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p><p>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p> <p>【作品赏析】</p><p>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贝多芬有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p><p> 插部一由脉脉的絮语变为愉悦的交谈,音乐流畅、欢快而华丽。第一个句子中右手轻巧地弹奏出装饰音和附点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跃起来,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欢快的语调;左手平稳而流畅地演奏分解和弦,温柔而亲切,仿佛是男主人翁不断地回应着恋人的絮语。</p><p> 第二个句子变得更加欢乐,右手是密集分解和弦的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少女发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p><p> 插部二音乐情绪发生巨大的变化,层层推进,不可抑制的热情像火焰般地燃烧起来。第一个句子,在同一个低音上不断持续着,仿佛是男主人翁的心跳,又像他炽热的爱情,诚挚而坚定,明晰的高音声部与有力的左手持续音相结合,使人仿佛听到男主人翁热烈的表白,看到他深沉有力的眼神,感受到他的坚定不移。</p><p> 随后是一个连接句,右手采用琶音连续上行,由慢渐快,低声部采用和弦推动音乐的发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他的表白。在最高音处,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充满华丽的色彩,表现出两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p><p> 最后乐曲回到叠部,是第一部分最后一次再现。当音乐逐渐变得轻柔时,仿佛一对执手相望的恋人,在渐渐弥散的音乐中定格。</p> <p>【作者简介】</p><p>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p> <p> 小时曾得到一件礼物,是个八音盒,拧一拧就会放出这首曲子。还记得那个时候,我总喜欢在宁静的夜晚,当家人们都沉睡,只剩我一个人醒着的时候,我就会拿出那个八音盒,蒙在被子里听上好久。就像是魔法一般,听了这安静优美的曲子,我总会睡得很安稳。当时年纪尚小的我还不知晓这首曲子,直到在查资料时无意点进了这首曲子的介绍,原来它叫《致爱丽丝》。在听了全曲并了解了背景之后,我不仅仅是只感受到宁静了,我还能感受到它的温柔、它的单纯和它的严肃、它的坚定。一首曲子之中饱含了许多情感,演绎出了不同的意境。</p> <p>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朗朗弹奏的《致爱丽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