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情川仪魂

大海(沐心)

<p> 历史的大地是由一颗颗尘埃组成,如果这一颗颗尘埃有温度、有感情,那么我们的历史会更加真实,更加有生命。而关注、挖掘和抢救这一小块并不是很热门的历史,让它不至于被淹没而成为空白也是非常有意义的。”</p><p> ——第二代三线建设者刘寅斌</p><p>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仪器仪表工业基地—四川仪表总厂所在地重庆北碚,见证着50余年来“四联集团”(原川仪总厂)的风雨兼程与变幻沉浮,曾经的国家一流水准的仪器仪表工业,至今仍然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种子散在了中国内陆大西南的土地上。</p><p> 历经风雨,荣耀与痛心、拼搏与顽强纠结在一代、二代甚至三代“三线建设”的川仪人心底,“改变、感谢和铭记”表达了他们对“三线建设对北碚的复杂情感,也塑造了“三线建设”这一特殊群体独立、自立、坚强、坚韧的性格。</p><p> 看着今天“内地”的变化,仅以此文献给所有的“三线建设”者们!</p> <p><br></p><p> 与川仪同龄的我,如今内退离开了川仪。内退前夕,收到集团公司宣传部通知,约稿参与《川仪建厂五十周年》纪念活动。</p><p> 收到邀请之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久久无法下笔成行,百感万千。</p><p> 晚饭后我将自己关进书房,关掉手机,取出纸墨端庄的写下标题:《三线情,川仪魂》,瞬间纸墨间任性的倾诉撇开了我矜持的思想,墨汁的流淌如山涧清泉,从心底一涌而出,忘情地亲吻着宣纸间的留白,温暖,唤醒了我尘封的记忆……</p><p><br></p> <p> 一 童年的记忆</p><p> 时间: 1969年5月</p><p> 地点:江北县水土镇</p><p> 那是一个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日子。</p><p> 五月的河风,徐徐撩动着江边的浪花,渡船的汽笛声划破小镇的宁静。一群衣着厚重、满脸倦容的人在阳光的照耀下从渡船上蹒跚而下,大人们拍打着满身的尘土,整理着随身的行囊,孩子们则脱下鞋儿,兴高采烈地向江边奔去。</p> <p class="ql-block">  浪花退去了沙滩上的脚印,岁月却留下了这串脚印。后来,许多小伙伴长大成人后便留在了川仪,成为第二代川仪人。</p><p class="ql-block"> 那年夏天来的特别早,5月便入夏,或许是这一方水土的热情紧紧的将我们裹在夏天的怀里。</p><p class="ql-block"> 宁静的小镇突然冒出一群穿着厚厚棉袄、说着普通话的北方人,小镇立刻喧嚣起来,不一会我便认识了周围的小伙伴,玩的正起劲时,接送我们的卡车师傅按着喇叭催着我们上车。</p><p class="ql-block"> 穿着厚厚的棉裤,上身光着膀子的父亲指挥着大家上车,卡车直接将我们拉到武装部食堂,丰盛的午餐热气腾腾如同这里的天气一样热情。开饭时,那场景和许多纪录片里的电影场景一样。</p><p class="ql-block"> 一同入川的东北老乡大多数家庭都是携妻带子,一家老小举家入川,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四五个孩子,那热闹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开饭时,记得姐姐将烟熏的腊肉夹在我的碗里,我迫不及待的将它塞进嘴里,未作半刻停留,我便将它吐了出来,手上的筷子再也不去触碰这种带有一股异味食物,谁成想到,几年之后,被川化的我们竟然爱上了它,再后来,腊肉也成了我家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川菜。接下来我第一次触碰到了辣椒,瞬间便领悟到这一方水土的火辣之情,丢下饭碗急匆匆跑向水龙头,伸出舌头,舌尖渐渐恢复了知觉,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水带着一丝甘甜,也带着一种莫名的幸福缓缓流进我的心里,伴我度过童年快乐的时光,记得每天放学后,路过走廊时,第一件事就是扭开水龙头,咕隆咕隆喝上几大口水,放下书包便和小伙伴一同玩要。喝生水的习惯直到我离开这个小镇之后才改掉。</p><p class="ql-block"> 嘉陵江成了养育我的母亲河。如今,每当我看见奔腾不息的江水,童年的往事便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父辈们,以极高的效率将武装部后面的小院改造成幼儿园,幼儿园建立起来,老师便从随从的家属中挑选出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几个不识字的阿姨便成为了幼儿园的老师,她们挥动粗犷的胳膊,将一群黑土地上野性十足的小伙伴们赶进了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可想而知,没有大小班之分的幼儿园和那个夏天一样火热。