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60年的东风大礼堂,最近又有新动作

云启霞蔚

<p>大家好,我叫东风大礼堂,1960年出生在祖国西北大漠戈壁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p><p><br></p><p><br></p><p>这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力薄弱,经济落后,同时还受到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落后就要挨打,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发展我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于是在祖国西北大漠悄然建起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导弹试验靶场,发展我国的导弹、火箭等国防尖端武器试验。</p><p><br></p><p><br></p><p><br></p><p><b>拔地而起</b></p><p><br></p><p>建场初期,发射中心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去北京汇报工作,得知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还有些剩余材料,便向周总理提出,想用这些剩余材料在东风建设一个大礼堂的想法。一番周折后,经周总理特批,一批建筑材料从北京运往了西北戈壁,同建筑材料一起运来的还有北京工人俱乐部的建筑图纸。</p><p><br></p> <p>北京工人俱乐部</p><p><br></p> <p>东风大礼堂</p><p><br></p> <p>一座高标准、高规格的三层俄式建筑矗立在了小城的中心。</p><p><br></p><p>东风礼堂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20余米。台基宽阔坚实,艺术效果宏伟壮观。外部中轴对称,平面规矩,檐部、墙身、勒脚分隔清晰,红砖墙体。</p><p><br></p><p>正门坐南朝北,上下各设五扇门,上层门外为阳台,底层门外为6米平台,外部为台阶,二侧各建灯台一个。</p><p><br></p><p>礼堂东、西二侧楼下正中各设三扇门,上层开窗,后部为三层楼房建筑。东、西二侧各开小门一个。</p><p><br></p><p>礼堂内部,分前厅、中央大厅、舞台、两边休息室和办公用房,厅内大理石铺地,装饰华丽。</p><p><br></p><p>主会场大厅更是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分二层,可容纳近1500人同时就坐,整体立面比例匀称,天花板各部分曲线优美、柔和,配以菊瓣型状灯饰群体,庄严豪华。视觉享受极佳,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慑力。</p><p><br></p> <p>我在当时的东风乃至全国,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豪华建筑,我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西北人民大会堂。</p><p><br></p><p>至此我成为东风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无数重要时刻。</p><p><br></p> <p><b>艰苦创业</b></p><p><br></p><p>上世纪60年代西北戈壁滩,创业者们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豪迈誓言,建设、发展我国的国防尖端事业。因此,这片土地也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关心的地方。</p><p><br></p> <p>1965年6月至1966年6月,一年之内,周总理先后5次视察中心。周总理深切关怀着我国国防尖端事业的发展,“两弹结合”试验时,他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方针,一直挂在技术阵地的墙壁上,时刻激励着科技人员以顽强的革命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迅速发展而努力奋斗。&nbsp;</p><p><br></p> <h3>1966年3月,邓小平总书记视察中心,亲切接见中心官兵、科技人员、职工和家属。参观发射阵地,观看导弹操作表演。他后来在南方视察时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发射导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也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这些东西反应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h3></br> <h3>1963年3月,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来中心视察。他在东风礼堂向中心全体科技干部作国际形势报告时说:你们赶紧把“两弹”搞出来,我这个当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了。</h3></br> <h3>1964年9月,叶剑英元帅为西北设防问题到中心视察。他指出:这个地方古时候是居延塞,居延海北边就是要塞,汉武帝时就在设防……你们这个地方是检验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力量达到了什么水平的标志。你们搞出“两弹”,我国的工业水平上升了,国防力量增强了,那我国的国际地位就提高了,我们的祖国就更不容易受到侵犯,世界和平也就更有保障。你们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要设防进行保护。</h3></br> <h3>叶帅高度赞扬了中心在导弹试验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安危,关系到世界和平。试验中你们一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千分之一厘米,万分之一厘米,一点都不能差。”晚会上,叶帅再次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这个地方越是艰苦越要把它建设好,我国尖端技术越是落后越要搞上去!”<br></br></h3></br><h3>今天,我们没有辜负叶帅的敦敦教诲。</h3></br><h3><strong>两弹结合</strong></h3></br> <h3> 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等再次亲临发射场。在“两弹”对接的现场,聂帅坚持哪里危险就在哪里坐镇指挥。在发射阵地上,钱学森冒着大风,仔细观察操作分队吊装的每个环节。</h3></br> <h3>“两弹”发射期间,是钱学森在发射中心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他置身浩瀚的戈壁,一待就是好几个月。由于当时的通信不便,加上保密的原因,他一直没有给家里写信。因担心钱学森的安危,妻子蒋英找到了钱学森单位的领导询问:“钱学森到哪去了啊,他还要不要这个家,怎么好几个月,一点信都没有?”单位领导一听,赶紧解释说,钱学森正在前面执行任务,“他是没工夫跟你打电话呀”。蒋英一听,才放了心。<br></br></h3></br> <h3>1966年10月27日晚上,“两弹结合”庆功大会在东风礼堂举行,聂荣臻元帅主持讲话。聂帅激动地说:“我国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圆满成功了,霸权主义者对我国进行核讹诈、核威胁的阴谋彻底破产了!”整个礼堂欢声雷动,人人是那样激动、振奋,扬眉吐气。<br></br></h3></br> <h3>28日上午,在东风礼堂前面的广场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性庆祝活动,那天阳光灿烂,锣鼓喧天,广大科技人员、职工、家属热烈庆祝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纵情欢呼祖国这一新的重大胜利。<br></br></h3></br><h3>核爆炸震惊了全世界,西方报刊惊呼:“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就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神话般不可思议。”