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地方民俗(62)石灰罈子

张光友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灰罈子</span></p><p><br></p><p> 衡阳人好客,但凡有客人进门,除了筛茶敬烟让座外,一些能干的家庭主妇还会烫上一壶米酒,装上一个团盒供客人享用。</p><p><br></p><p> 衡阳人吃团盒,是当地一大特色,其具体内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专门的记叙。但在当年农村交通不便,物质又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团盒中能随时装上果品,是一件让人伤脑筋的事情。</p><p><br></p><p> 存放食品的关键问题在于,让食品不受潮,长期不变质,便于随时取用,而我们常见的零食类诸如糖果饼干,瓜子花生红薯片等,都极易受潮变质。</p><p><br></p><p> 通过长期的摸索总结,衡阳人找到了一条用土办法长期保存食品的路子:用生石灰垫满半个广口陶瓷罈子,然将诸如饼干花生瓜子之类的食品置于其中,再将罈子口用荷叶及青石板厚厚地压严实,这样,与外界的空气完全隔绝,里面原有的空气中的水气被生石灰吸干,形成一个真空状态,食品就可以长期保存了。</p><p><br></p><p> 旧时在衡阳乡下,几乎每家至少有一个石灰罈用于存放食品,殷实些的人家有的多达四五个,这样,每当家庭中有重要客人到访时,家庭主妇便可装团盒待客。</p><p><br></p><p> 石灰罈一般搁在家中的楼上,其中的食物,也常常让小孩子们垂涎三尺,他们会趁大人不在场的时候,偷偷掀开石板,用手指将糖封子扣开,从中偷一块饼干或一粒糖以解馋,这种事一旦得手,便经不住诱惑,一二再,再二三地重复进行,以至于到最后,母亲发现那个糖封外表完好无损,内部却空空如也,只好臭骂一顿完事。</p><p><br></p><p> 石灰罈里的生石灰,是有期限的,当那些块石全部化成粉末状态时,表明石灰的吸潮功能也到了极限,需要将旧石灰全部控出,重新换一批进来,这些老石灰,家庭主妇们并不会随意扔掉,而是会用一个器具装好,以备将来老人去世时,作为填棺物料。</p><p><br></p><p> 现在,农村交通己经非常便捷,各种食品随时都可以在商店购买,再也不须用这种土办法来保存食品了,农村家中再也不见石灰罈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