</p><p class="ql-block"> 清晨,父母们急匆匆将我们丢在幼儿园,便匆匆忙忙向工厂奔去,伴着广播站播放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走进工厂,后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成了那个年代考勤的特别音符。广播一停,门卫便将厂门关上。 </p><p class="ql-block"> 下班后,各家厨房飘来的香气充满着整个走廊,小伙伴们常常端着饭碗从张家吃到李家,从走廊的这头吃到走廊的另一头,军人出身的父亲极其严厉,从不准许我们端着饭碗去别人家吃饭。记得有一次父亲开会,我端着饭碗溜到小伙伴家,刚吃上一口菜,便撞上回家的父亲,可想而知,后来发生的事情只有我的屁股知道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后,我离开幼儿园,去小学念书了。老师在黑板上端正地写下“水土”两字“,“水土”便成了我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开学后,我们这群说普通话的小伙伴们率先加入了少先队,当鲜艳的红领中迎风飘场时,不少当地的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六一儿童节到来时,工会的叔叔阿姨组织我们去北温泉游玩,为了安全,带队的江嘉龙叔叔特意叮嘱我们不能私自去游泳,可是我还是和几个大哥哥擅自跑去游泳。酣畅淋漓地荡漾在碧蓝的泳池里全然忘记了集合归队的时间,这可急坏了领队的江嘉龙叔叔,立即组织随行的叔叔、阿姨分头寻找。当我们归队时,铁青着脸的江嘉龙叔叔让我们站在小伙伴面前,作检讨…</p><p class="ql-block"> 暑假一过,我们这群男生都学会了游泳,晒得黑黑的小伙伴们,被嘉陵江畔吹来的河风川化了。</p><p class="ql-block"> 一口流利的当地话退去了我们的乡音。奔跑在小镇青青石板路上与临街小伙伴们别无二致,很难将我们区分开来…</p> <p class="ql-block"> 二 艰苦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大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又一批毕业于辽宁锦州中学的高中生从锦州红卫仪器厂应招入川。其中年龄最小的不到20岁,四川半导体器件厂(川仪六厂的前生)就此在嘉陵江畔的小镇上落成。以东北人为主的工厂在随后的建设中,陆续迎来了西安人、上海人,尤其是来自上海的青年人,他们把上海滩上的小资气息也带来了,不得不承认,大都市走出来人就是不一样,至少说她们身上代表着某种“文化”的烙印,再后来,随着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返城,一批从秀山返城的知识青年更加充满活力,她们的到来,给这个偏远的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里的布料也因这群年轻人的到来而丰富起来。凭票供应制,让一些爱美的姑娘不断积攒粮票换取布票,买上心仪的花布。</p><p class="ql-block"> 我家和姊妹众多的家庭一样,粮票非常紧张常常不够用,粗粮与细粮必须在月初规划好,否则月底就揭不开锅。母亲是一位贤惠的母亲,即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总能规划好我们的口粮让我们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冬季到来了,东北过来的人们首先感到这里的冬天比北方还冷。这让离开北方暖气的人群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加之南方的阴冷,寒气较重,不少人出现了身体不适。带队的领导干部听当地人说:“进入冬季后可以多吃一些辣椒驱寒”,于是,便号召大家学吃辣椒。由于当时的粮食供应机制存在不少问题,配置的粗粮时常发生变化,时而是玉米,时而是红薯。</p><p class="ql-block"> 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条件还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口号:“为了四川的建设,一定要学会吃辣椒”。</p><p class="ql-block"> 在声势浩大的吃辣椒运动中,加班加点工作的异乡人,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还要适应着随时变化的饮食习惯。后来不少人学会吃辣椒的人却因此落下了胃病。</p><p class="ql-block"> 进入雨季,巴山夜雨时常搅动着人们的思乡之情,这些从东北来的高中生都是孩子啊!思乡之情在部分单身女职工中蔓延,夜深人静时,女生的哭泣声伴着嘉陵江滔滔的河水声时常流进我的梦乡。</p><p class="ql-block"> 父辈们为了缓解这帮孩子们的思乡之情 想尽办法,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组织文艺表演,冲淡她们的思乡之情。