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电影《烈火中永生》,因于蓝饰演革命英烈江姐而成为经典。</p> <p>当年,周恩来总理与电影演员于蓝亲切握手。</p> <p>据今天的《北京日报》消息,因饰演革命英烈江姐而蜚声影坛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原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于蓝,于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于蓝的小儿子、著名导演田壮壮在朋友圈确认了这一消息。</p><p>于蓝生前与旅顺籍军旅女诗人华珠(宋志红),虽年龄悬殊,俩人却成了莫逆之交;2011年,华珠在多次采访于蓝后,创作出版了长篇叙事诗《于蓝之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以下转发她的《华珠日记》,并经她本人同意公开。</p><p><br></p><p>华珠日记</p><p>2020.6.28.星期日 晴</p><p>昨夜又是一夜没睡。</p><p>红娘网课后,便开始了整理,三篇文章发群,今天一早就听知足常乐说,华珠姐,老太太真的走了,这次是真的 。是吗?已经“去世”了一次了。三个月前,可今天却是北京日报发的新闻,燕燕第一时间在发小群发了。我觉得这次是真的。可于蓝阿姨在心里就是一个不死的江姐,就是一个优秀的党员,就是全国刚表彰的最美奋斗者。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一个和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张贞慧一样的女性,就是一个永远的抗大女兵。如果说张贞慧的红烛精神是园丁的写照,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那于蓝阿姨的红梅品格便是她的风骨,高雅而坚强!</p><p> 于蓝阿姨真的走了。</p><p>我也宣纸上写了许多,以这样的方式送她吧!</p><p>记得2011年,她90诞辰的6月,完成了长篇记叙诗歌《于蓝之歌》的我,在书的后记,就是一首诗,写给于蓝阿姨的生日礼物。于蓝阿姨收藏了签名了,她一直把我当成了小友,忘年交,和张贞慧老人一样,她们都是优秀的党员,一辈子都在为人民服务,她们都是战胜癌症的英雄,于蓝阿姨一生动过九次手术,晚年的她更是坚强面对病魔,服务在她身边的小谢这样说,老太太吃的简单,喜欢读书,穿的朴素,到外面遛弯,街坊邻居都亲切的称她于蓝子老太,于奶奶,于老师,于大姐,于蓝阿姨和亲戚们经常走动,有时打打麻将,但更多的时间辅导北影的孩子们,她的中国关工委的成员,那个时期,退休后的她比在儿童电影制片厂当厂长还忙呢。我问她,都80岁老人了 ,轻松点吧,四处玩玩吧,旅游也是有意思的。于蓝阿姨这样说,我拍电影的时候几乎走遍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起步时我也到处跑,找素材,做导演,看剧本,寻找合作伙伴,资金链,总之于蓝阿姨退休前后都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北影家属院的收发室,于蓝阿姨的信件最多,全国各地的影迷,电影学院的学生们,慕名而来要求辅导的太多了。见于蓝老师是要电话预约的。可是我从来没有预约过,只要去北京,就随时随地走进家属一号楼。小谢说,于蓝阿姨喜欢华珠姐,林大哥,你一来,她一定要拿最好的水果饮料招待。就是这样的一个电影大家,住的房间不算太宽敞,窄小的客厅,四面墙且挂满了书画和照片。总理在香山的合影留念,就是她最喜欢的了。红梅、荷花、牡丹、全家福……2011年的7月,她送我了一幅她学的国画,牡丹图。原来90岁的老人还在大写意呢。画室里都是笔墨纸砚,她的老师定期来辅导,自然都是名家啊!</p><p> 参加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春节联谊活动,我又去了于蓝阿姨家,她得知策划活动的是徐海东大将的后代徐文惠,很是敬佩,她说北京电视台播放了红色旅游形象大使,是徐海东的女儿,她很感兴趣,我告诉她演出韩英的王老师也去了,那可是总理表扬的《洪湖赤卫队》的主角啊。于蓝记忆太好了。电影历史记住了她,可她一直在学习他人,谈及兴山,谈及长春电影制片厂,她更为兴奋,她会滔滔不绝地讲着东北创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故事,并且说,她的两个儿子都在长春生的。北京长大的。后来丈夫出任北影领导,全家搬迁到了北京。</p><p> 住在这个504室,一个走廊共两户,邻居就是一个女人 。脾气怪怪的,不过对于蓝阿姨还客气。</p><p> 2015年,抗日胜利70年,大连专题组到了北京,王导演在我和老伴的导引下走进了她的家,机器驾好了,开始采访。于蓝阿姨把从延安走进白山黑水又到旅大的演出生活三个月,叙述的非常精彩。以至于不看提纲任意发挥。这就是大家!</p><p> 今天中国各大媒体报道了于蓝去世的消息。不死的江姐也离开了世界,一个世纪的江姐,一个世纪的于蓝,一个不死不灭的灵魂,一个我心中永远的青春永驻的女兵。</p><p>于蓝阿姨,一路走好!</p> <p>华珠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于蓝之歌》。</p> <p>于蓝与歌剧《江姐》剧组在一起。</p> <p>与青年演员宁静在一起。</p> <p>与青年演员刘艺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