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老六</p><p>制作/从芹</p> <p> </p><p> 留下的文化记忆</p><p> 老六</p><p> </p><p> </p><p> 一</p><p>笔墨趣味,这一切来的太过匆忙,宛如一阵云雾,飘到了我的眼底,又奇快地飘走了。</p><p>扶贫这两年,感受颇多。</p><p>春去秋来,枝枯蝉飞,村庄文化繁荣又颓废,变成了慢慢消逝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想一想,我所在的村庄,曾是一处净土,一个世外桃源。随着朝代更迭而兴盛的“六老会”,曾在这里驻足,这是一个文人寄托梦想的所在。</p><p>这里曾经有道观,有美景,有诗文,有记载。</p><p>我没有走到,曾经的过去,也不曾发现并领略,其中的非凡热闹,并为此深深叹息与遗憾。但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里变了,变得苍凉荒芜而自嘲,就连残叶枯枝怪石,都发出了另类的声响。</p> <p> 二</p><p>我在走访中,影影绰绰地发现,村民对文化的渴求,是何等的悲怆和神圣,而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又是那么的艰辛。</p><p>把村庄文化发现,保存,管理,传承,诸环节细加打磨,给偌大的文化村,留下瑰宝。对于这一点,我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迫切追寻。</p><p>如果没有我的到来,村庄的文化历史,依然可以寻觅,只是会费些周折和时间。、我来了,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想写一部宏伟的史诗般的村庄文化史。我把目光投向,那苍老的石屋,石墙,石碾,枯井,枯塘,枯树。这是超乎寻常的安排,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只能服从心的呵护,还有现实需要。</p><p>此外,我别无选择。</p> <p> 三</p><p>给村庄找条通达的缆绳,把村庄的文化凝聚住,系紧,不能使之成为过眼的烟云。</p><p>“一个方方正正的村庄,一处处方方正正的宅子,四个古城门巍峨耸立,只见护城河壕沟炮楼分列四周,长长的硬路,伸向无边的田地,霸气犹存……”这是过去的村庄模样,我给古村先打个底儿,留待后来人,进一步描绘,着手村庄文化景点的分布。</p><p>悠着点,我这在寻找追寻之乐!</p> <p> </p><p> 四</p><p>有了名胜,礼仪也规范了起来。文化的传承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实在是太强大了。</p><p>这就是我帮扶的村庄,心中早已神往敬仰的一方净土。我得想方设法,把文化留下来,并力争散布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p><p>首先,建了一个文化大舞台。高高的红砖墙,水泥净了面,抹了白涂料。6块大理石黑板,分成两个板块,雕刻着村庄历史景观和历史名人。这些内容,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引经据典,查询考证,费劲得来的。大理石黑板的4个角,刻着角花儿,我让雕刻的曹师傅特意,留下一个角花。\,轻快地跑到了村史馆里,那里面有村史,也有故事;有老物件,也有喘息的文化——我终于拴住了时间和空间,集中发力,实现了历史与当代的衔接。</p><p>黑板的两侧,是四德文化墙绘,孝诚爱仁,4个大字,4种字体,格外醒目。还有描写村庄的古诗词,山水画,一左一右相映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笔墨趣味,气韵生动。</p><p>倾注了心力,这是我精心设计后的涂抹。</p> <p> </p><p> 五</p><p>百姓大舞台,这5个大字,是大市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把书法影印到墙壁上,只粗略的技法,就能实现华美的转身,或是蝶变。