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国家计委(河南西华)五七干校 1969-1979年。</p><p><br></p><p><br></p><p><br></p><p>五七干校,是上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劳动、生活,思想教育的地方。</p> <p> 伟大领袖毛主席像。</p> <p><br></p><p>国家计委五七干校旧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旧址现为西华县园艺场,位于西华县城西2公里,地处城西特色园区核心位置,与黄桥、红花二乡镇接壤,北接省道S102线周郑路直通郑州,南接省道S329线西漯路直达漯河,西望全国著名的国营黄泛区农场,工业四路直通县城。</p><p><br></p><p>1969年9月,国家经委响应“五七指示”来到西华,五二农场将刘庄中队土地1949亩、房屋102间交给国家经委办校,当时称为国家计委五七干校。1970年6月,机构改革将国家经委撤销并入国家计委,干校改为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1975年,国家计委襄樊五七干校合并到此,与物资部、工交政治部、国务院办公厅、地矿部等十多个单位合办干校。1979年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79]40号)文件精神,停办干校。国家计委将管理权交给地矿部华北石油局,更名为国家计委农副业生产基地和华北石油局农副业生产基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经国家计委、地矿部和华北石油局及西华县人民政府共同商定,1987年5月整体移交给西华县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华县园艺场至今。2006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命名为周口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p><br></p><p>五七干校学员最多时近2000人,按部队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分为五个生产连,一个后勤连,一个校直机关,其中一连、三连和校直机关在现址,二连在此西300米,四连在此西南600米,五连在黄泛区农场。校直机关下设革委会、军管会、党组、政工组、办事组、生产组、专案组、财务处、保卫处、团支部。一连、三连管理果园,二连、四连、五连管理农田,后勤连管理机务、电力、基建、后勤供给,每个连下设排、班。当时,国家十多个部委的干部到这里学习、劳动、生活,从这里走出了四十多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p><p><br></p><p>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旧址,占地近200亩,耕地面积1400亩,房屋602间,现存主要建筑有毛泽东主席全身陶瓷塑像、-同志旧居、生产车间、职工礼堂、职工澡堂、图书馆、商店、仓库、水塔、水井、食堂、学校、幼儿园、宿舍、办公用房等。文字资料有-、-等几百名干部的工资卡,当时校办简报、会议记录、各种文件、供应卡、印章等。生产工具有扬场机、脱粒机、水泵等。生活用品有锅盘和瓦罐,还有当时栽植的松柏树木等,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旧址面积之大、文物内容之多、保存之完整在全国较为罕见。</p> <p>五七干校旧址简介。</p> <p>听着振奋人心的解说:</p><p>“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弯腰九十度,胸怀五大洲。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p><p> 很多革命老前辈在西华五七干校学习深造,这儿是红色教育基地,走出了40多名部级以上干部个。</p> <p> 五七干校“徽派建筑”。</p> <p> 五七干校旧址展览室。这儿的物品全是实物,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深受教育。</p> <p> 第一代钢丝录音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震撼人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就是同款录音机发出的声音。</p> <p> 部分劳动用品。</p> <p> 林彪亲笔字“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p> <p> 最高指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p> <p> 总机接线台。</p> <p> 电影倒片机。</p> <p> 部分生活用品。</p> <p> 顺着这条林荫大道来到文字馆和陈列馆。</p> <p> 国家某领导人曾经住处。</p> <p> 走进干校看着简介,建筑和物品心情是震撼的,那个年代年龄尚小记忆模糊,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对这段历史慢慢了解一些。看着一件件物品感触很深,物件陈旧,历史悠久,意义深远,价值连城,激起了创作灵感。</p><p> 这儿是红色基地,革命摇篮,一切正在恢复修建中,有机会再来完善资料。</p> <p> 创作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