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卢培

<p>南怀瑾 | 为什么要近君子,远小人?看完这5句话,你就明白了</p><p>《论语》中“小人”共计出现了24次,“君子”共出现了107次。我们从中选取了讨论君子与小人的五句经典箴言,辅以南师的精彩讲述,教你慧眼识别身边的君子和小人。</p><p>01</p><p>君子谈事情,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小人谈事情,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p><p>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p><p>——《论语》</p><p>“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p><p>如果拿孔子这个观点来看今天的世界就惨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于利,处处要把利欲摆在前面才行得通。不过,满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单纯了,麻烦的是,始终还有小人与君子的分野存在,这就很难办了。</p><p>02</p><p>君子爱人,不分彼此;小人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p><p>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p><p>——《论语》</p><p>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p><p>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p><p>“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p><p>03</p><p>君子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小人容易受别人影响</p><p>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p>——《论语》</p><p>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p><p>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别人纵然影响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关头,意见冲突,相处就不会融洽,自然而然变成同而不和了。</p><p>04</p><p>君子勇于承认错误,小人文过饰非</p><p>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p><p>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p><p>——《论语》</p><p>讲到人生的修养,后来中国文学中常用“文过饰非”四个字,其出典在此。自己有过错了,粉饰一下,掩护一下。</p><p>子夏说,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一个君子自己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然有一点黑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下就会过,仍不失原有的光明。</p><p>05</p><p>君子无论顺境逆境,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小人怨天尤人,永远是蹩住的</p><p>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p>——《论语》</p><p>《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p><p>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地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像包公、赵清献都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君子坦荡荡”。</p><p>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慢慢就变成狭心症了——这是笑话,借用生理的病名来形容心理上的病态,小人永远是蹩住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p><p>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说:“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心里忧愁、烦闷、痛苦。</p><p>所以这两句,可以做座右铭,贴在桌旁,随时注意自励,养成坦荡荡的胸襟。</p><p>——《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