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说一说林国雄老师的两张作品</b></p> <p> 结识深圳林国雄老师有些时间了。他是一位有爱心的企业家,于摄影他也是挚热真诚的,尊重本体语境又不乏个人见解。他特别钟情于人文纪实摄影,其个性化的视角,独特的画面构成风格,源自内心的抽象思维,都赋予了他的作品別样的意韵。</p><p> 在“大年摄影群”里常常能欣赏到林老师的作品,早也想从中载下几幅说说个人的心得,与微群摄友作点交流。林老师也多次谦恭,想听听对他作品的看法。恭敬不如从命,本篇仅借昨天林老师发在群里的两张作品,说一说我的“读图”。</p> <p> 这是一幅拍摄于西域的纪实作品。马,是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百姓生息相随的伙伴,是那里的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表现马的作品实在是很多,但作者并非为摄马而摄,没有去表现马的姿态与意象,而是把马置于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试图通过画面表达人与马的关系,或马与环境的关系,抑或马与社会的关系。</p><p> 从画面可以看出,作者为表达上述主题,运用了电影镜头的画面构成方式,由近及远展开场景,从而营造了较强的空间感,丰富并强化了环境信息,使作品主题饱满而不显单薄。这是这幅佳作值得影友学习的重点所在。</p><p><br></p><p> 下面,我们再来从技巧和构成上分享一下这幅作品:</p><p><br></p> <p> 作者按照自己构思的主题,对画面的构成作了精心的设计。</p><p> 1.作者的画面设计,是在等待中完成瞬间定格的(人的进入与汽车的驶入)。通常,在社会纪实摄影的实践中,如果画面设计是以主题为前提的,那么等待与抓拍就是为了完成画面的设计,实现个人的主观意图。</p><p> 2.以拴马的电线杆分割画面,形成左小右大的两个主体空间,第一主体“马”与第二主体“人”,在大小不同的正空间中形成了强烈的呼应与对比。</p><p> 3.蜿蜒连绵的群山背景,与远处公路上停留和行驶的汽车,共同形成了画面的负空间。这个负空间与主体空间的组合,又造就了既和谐又冲突的画面氛围。我从这个画面空间中似乎读到了这样一个情境:传统与现代、现实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矛盾,不平衡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p><p><br></p><p> 接下来, 我们再欣赏林老师另一幅关于“马”的纪实作品:</p> <p> 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作品。我当然不知道林老师的拍摄意图,但逆光下那匹孤独的马及此刻的回眸,被山坡分割出的几个攒动的人头和微露的屋脊,以及天空中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植被匮乏的荒坡,能够把这些看似平淡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足已说明林老师与众不同的观看视角。面对这样一幅“凄迷”的画面,我可以肯定,作者不仅是下意识的,也是独具匠心的。</p><p> </p><p><br></p><p><br></p><p><br></p><p><br></p> <p> 作者的创意在构成与立意上,可从以下角度来作分析:</p><p> 1.以大面积天空为背景,低角度取景,把主体场景置于画面的四分之一线,这样的破常规构图带来了非常的视觉感受。其创意在立意上给予我的启示很多:天地之大,而身处其中的生命却是十分渺小且脆弱的;孤独的回眸,仿佛是隔山而望,人与动物的无奈也难分彼此……</p><p> 2.大面积的天空构成,使得画面更趋简洁,因主体被极端压缩,其视点反显突兀而引人关注。在画面中引入纵横交错的输电线,对于弥补本画面天空过度空洞尤为重要,一来既符合了构图的常规要则,二来也丰富了画面的信息量。</p><p><br></p><p> 好了,本篇仅拮取了林国雄老师的两张作品,讨论的也不一定到位,择机再作交流,不当之处望林国雄老师指正,并欢迎微群摄友讨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