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76年8月秋收季节,我当知青的第二个年头,参加了生产队组织的抢收稻谷,连续几天在水田里劳作,劳动强度超大,体力严重透支,身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感染上俗称“打谷黄”的疾病,头痛欲裂,高烧持久不退,这病差点要了俺的命。这段当知青的伤心经历刻骨铭心,终身难忘!</p><p><br></p><p> “打谷黄”,是民间的一种的叫法,医学上叫作“钩端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田里老鼠传播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多发生在秋收收稻谷的季节,得病后病人多有黄疸出现,所以俗称“打谷黄”。</p><p><br></p><p>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田鼠体内,通过田鼠的尿液污染水田,人接触被污染水田,很容易被感染。特别是在人疲劳,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更容易被感染。</p><p><br></p><p> 我1975年7月当知青,75年年底时暂时脱离原生产队进入大队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专业队人员以知青为主,主要任务是改造农田,开山放炮,修机耕道,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准备。</p> <p>显微镜下的钩端螺旋体</p> <p> 插队落户后不久,时间很快就到了1976年秋收季节,我所在生产队的稻谷一片金黄,进入收获季节。秋收季节是农民比较繁忙的季节,需要尽快把快要到手的粮食抢收下来,上缴国家。为了防止稻谷遇到久雨霉变发芽,烂在田里。生产队通常组织人力进行突击抢收。</p><p><br></p><p> 打谷子是农村的一项重体力活,因为劳动强度大,需要男性强劳力才能胜任。生产队觉得人力不够,将派到大队专业队的强劳力临时抽回生产队,参加抢收稻谷,我也在被抽回人员之列。</p><p><br></p><p> 我下放地点四川省筠连县双河公社沙坝大队二队,与云南接壤,山地、水田各占一半,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其中水田大都集中在社员居住的山洼里的河道两侧。只有几块“烂田”在离村子较远的山脚下面。</p><p><br></p><p> 所谓“烂田”就是田里泥水如同沼泽一般,人踩进到田里陷的比较深,一般水田泥水大约漫过小腿,但烂田泥水至少漫过大腿或更深,泥土中有股难闻的腥臭味。</p><p><br></p><p> 生产队将烂田里的稻谷抢收任务交给了我和其他两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感觉有点组织“突击队”“敢死队”的味道,估计其他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p> <p>秋收季节,田野稻谷一片金黄。</p> <p> 队员何XX,男,二十一岁左右,地主房东家的主要劳动力,个子较矮,大约一米六五左右,人比较精瘦,说话嗓门比较尖声,四川人说的“干精火旺的”那种。刚结婚不久,老婆杨氏从外村嫁入,人高马大,两人站在一起,比例有点倒置,不太协调。</p><p><br></p><p> 队员郭XX,女性,大约十八九岁,未婚。大大的眼睛,一笑就露出一对小虎牙,头上梳一条大辫子,由于从小参加干农活,皮肤较黑,身体健壮,身高大约一米六左右,干活利落,人很单纯,那时纯属服从组织安排的“铁姑娘”之列。</p><p><br></p><p> 三个人中,只有我是新手,没有参加过打谷子,更不知道“烂田”打谷子的艰辛和风险。其他的组组员几乎都是打谷子老手,打“拌桶”,全手工操作,由于我不会打“拌桶”,队里特地为我们组准备了半自动打谷机(需要人踩,像踏缝纫机那样,连杆带动有齿的滚筒打谷子)</p><p><br></p><p> 八月间,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气候非常炎热。坐在家里不动都会出汗,更不要说干重体力活。为了避免中午、下午的烈日暴晒,我们三人商定,凌晨四点起床下田,然后干到上午 10点钟回家吃早饭,中午和下午在场坝晾晒打下来的谷子。</p><p><br></p><p> 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打谷子的功夫,头天下午我和何XX一起费了不少劲,用长竹竿穿过打谷机滚筒,把二百多斤重的打谷机事先抬到了要收割的田里。 </p><p><br></p><p> 这打谷机像一条半截小船,前半部是装稻谷的木桶,后半部是滚筒和踏板,打谷机底部全是木板,受力面积大,不会陷在田里。</p> <p>村民习惯打拌桶</p> <p>古老的脱粒方法</p> <p>防止稻谷洒落田里,通常有竹席遮挡。</p> <p>打拌桶需要一定技巧</p> <p>需要人踩踏的半自动打谷机</p> <p> 金秋季节,秋高气爽,凌晨四点钟起床,不习惯起的太早,人迷迷糊糊的,走路脚下有点轻飘。三人碰头后,开始向山脚下的烂田走去。此时,东方微微发白,天空没有一丝云雾,一轮弯月依然高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挥洒在空旷的田野上,把乡间小路和树林照得煞白,有点椮人。</p><p><br></p><p> 凌晨的小山村显得格外寂静,田野里除了秋虫鸣叫和蛙鸣,偶尔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声。</p><p><br></p><p> 我们三人穿过狭窄的田埂下到田里,尽管已经提前几天放干了田里的水,但小腿还是陷在烂泥里,行走有些困难,踩过的脚窝里有黑水冒出,一股腥臭味扑鼻而来。按照我们事先的商定。先割稻,再打谷。</p><p><br></p><p> 中学学农时数次到农村割过麦子,使用镰刀还比较熟练。