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

雨儿

<p>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强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发挥中小学名校长在教育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谢家湾小学刘希娅工作室领航教师谷艳主动申请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教育教学研讨。</p> <p>初识凉山</p><p>5月10日,满怀着激情,怀揣着猜测,隐含着担忧,风尘仆仆来到凉山。</p><p>西昌机场小,从飞机下来,走几步,下一个电动扶梯,就能看到行李大厅和到达厅,一目了然。户外是蓝天白云,艳阳高照。火辣辣的炽热,迅速“灼烧”每一寸肌肤。</p><p>迈步走出机场大厅,一个身材高大魁梧,头戴西部草帽,面色黝黑的大汉出现在眼前。他一眼就认出我们。他就是西昌六小的古校长。一路前行,古校长爽朗热情为我们简单介绍西昌的风土人情。工会肖主席精明干练,语文程主任温文尔雅,也在一旁补充介绍。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顶着烈日,饿着肚子,到机场接机。</p><p>简单参观了西昌六小。从正门进去,左侧火红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向右行便看到两幢教师楼。沿教师楼向前,便看到塑胶操场和两幢教学楼。“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教室、功能室、行政办公室,一应俱全。</p><p>我们在附近一个小餐馆午餐。席间,古校长滔滔不绝,妙趣横生讲他的长跑故事,肖主席则回顾自己参加铁人三项,程主任则静静倾听,偶尔插话。我们听得津津有味,陌生感悄然消失。最后,古校长和肖主席一口气把我们沉沉的大箱子搬到六楼宿舍。</p><p>火热的阳光普照,热忱的领导接待,让初来乍到的我们倍感亲切。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崭新的,未来可期,开启全新的工作状态。</p> <p>再识凉山</p><p>来到西昌六小的两个月,每天都在充实忙碌中度过。</p><p>结合平时的实际教学经验,和语文老师们一起研讨语文策略单元的教学。从“研读教材,遵循体例;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深入探讨,积极辩论;以生为本,课程整合”四个方面进行交流,着重分享对策略单元四篇课文循序渐进地提问指导,如何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展示紧张激烈的班级辩论比赛片段。</p><p>和学校领导们一起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分别建立了语文组“低段研课团队”“中段研课团队”“高段研课团队”,大家都在探究的氛围中共同进步。与低段老师以《雷雨》一课为例,从怎样研读教材,到课程设计,再到教案具体环节的撰写进行了研讨。利用午休时间带领团队所有老师一起进行磨课,模拟教学环节。大家在共同研讨中,优化教学环节,规范教学语言,从而提升研课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识字学习。与中段老师进行三下第四单元作文的同课异构。通过研讨,让老师们明白随堂课是教学的常态课,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单元习作重训项目:观察事物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在习作重难点处给予学生引导。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对事物变化细致地观察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三年级学生习作,更应该遵循先说后写的原则,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合作中交流实验的过程以及感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再进行习作练习。与高段老师交流,针对五下第六单元“了解人物思维过程”进行探究,老师们以“单元重训为引领,巧妙引导拓思维”,对《跳水》和《田忌赛马》进行课例研讨,摸索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路径和方法。</p><p>根据六小实际教学情况,摸索进行“小学合作实践研究”的课题研讨(目前正在申报2020西昌市课题)。首先进行了低段“浅谈识字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交流。从新课程目标、统编教材主编对教学的建议等方面宏观阐述在识字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组建设抓落实,小组交流促发展,小组展示炼能力,小组合作显成效”等微观地讲解进行小组合作的实操性。最后对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对高段作文教学,特别对习作小组合作评改做了专题讲座。从“改变命题形式,审题上存真”、“拓展生活舞台,生活里悟真”、“练笔灵活多样,练习间显真”、“评改激励鼓舞,评价中促真”等四个教学策略与大家分享交流。紧密结合自己亲身教学习作实例,向大家讲述在审题、积累、练笔、评改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开发多元化课程,整合习作资源,让中高年级的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着重就习作评改,用小组合作评改的实例来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做习作真正的“主人”。</p><p>到这里,体验着和过去不一样的工作,学习着,总结着,探索着,努力把谢小“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渗透融入,时光荏苒,默默融入六小,期待六小的“炬”文化汇聚成钢铁洪流。</p> <p>情牵凉山</p><p>这一次跟随“三峡烛光行动专家督导”团队,辗转一千多公里,前往德昌、会理、会东和西昌的四所小学,了解烛光行动开展情况,聆听支教志愿者课堂教学,特别是上了四节示范课,与专家老师们一起探讨学科教学的优化,以及学校老师对支教工作的需求。</p><p>沿途所见所感,觉得三峡烛光行动这一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人们用实际行动,为金沙江畔、高山之巅的孩子创建了学习平台,让他们摆脱愚昧无知,走向文明。这里有一群有担当,有情怀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系的工作人员联络安排,周到细致;支教老师积极热情,充满活力;特别是亲临指导的几位专家,不远千里,深入教学第一线,为学校老师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心里满怀崇敬,为大家无私的付出,为大家专业的水平,为大家高尚的情怀。</p><p>四节课都是同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但根据不同的学情和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保持大环节不改动的情况下,不断改进优化教学细节。德昌三中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好,首先从插图观察入手,再落实对重点生字“囊”音形义写的学习;继而用朗读教学贯穿整节课,一读正音,二读断句,三读悟情,四读背诵;最后顺势阅读延伸。会理黄柏小学所属偏远的民族小学,会东铁柳镇中心小学也是偏远学校,这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开课省略看图环节,增加书写汉字“囊”这一环节,特别在纠正唱读这方面,着力下了工夫。还针对回答问题时的站姿、书写时写字姿势等进行了规范。西昌礼州小学,相对学生的基础最好。于是改动最后把阅读拓展环节,进行创编文言文,给定具体语言环境,四人小组合作,仿照书中第二句进行文言文创作。此环节,意在引导小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言简意赅,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p><p>虽然本次荣幸地受到邀请,成为“专家”,其实是通过一堂普通的随堂课例,让山区的老师感受教学的基本环节,了解如何夯实字词学习,“以读带讲”培养阅读能力。示范课展示,专家点评,自我反思,优化教学环节,实现自我成长,收获颇丰。比如对课堂学生质疑的环节,要避免“三段式提问”,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提出真正的问题。对断句的指导,勾画符号的多样性,可适当进行尝试。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的方向应该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长”才是老师的追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教材研读的能力,为自身专业化发展努力前行。</p><p><br></p> <p>短暂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想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有作为“专家”指导引领的喜悦,有看到年轻教师成长的欣慰,有示范上课自我反思的领悟,更有挥别凉山这片土地的不舍……这段支教经历已成为我人生财富,为我的教育生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因为谢家湾小学整体工作的安排,暂时离开了六小,但对凉山教育的牵挂时刻萦绕心间。以此为桥,以此为介,与六小相约,共同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