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第8个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年,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细水乡团委组织扶贫志愿者、社工及年轻干部到乡墟街道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 活动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的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在公共场所及社区进行宣传。 本次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张贴海报3份,悬挂条幅1条,增强了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公众自觉远离和抵制非法集资,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 活动照片 一、非法集资定义:<div>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第一条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应当认定为非法集资:<div>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div><div>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各种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或者明知吸收资金的信息向社会公众扩散而予以放任;</div>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div>二、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br> (一)承诺高额回报。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付本息,待达到一定规模后便携款潜逃。<br> (二)编造虚假项目。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公司,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虚假项目,组织免费旅游,开展实地考察,以签订合同、投资理财、投资入股等名义,骗取公众信任,将人拖入泥潭。<br> (三)以虚假宣传造势。集资人常常聘请明星代言,在各大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发布广告,刊登专访文章,制造虚假声势,吸引投资。<br> (四)利用亲情诱骗。不法分子常常利用亲友关系,编造获得高额回报、免费入驻养老基地等谎言,骗取钱财,害人害己。<br></div></div> 三、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br> 《刑法》第176条规定: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当处两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br> 《刑法》第192条规定:犯集资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两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br>四、远离非法集资“七忠告”<div> (一)高息“诱饵”不动心。冷静分析,谨慎投资,不信高额回报,不因为别人发财眼红,跌入集资陷阱。<br> (二)老板“实力”不崇拜。要了解集资公司的实际情况,搞清楚投资项目的具体内容,看到自己投资款项的具体流向,拒绝跟风,避免盲从。<br> (三)“官方”背景不迷信。“官员”不代表“官方”,有官员参与不等于正规融资,防止虚构官员之名,行违法之事。<br> (四)“合法”吸储不大意。应到银行窗口办理存款,取得合法的存取凭证,不轻易交给个人,防止不法分子假借工作人员行骗。<br> (五)熟人“热心”不轻信。面对亲戚、朋友介绍推销,要多长心眼儿,擦亮眼睛,认真识别。<br> (六)违规吸储不参与。要远离非法集资,积极举报,自觉抵制。<br> (七)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关注正规机构发布的银行、保险广告信息和非法集资风险提示,保护好个人隐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