一时间工厂内外挤满了观看表演的群众,当青春的火焰在球场边熊熊燃烧时,来自江北机械厂、水土火柴厂、江北氮肥厂的青年相继加入到联欢中来,不少人开始恋爱了,瓜熟蒂落。</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川仪员工队伍里,就有不少当年出生的孩子,他们成为了第二代川仪人。</p> <p>  改革开放,一批技校生的到来立刻让小镇沸腾起来,俊哥靓妹成了水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三 我的川仪人生</p><p> 进入80年代,川仪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p><p> 1982年,17岁的我顶替母亲,有幸成为了一名川仪工人。作为第二代川仪人,当川仪的厂徽佩戴在我的胸前时,那种自豪之情难以言表。一同毕业的同学们得知我进入了川仪都投来羡慕的目光。</p><p> 第一次领取工资,我便叫上小镇里和我一起长大的同学到人民饭店大搓了一顿,喝着渝北酒厂最贵的绿豆糟。</p><p> 那个年代,有一句顺口溜“北碚的豆花,土坨的酒”。可见我的待人之心是多么的真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后来,即便喝上茅台、五粮液也喝不出当年的那种纯真之情,那毕竟是一段青春留下的味道。</p><p> 三线建设是以备战备荒为背景的大迁移。川仪总厂的下属大多建在偏远的小镇和山沟里:青木关、歇马、三花石、水土、三圣庙等地,交通不便,不利于后续发展。部分工厂开始重新规划搬迁,川仪六厂被列为首批搬迁单位,由原江北县水土镇搬迁至北碚区团山堡镇。</p><p> 1986年,我被临时抽调新厂基建处报到,参与后期搬迁准备工作,有幸参与新厂区的建设,历史总是在某个特殊的时刻赋予我们新的使命,父亲亲历川仪六厂的建设,未曾想到,若干年后,他的儿子也成了新川仪六厂的建设者。</p><p> 已调入川仪总厂工作的父亲,得知我即将要去新厂区工作后,特意回了一趟水土镇,鼓励我好好学习工作,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p><p>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 &nbsp;离开水土的那个黄昏,我独自一人来到江边码头,坐在石坡上,看着奔腾不息的江水流向远方,晚霞映红了江面,晚风徐徐吻着我的脸颊,仿佛知道我即将离开她似的,就连渡船的汽笛声也比往日显得低沉,风儿吹拂着脸庞,,眼眶里的泪珠不由自主的滚落在脚下这片土地上,我知道,转身后再也寻找不到童年无尽的欢乐,再也听不见少小入川时的川江号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即将离开养育我18年的这方水土时,方才感到她的亲切与不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成家立业后,我在报上获悉水土镇将被划为两江新区时,我迫不及待的背上相机,回到童年居住的小镇,拍下许多往日的画面,有感而发的写下《草长莺飞二月天》一文,以纪念那个年代留下的青春记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厂区坐落在缙云山下,如花园般美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工厂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一批批新来的大学生走进工厂。如今,正是这一批又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引领着川仪发展、壮大,与时俱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工作之余,我参加了四川省党校大专班学习,学习营销专业,毕业之时,当我的毕业论文被省党校收录在该校优秀论文选集里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后来我恋爱了,结婚了。工厂分给我一套住房,让我有了自己的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了却了父亲的心愿。2002年新工厂更名为重庆川仪微电路公司。</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亲是一个对川仪有着特殊情感的老干部,参与三线建设的父亲,将一生留给了三线,入川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家里的五个子女全部留在川仪工作。前年我家二姐的小孩,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川仪,他是我家的第三代“川仪人”。我家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川仪世家”,正如网络流行的那句话,父辈们“献了青春,献子孙”,我想九泉之下的父亲知道了一定会高兴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建设史上最为宏大的一段篇章,建设者们背井离乡,在艰苦的年代,用青春的泪水和汗水,谱写出生命的乐章。