</h3></br><h3>这次成功,意味着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核大国的行列。从第一次核爆炸到发射核弹头,美国用了十三年,苏联用了六年,而中国只用了短短两年。中国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核武器,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板说话了。</h3></br> <h3><strong>遭遇灾难</strong></h3></br><h3>“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国人的士气,也给发射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们以极大的信念,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干。</h3></br><h3>此时国家正在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发射中心依然排除万难,艰难前进,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5年11月26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然而一次意外却让我差点遭遇灭顶之灾。<br></br></h3></br> <p>1976年11月的一天,几个初中生爬到我顶层的隔热层打闹嬉戏,还学着抽烟,结果就是这个小小的烟头,让我几乎毁灭于熊熊大火中,等大火熄灭,我也烧得只剩四周的墙壁了。多么痛心,不仅是财产的损失,也是中心地标性建筑的一大损失。后来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原来的风格重新装修。现在大家看到的我,是1975年大火之后重新装修的样子。</p><p><br></p><p><br></p><p><b>国之重器</b></p> <h3>1980年5月5日,“五八〇”任务动员大会在东风礼堂召开。东风五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远程运载火箭。这是中国远程打击能力的重要一环。只有中国拥有了远程打击的能力,才能为国防力量构筑一道坚实的屏障。</h3></br> <h3>张爱萍</h3></br> <h3>朱光亚(左一)<br></br></h3></br> <h3>当时兼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在“文化大革命”中身陷囹圄,长达16年未能到发射中心,这次看到中心发生的巨大变化,非常高兴,欣然赋诗一首:“青山弱水欣从看,另历坎坷十六年。劫后复生添美景,再颂雷霆震九天。”<br></br></h3></br><h3>发射任务成功后,张爱萍将军说:“你们叫它杀手锏也好,叫它核王牌也好,我是叫它打狗棍,有了它,任何人都奈何不了我们了!”</h3></br> <h3>时至今日,东风5号远程运载火箭经过不断改进,技术性能大幅跃升。它的改进型作为国之利刃,守护着神州大地,是支撑强国梦、强军梦的坚强实力,更是维护国家安全、捍卫民族尊严、守卫和平的坚强盾牌。<br></br></h3></br><h3><strong>东风航天城</strong></h3></br> <h3>1992年江泽民主席来到发射中心视察,欣然为中心题词“东风航天城”。从此,我更具东风特色,各地游客争相在我面前合影。</h3></br> <h3><strong>见证辉煌</strong></h3></br><h3>我作为东风的地标,各种大型集会、团体活动、文艺演出基本都是在这里举行,我历经过中国航天创业时期的苦难与辉煌,并以独特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东风人。</h3></br> <h3>2003年总政歌舞团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载人首飞任务人员文艺演出。</h3></br> <h3>2005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庆祝神舟六号发射成功。</h3></br> <h3>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参加此次文艺演出。</h3></br><h3><strong>火炬传递</strong></h3></br> <h3>2008年6月28日,北京奥运之火在即将执行“神七”发射任务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传递,在东风礼堂广场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h3></br><h3>火炬传递起跑仪式设在载人航天发射场,结束仪式设在东风礼堂广场。</h3></br><h3>火炬传递活动结束后,在东风礼堂广场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h3></br> <h3>2011年总政歌舞团慰问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参试人员文艺演出。</h3></br> 2015年7月,海政歌舞团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 <h3>2017年6月,中国东方歌舞团走进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场慰问演出。</h3></br> <h3>2015年和2018年,中国国家京剧院先后两次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精彩的演出在东风礼堂上演。</h3></br> <h3>精彩的文艺演出给长期驻守在大漠深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参试官兵送去一场场丰富的文化精神食粮和艺术享受,进一步激发了大家扎根戈壁建功航天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激励大家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更高的工作标准,投入到航天科研试验任务中去。<br></br></h3></br><h3><strong>升级改造</strong></h3></br><h3>任务以外的东风是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夜晚,小孩子们会聚集在广场玩耍,家属们就在我跟前跳着广场舞,我望着她们,似乎忘记了这里是荒凉的戈壁滩,这里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岁月,而这一刻是那么美好。</h3></br> <p>东风礼堂正在围挡施工改造</p><p><br></p><p><br></p><p>只是岁月不饶人,红红的砖头外墙,一下就暴露了我的年龄。相比外面城市的现代化高楼,我显得有些陈旧不堪。但是你可知道,我代表的是一代代东风航天人的创业记忆,代表的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代代东风人的精神高地。</p><p><br></p><p>年过60的我,墙壁出现了裂缝,窗户因为陈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也不再密不透风。是的,我需要重新调整状态,以适应新时代的伟大事业,见证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航天中心,我想永远地留在东风人的记忆里。</p><p><br></p> <h3>今年3月,维修工人陆续进入,因为正值疫情期间,工人们只进不出,边隔离边施工,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br></br></h3></br><h3>这次主要对我的外墙进行加固,门窗进行修缮,内饰进行装修,室内座椅进行更换。</h3></br><h3>加固维修工程,一切从适用、实用出发,注重耐久性、简洁性,选用低碳、环保、绿色的装饰材料。</h3></br><h3>整个加固、修缮过程,保持我的整体外观、样式不变,将要历时半年的时间,一个崭新的东风礼堂即将亮相,敬请期待吧!</h3></br><h3> <p>正在施工中的东风大礼堂,让我们记住他“60岁”的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