征战疆场。当共和国的旗帜飘扬在神州大地之时,父母兄弟却未曾阖家聚首。直到1981年慕湘的母病逝,兄妹七人为奔丧才来到一起,时间却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抚今思昔,七兄妹不胜感慨,共同赋诗一首:“同胞七人赴国难,四十六年不团圆;为奔母丧方聚会,兄妹虽聚母归天!”</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湘与母亲姜氏、长子慕丰新留影</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兵燹水火,四处狼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使慕湘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幼年时便目睹了凄风苦雨,满目疮痍的惨败景象,因此,便一心向往光明,立志报效祖国。</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5年王少木与战友的留影</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们参加革命时都十分年轻。慕湘于1930年入莱阳乡师读书时便从事救亡活动,1932年入党,时年16岁。大弟慕柯夫17岁参加三军二路起义,不久便担任了蓬莱县委宣传部长。大妹王少木(原名慕显凤)15岁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抗日军政学校学习。任中共威海卫特区委妇女部长。二妹慕列尔1938年底参加了胶东后方司令部少年先锋队,后调胶东青联孩子剧团,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位扮演白毛女的演员。才只有13岁。三妹慕荣和四妹慕超,参加革命时都是17岁。小弟慕彦夫1946年参军,只有14岁。18岁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湘(1949年11月在北京)</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慕湘,作为七兄妹之长,率先将自己的志向定位在民族的解放事业上,为弟弟妹妹们树立了榜样。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他主要从事政治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1975年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党委书记。</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湘与母亲、大弟、二妹一家及小妹在北京</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湘是一名将军,又是一位著名作家和藏书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波旧澜》之一《晋阳秋》、之二《满山红》、之三《汾水寒》、之四《自由花》,计130万字。另校点了清末民初刘大鹏所著《晋祠志》、《柳子峪志》、《明仙峪记》,约110万字。他于1988年病逝,弟妹及其家人们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一生珍藏的36467册图书全部捐给了家乡蓬莱,蓬莱市政府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藏书楼。</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湘与母亲、大妹、小妹及其家人在青岛留影</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慕湘的影响下,弟弟慕柯夫少年时便萌生了革命思想。15岁时,他放弃了师范学业,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7岁时,正式投入革命队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军旅生涯中,他主要从事政治、宣传和文化工作,成长为一名剧作家。</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中国成立后,慕柯夫担任过辽宁省文联常委、作协辽宁分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剧协辽宁分会副主席、《辽宁戏剧》杂志主编等职。他的成名作是《双婚记》(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换了人间》),其它主要作品有话剧《乔迁之喜》、《银梭曲》、《少年恩来》,电影剧本《难忘的岁月》、《柯夫剧作选》、散文、杂文集《我和茉莉花》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慕氏一家,作为革命洪流中的进步代表,其令人仰止的爱国之举,具有时代的意义。他们的生命实践,印证了一种伟大与崇高的精神情操,是民族之魂、志士之节的具体体现,无疑会给人们以启迪和激励,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少一些个人功利主义,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少一些卑微贪婪的私欲,多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不求官达,不慕荣华,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的伟大,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他对社会的贡献,二是他的人格精神。品读慕氏一家,不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从而以一种严肃的目光,巡视自己的心路历程,匡正自己的人格,告诫自己在进取功名时务必正道直行。人生并不神秘,无非始于自己的哭声,终于别人的泪水。这个简单的过程,与永恒的历史相比,何其短暂;与万古不变的江河来比,又何尝不是沧海之一粟?因此,从古至今,只有那些认真把握自己,最大限度赋予人生以丰富内涵的人,才会博得公众的尊崇。</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柯夫在病危中曾给弟弟慕彥夫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人,赤条条地来到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带来。最后又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什么也不能带走。如果他的一生,无所作为或者胡作非为,同假为伴,与丑交友,和恶结党,他便成了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但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来到这个世界上,辛勤地耕耘着真,努力地奉献着善,积极地创造着美,最后他虽然也要离去,但这个世界却对他有着无限的深情……”</p> <p>慕彦夫(右)第一次见到大哥慕湘(中)四姐慕超(左)时的合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3年1月于北京</p> <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诚哉斯言,可堪引为箴诫,铭之左右。人而为人,当使自己的生命有作为、有质量、有价值,在世俗的红尘中,求真、向善、爱美,塑造高尚的人格,熔铸美好的灵魂,让生命的火花,永远闪耀着理想的光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今,时代的车轮已经碾进了二十一世纪,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和现实也似乎发生了龃龉和隔膜,在这遍地缤纷满天异彩的新时代,很难使人们把这种进步文明与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联系在一起。然而,不愿温习过去,一味在纸醉金迷的温柔之乡摇滚颠狂,无疑是一种思想境地的沙化与心灵之花的枯萎,到头来总是一片空虚,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并非想借助慕氏一家在新波旧澜的洪涛中的壮举,来扳起面孔进行一些苍白的说教,并以此改变人们的意识与好恶。但是,迷失者沉沦,思索者清醒。莫怪杞人忧天,那种毫无节制地疯玩痴乐、放浪形骸,委实使人大有“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感。因为堂皇浮华,转眼即成凋零,显赫喧腾则是短命的别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功名利禄,良田巍楼,都是一片浮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首过去,可牢记历史,展望未来,可叙说玄思。在当下光怪陆离的世象面前,不妨对照一下慕氏一家,或许会被那些充实生动而富有时代色彩的人生,引发出一种心灵的碰撞与感悟,在超然之中,冷静地面对周围的一切,从而振作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生活的五线谱上奏出时代的乐章,用智慧的金线和意志的璎珞,去编织理想与希望的明媚春光,在人生的五线谱上奏出更加美妙的乐章。</p><p><br></p><p><br></p><p>作者:蔡玉臻</p><p>音乐:二胡独奏.再见了大别山.李本良演奏</p><p>制作:北国风光</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少木(右)近照</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彦夫近照</p> <p>读《旅途》念战友</p><p>书敬慕彦夫同志</p><p>慕氏一家序堪称道德经</p><p>一部悲壮史个个是精英</p><p>迟浩田</p><p>甲午深秋于北京</p> <p>作者简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蔡玉臻,多年从事蓬莱地方文化研究工作,主编了《蓬莱历史文化研究》六十多期,另有《蓬莱历史文化丛书》、《蓬莱文库》、《蓬莱文化丛书》、《蓬莱地方文化概要》、《蓬莱文化通览》、《蓬莱史话》、《水城史话》《东方文化•蓬莱特刊》等多种文史书刊面世,获得过烟台市“老有所为楷模”和蓬莱市“道德模范”等各种荣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