在祖国的大西南建设了一座新中国的仪表基地。“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伟大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川仪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向参与三线建设的“三线人"致敬!</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向忠于川仪建设的劳动者致敬!</p><p><br></p> <p>当年跟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的小伙伴们如今,都成为川仪骨干,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情谊,50年后小伙伴们再次相聚嘉陵江边。</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脚印,时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参加过解放战争,经历过抗美援朝,枪林弹雨走出来的营长,新中国建设的开拓者,首任厂长——高蔚琏</p><p class="ql-block"> 老人一生命运坎坷,功不可没,传奇的人生经历永远值得敬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时任厂长——杨继元</p> <p>时任书记——何善模</p> <p>时任厂长——余复信</p><p>毕业于复旦大学(图片中)</p> <p>沈工、许工陪同厂长广州出差</p> <p>时任川仪总厂厂长孙同川陪同外国专家考察川仪六厂</p> <p>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吴中方厂长</p> <p>吴中方厂长陪同重庆市委书记孙同川(原川仪总厂厂长)考察川仪六厂新厂区</p> <p>  我国半导体第一人黄昆教授第子——龚雅谦博士</p><p> 第一批从上海搬迁水土,参加三线建设,并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考取了研究生出国深造,回国后,领军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从生产二、三极管到生产集成电路的历程。</p><p> 並登上了“光明日报”被称之为我国集成电路的“后起之秀”。</p><p><br></p> <p>欢送孙同川书记离厂</p><p>上任川仪总厂厂长</p><p><br></p> <p>时任总机接线员杨敏阿姨,孩子们亲切的称她胖子妈</p> <p>总厂劳动模范岳湘林团队</p> <p>晶体管学术交流大会在北碚人民大会堂举办</p> <p>民主生活会</p> <p>曾经的花儿们——技校生</p> <p>五四参加交谊舞比赛的花儿们</p> <p>花丛中的书记是多么的幸福</p> <p>纯天然的姐妹们相聚北碚公园</p> <p>工作中与同事的合影</p> <p>职工运动会</p> <p>女子篮球队队员</p> <p>参加集团公司运动会的六厂方队</p> <p>男子足球队</p> <p>文艺演出</p> <p>职工业余生活</p> <p>职工幼儿园的小朋友</p> <p>建设中的新厂区</p> <p>担负涉外工作与老外打交道的引进办团队</p> <p>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销售团队</p> <p>保证物质供应的采购部团队</p> <p>先进集体表彰大会</p> <p>厂工会</p> <p>女工委员</p> <p>与我共事的同事</p> <p>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中国四联》报为期半年的“川仪——与你同行”征文落下帷幕。</p><p> 与川仪同龄的我有幸见证到了川仪的成长,同时做为第二代川仪人有幸参与川仪的建设,亲身经历用笔墨真情将她真实记录下来,五十年风雨同舟,与川仪人一同谱写出我心中的《川仪之恋》,百年传承,直到永远!</p><p> 在此感谢《中国四联》报评委,集团公司宣传部,给予的鼓励,喜获征文一等奖。同时也感谢区文化委员会《文化北碚》刊物选用此文,愿我的第二故乡明天更加美好!</p> <p>我童年居住过的1号楼</p> <p>成电赴川仪六厂实习学员</p><p>相继走上友邻单位领导岗位</p><p><br></p> <p>唱红歌的退休员工</p> <p> 这是我唯一不敢直视相片,我不敢将目光停留在上,我怕我的情绪失控于此,我怕往事涌上心头,即便我快速将目光移开,眼角也总是挂满泪珠。</p><p> 照片上与母亲一同入川的十三个姐妹们如今都还健在,而其中就有八个老伴离她们而去,异乡的土壤成了他们终身的归属……</p><p> </p> <p>退休后的老厂长</p> <p>部分退休老员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记: 历史的脚印,时代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一篇旧文,一夜之间在川仪人心中掀起涟漪,于是,这些文字便有了温度。