这个书法家很有名,影印后的皱褶的宣纸,又被人拿走了。</p><p>新石沟文化广场,7个大字,是省里著名的书法家孟老师捐写的。还有,免费题写村名的书法家,博瀚,明义,他们的墨宝,给村庄增添了斑斓的色彩。</p><p>村办公楼两侧,东侧是厕所,西侧是卫生室的小仓库。我费劲心思,让工人建了两个满圆的拱门,一恭门”“康苑”,并把梅兰竹菊4幅画,分画两旁。施工的师傅说,这个村讲究,真有文化。</p><p>可惜,一个月之后,街道的德宝主任,统一规范村办公室,安排人,用白涂料刷了墙。“四君子”没了,我的文化看点被扼杀了。但好在还留有记载,梅兰竹菊曾经在这里,留下历史的芳香和震颤。</p><p>想方设法,我要把村庄的文化留下来。</p> <p> </p><p> 六</p><p>我的设计实现了。建了一个文化活动室,让有文化有格调的人来此,吟吟唱唱,写写弄弄,哪怕是在春节,给村民写点春联儿,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p><p>村史馆,上级给的文化经费,搞了精装修,经费所剩无几。而里面的陈设,大多是化缘得来的。比如,孔子学堂里面的很多摆件。</p><p>还有一个民俗馆。从桌椅板凳劳作工具,到瓶瓶罐罐日用品,从老物件,到剪纸手工民俗用品。虽年代不很久远,但这里却绽放着历史的风采。一股清扬袭来,引来无数赞叹。</p><p>我把村庄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又让凯旋美女,把文字变成了图画。画在了村民行走的每一个角落,画在他们的心中。</p> <p> 七</p><p>闭上眼,村庄的文化设计已然成型,村构,文化图谱,村庄记忆,一个个点,镶嵌在村庄的历史画卷上,并留下经久不息的回响。</p><p>古人今人,文人俗人,男人女人,都走在了画面里。</p><p>曾经的苦痛,被一一消化。比如,断为三截的残碑,已直立。迁走的灵魂,已安放。还有,大人物的坟墓,一度成了晒谷场。他们,以不同的形式,绽放出华彩。</p><p>这里,隐藏着,更多的灵魂拷问,更多的苦,心思索,更多的创新创造。因为扶贫,我与村庄,相会,相识,这是一次闪亮对接,我跌跌撞撞往前走,我战战兢兢往前冲,收获了所有。</p><p>追求精神的富足,这是一处世外桃源,理想王国,精神寄托,因沂蒙精神而熠熠生辉。这里,挥洒着一股强大的人性张力。</p><p>留存了一些诗句,便留下了一些记忆。我恭敬前行,细细温润,丝丝解封,一节一节地向前延伸着!</p><p>留下文化记忆。这是我对村庄文化的认识,也是对文化扶贫的付出,更是对跌宕起伏人生的写就。</p> <p> 八</p><p>总想用抑扬顿挫的文字,写一首长待,或编一个舞台剧,把长情的回忆,修饰设计在里头。或者演出一部歌剧,既唱又跳,多么潇洒。</p><p>村庄,这里曾是文化的沃土,一帮文人骚客在此聚集。他们相约,从村里出发,向不远处的蒙山进发。</p><p>我留下了很多文化元素,村庄文化的脉系,有文字记载的文化景观,还有文化名人;留下了30万字的扶贫记录,还有100多个扶贫故事。</p><p>因为,我找到了,村庄文化的根和魂。</p><p>把时间定格在三棵唐槐种下的那一刻,1000年前的某一个时间,人有了,家有了,村子也有了。接着,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p><p>总想把文字写得厚重鲜活,总想把故事讲得精彩亮丽。不是为了自己留作珍藏,只为了有缘的问道之人,发现,重视,并由此赢得诸如文学大师、导演大咖的厚爱与青睐。</p><p><br></p> <p> </p><p> 九</p><p>750天的扶贫时间,我与自然亲切对话,沐浴在百姓人文情怀的关切中。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都有它的蕴藏、它的故事。该如何作个了结,我一时找不到答案。</p><p>有悟性,通灵性,山水赋予了诗意,理念得到了升华。难道,这会成为我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p><p>突然想到了这么一句话:</p><p>房子盖得高了,路变窄了;其实路没有变,变的是心情。</p><p>算作此文的结尾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