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与处理时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iv> 本周我将对《春天举行音乐会》的课例进行乐曲分析。</div><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一步:收集资料</font></h3> 现在的信息科技很发达,我们能够在现有教参、网络、课例中寻找到很多乐曲资料。<div> 乐曲《春天举行音乐会》的资料如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二步:反复演唱乐曲熟悉乐曲</font></h3> 如同语文、英语课需要老师在备课时熟悉课文一样,音乐课要在备课时反复演唱乐曲或乐曲主题,熟悉乐曲,从中发现乐曲中的密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三步:从基本要素中寻找乐曲的密码</font></h3> 在乐曲的基本要素中能够呈现出许多音乐的密码,想找出这些密码必须要建立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破解密码的方法、过程、破解程度也因老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有所不同。在接下来中将会举两个破解密码的例子。 一、乐曲乐句关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曲式图<u></u></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u>乐句关系图</u></i></h3> 乐句关系1:a4与a’4是级进关系,且节奏相同;<div>乐句关系2:c3与c’3节奏完全相同;</div><div>乐句关系3:A与B的结束句完全相同。(注:此处与教参不同)</div><div>乐句关系4:A乐段的句子是4、4、4、4,B乐段是3、3、4、4.</div> 二、A乐段的句尾关系 1.歌词与旋律的对应性<br> A乐段对春天中出现的自然元素的形象描写,一句歌词对应一个乐句,其中a4和a’4的字与节奏完全对应,体现了非常好的对仗性,其中句尾都是以象声词结尾。<br>2.歌词中的变化性<br> A乐段歌词中的第三、四乐句中出现的“轰隆隆隆隆”,“哗啦啦啦啦”是和第一、二乐句中的“嘀嗒嘀嗒”、“沙沙沙沙”是不同的,一二句中的象声词是“abab”的结构,而三四乐句则是“abbbb”的结构。这种变化即延续了整个词的风格,又显示了一定的俏皮性,让整个乐曲更加活泼。<br>3.象声词与旋律<br> 象声词的结构是abab时,旋律是“smms”“frrf”以个v型的音高走向;象声词的结构是abbbb时,旋律则是“fffsl”“mmrrd”的斜线走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三步:关注乐曲中的其他元素</font></h3> 一、A段歌词 歌词中出现的名词:春雨、春风、春雷、春水<br>歌词中出现的动词:唱歌、弹琴、打鼓、鼓掌<br>歌词中出现的象声词:嘀嗒、沙沙、轰隆隆、哗啦啦 二、点题<div> 乐曲的结尾“春笋是个指挥家”,春笋与春雨、春风、春雷、春水不同。雨风雷水在四季都会出现,而在春天的出现才有了别样的色彩,但春笋则是实实在在只会出现在春天的实物,它的滋长,正是代表春天来了。这一点题包含了文学性、生活性,用拟人色彩描述春笋是一个指挥家,又有了童话色彩。</div> 当然,这首乐曲的密码还有很多,在此处只是简单列举,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是备课的重要部分,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好教材,迈好上课的第一步。 撰稿:杨洋<div>审稿:音乐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