</p><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大家的川仪情怀并未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我深深地感知到,当你们戴上老花镜阅读这些平凡文字时,川仪人那颗跳跃的初心依然火热赤诚。</p><p class="ql-block"> 大家相互转发,在不同的群里交流,感慨沧海桑田的变迁,追忆那段流逝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三线建设中,背井离乡,你们泪水和汗水都将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充盈着川仪人的思想,激励后浪奔涌。</p><p class="ql-block"> 或许:有人会质疑“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前浪也终将大江东去,而我做为第二代川仪人,既非前浪,也非后浪,若非要让我给自己一个定义,我想:我的身份应该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更为贴切,我是川仪人的后代毋庸置疑。</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想对前浪说:你们的经历即使不能感化山川岁月,至少可以告慰那段青春年华;我想对后浪说:川仪不仅是你们工作的地方,也将是你们人生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百年之后,川仪大厦飘扬的旗帜仍然在风中烈烈飘摇,那里一定是你们的精神家园, </p><p class="ql-block"> 你们的峥嵘岁月是那个时代跳跃的音符。</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看见曾经的师傅们,首长们蜂拥而至来到《三线情,川仪魂》的空间里,无不让人感慨万千,而那些离开这个世界,为三线建设付出心血的老人们,更加让我们缅怀,愿他们的名字永远镶嵌在川仪的历史画卷中。</p><p class="ql-block"> 山川无恙,川仪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线情,川仪魂》之所以倍受关注,如星星之火形成辽源之势,引起大家的共鸣,我想,并非是文章本身,而是这些文字、图片背后,留有您们逝去的芳华,留有岁月的痕迹, 留有我们川仪人共同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让我感动的是,不少关心川仪建设的老同志,老首长纷纷发来图片给予支持。</p><p class="ql-block"> 打开来访者足迹,一些久违熟悉的面孔又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无不让人我感动,你们是我人生道路上,遇见的长辈、师长、同事和朋友。</p><p class="ql-block"> 在此感谢大家的关心,我将与你们同行,关注川仪的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歌唱同一首歌,我们心中的“川仪之恋”。</p><p class="ql-block"><br></p> <p>感恩中国四联报多年来给予我的帮助</p><p>不断壮大的通讯员队伍</p><p>川仪宣传战线上的排头兵</p> <p class="ql-block">疫情阻挡不了我们三线二代人的相逢</p> <p class="ql-block">  在此感谢大家的关注</p><p class="ql-block">鸣谢:</p><p class="ql-block"> 北碚电视台友情出品大海诗歌专辑!</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 感恩遇见!</p><p class="ql-block">分享大海部分诗歌作品链接如下:</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6zFtsOA0_T_wXJC9K0PH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情深也是故乡 情薄也是</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l-5ZSY3cCFXxHH7kIdYl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仰望星空谁是你灵魂的摆渡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HyTLzO-_OJKM03zNvlmy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你的城市在下雨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