没有时间说更多的闲话,三个人同时挥舞镰刀开始紧张的劳作,耳边只听嚓、嚓、嚓的割稻声。不一会我就累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p><p><br></p><p> 火红的太阳刚冒出山头时,我们已经劳作了近三小时。夏末秋初,太阳光照强劲,尽管只是初升的太阳,火辣的阳光直射在只穿短裤和背心的我的身上,感觉还是有点灼痛。此时,我们已经割倒了一大片稻谷,开始上打谷机打谷。(脱粒)</p><p><br></p><p> 队里的这台打谷机多年没有人使用,村里人还是习惯采用祖传的拌桶方式打谷。机器长期不用,锈迹斑斑,在使用前转轴也没有上油(确切讲无油可用),用脚一踏,感觉蛮沉重的,很有点费劲,特别是滚筒开始转动时。</p><p><br></p><p> 之前,我从来都没有使用过打谷机。 何家成为我示范如何操作打谷机,先用脚用力踏动踏板,带动滚筒快速转动,然后将谷穗端放在滚筒上上下翻动,直到谷粒被脱粒干净。纯体力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看就会。</p> <p>烂田泥水很深</p> <p>割稻</p> <p>打谷</p> <p>滚筒铁齿脱粒</p> <p>踩踏时间长了,有点小腿抽筋。</p> <p> 干到上午10点钟,太阳暴晒下,挥汗如雨,全身都已经被泥水和汗水湿透,脸上头上挂满了飞溅的禾叶碎片。没吃早饭,肚皮有点饿,没有水喝,口渴得要命。长时间踏打谷机踏板,腿肚子发硬,有点抽筋,整个人已经精疲力竭。</p><p><br></p><p> 此时,装稻谷的拌桶也满了,该休息了。尽管已经很累,但劳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把脱粒下来的稻谷挑到晒场上去。</p><p><br></p><p> 挑谷子的任务,自然落在两个大老爷们身上。两大箩筐湿谷子足有100多斤,挑着箩筐颤颤巍巍走过狭窄的田坎,然后上公路走上1公里才到达晒场。</p><p><br></p><p> 干完活,回到居住的小茅屋,我感到又困、又累、又饿!当地农民劳作回家早有家人准备好饭菜、热水、茶水,伺候周到。而我是散户插队知青,回到“家”里,还得自己生火做饭。没有洗澡的地方,只得附近的河里去简单冲洗一下。知青在农村的生活,连农民都不如!如此循环往复,咬牙坚持,连续奋战了好几天,直到收割完几块烂田里的水稻。</p><p><br></p><p> 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回到县城里为生产队办事,也想顺便回家修养两天。第三天清晨准备返回生产队。感觉头痛欲裂,同时开始发高烧,体温飙升到40℃以上,人烧得有点迷糊。</p><p><br></p><p> 只当是感冒了,吃了一点阿司匹林,不管用。到中午头痛越来约厉害,体温一直降不下来。看我病得不轻,父母赶紧陪我到医院看病。</p> <p>晒场</p> <p> 到了医院,门诊医生也拿不准是什么病,让我在急诊室输液观察,对症处理,输了退烧药等病情也不见好转。于是请来了医院的袁院长前来会诊。</p><p><br></p><p> 袁院长,当年约莫50岁左右,外地人,民国时期的全科洋医生,是县医院绝无仅有的医疗权威。面容和蔼慈祥,梳大背头,头发花白,有点秃顶,高度近视,戴一副金丝眼镜,讲标准普通话。那时在偏僻的县城里会讲普通话的人不多,当地人讲“川普”听上去有点滑稽,有学问的人才会讲标准普通话。</p><p><br></p><p> 根据我的临床表现,头疼、高烧和季节。初步考虑是脑膜炎或脑型疟疾,袁院长决定立即收我住院观察。</p><p><br></p><p> 住院治疗一天一夜,高烧仍然不退,头痛也没有好转,症状增加了小腿肚子(腓肠肌)疼痛,不能碰,眼睑有轻度黄疸。第二天袁院长查房,结合我有接触农田的病史,基本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立即改用大剂量青霉素。</p><p><br></p><p> 学医后我才知道: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民间称之为“打谷黄”或“稻瘟病”。临床特点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明显的小腿肌肉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潜伏期约7—15天。</p><p><br></p><p> 几乎是立竿见影,输入大剂量青霉素后不久,我的体温很快就降下来了,头痛也减轻了。经过一天一夜高热、头痛的折腾,大量出汗,我已经几乎虚脱,头晕眼花,很快昏沉沉的睡着了。一觉睡到第二天上午才醒过了。</p><p><br></p><p> 慢慢睁开眼睛,看到医院白色被单,我还活着?个人感觉恍如重生,到鬼门关走了一趟。试想倘若我是外地知青,在农村发病,且无人发现,那就非常危险了,或许会要了俺的命。上帝保佑,命不该绝,也是因为这病潜伏期长,待到我回家后才发病,纯属侥幸</p> <p> 今年七月是我当知青45周年纪念日,回想当知青期间,“打谷黄”差点要了俺的命的经历就心有余悸,就有些心痛。事过多年,依然不能释怀。</p><p><br></p><p> 那几块烂田,让人感染打谷黄疾病显然不是第一次,队里的人都应该是心知肚明的。队里把没有人愿意去干的危险活交给我们去完成。</p><p><br></p><p> 我们三人组合,一个是外来的不知内情的知青,一个是地主子女受到歧视排挤,一个是不谙世事的青年女子,显然有点整人的味道。这种“再教育”很深刻。好在当知青的时间不长,1976年年底当兵离开农村,否则还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p><p><br></p><p> 有人说当知青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很锻炼人。可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我不想当阿Q,不想说违心的话。我认为知青插队落户更像是一场毁掉一代人青春梦想的灾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