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有人说,时光似一条蜿蜒的小河,崎岖不平,源远流长,所以它承载着岁月的厚重。</p><p> 流逝的岁月,恍然飘过,留給了记忆;就象藏进皱纹里的涟漪,浮现,跌落,聚集,散去。童年给我留下了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难以磨灭的记忆,深深镌刻在儿时的脑海里。</p><p> 儿时农村的电影、灯影、戏剧就象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老百姓的生活,一头连接着他们的未来,为生活在这黄土地上的人们,提供着思想文化的乳汁。</p><p><br></p><p> 一 题 记</p><p><br></p><p><br></p> <p> </p><p> 乡 村 戏 曲</p><p> 五六步到天边,</p><p> 七八人百万兵。</p><p> 看戏情即世情,</p><p> 知古事通而今。</p> <p> 开始上学时候,父亲带我看了一场戏,回家的路上让我猜一个迷语:“五六步走到天边,七八人百万雄兵”,我没猜出来,父亲告诉我,这说的就是唱戏。</p><p> 家乡的戏是秦腔为主,秦腔的表演朴实、高亢、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p><p> 唱戏的地点大多在村头的庙院里,庙院的土台子就是戏台子,戏台大部分是露天的,只有立着的两堵墙。</p><p> 到了六十年代乡村公社也逐渐有了带顶棚而露天的戏台了。</p> <p> 喜爱看戏的人年龄大的多些,娃娃们看热闹的多。那些称的上“戏迷”的人,往往坐在戏台的最前面,他们靠坐在自家老式椅子上,嘴角叼着个大烟锅,有的抽着用报纸卷的旱烟筒,空气中弥漫着旱烟的烟焦味。</p><p> 板打起了、锣鼓家伙敲起来了,那板胡、二胡过门的悠扬旋律以及那高亢激越、粗犷朴实的唱腔在寂静的村庄的广袤上空回荡,这时候,你的心中怎能不产生共鸣。在那片方圆天地,台下一声声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员的表演欲望,尤其是演员的水平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唱到精彩处,铁杆戏迷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红绸缎被面扔到台上,或给演员披在身上,这可是对演员最高的褒奖了,于是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潮连续不断……。如果主家操持招待的好,”本戏”演完后,还加演一折“折子戏”。</p> <p> 乡村草台戏班子也偶尔露一小手,哪也是: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吹、拉、弹、奏曲调优美。</p><p> 罗兆华打板属于乐队总指挥,还兼导演,编剧,周琪、汪怀的二胡、板胡,也是乐队的一、二把手,王学仁反串的花旦青衣、那身段、台步、唱腔也是男女难辨,朱老汉的须生唱到高潮处能叫台下人泪眼,周建基扮演的丑角,扎着一撮天毛辨、抹着一双白眼窝、搽上两个红脸蛋,一上台就让人捧腹大笑。</p><p> 特别是老书记扮演的包公,身穿黑色蟒袍、黑脸红腮、额头上那半轮日月油光闪亮,踏着四方步走上台来。台前放着生产队里锄草用的一口大锄刀,刀刃抬起时,那也是明晃晃的耀眼。当王朝、马汉把身着素衣的陈世美押到台前,屈身低头,按在铡刀下时,刀落、血溅,台下靠前的小女孩吓的在奶奶的怀里哇哇大哭,哄了半天也无济于事,直到抱出场外。</p> <p> 人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唱戏的人哭笑怒骂,打斗杀戮、假戏真做,好似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是说看戏的人听得津津津有味,看得出神入化,如醉如迷、如痴如呆。“傻 ”是一种痴迷,作为观众,在演员的引导下入戏入情,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平静,完全溶入了剧情之中。</p><p> </p><p> 演员在台上的“疯”,是为了与剧情完美结合,台下的“疯”则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几年功的苦练、持之以恒的一种毅力。若没有演员为艺术献身的“疯子”精神,又哪来戏台上那一个个惟妙惟肖的角色呢? 正是有了演员的“疯”、戏迷的“傻”,才使流传千百年的戏剧,有了源远流长的土壤和价值。</p> <p> 《打金枝》《骂金殿》《杀狗劝妻》《牧羊圈》要看苦戏《铡美案》眉户新戏《梁秋燕》。人们对古装戏的调侃说:“相公招姑娘,奸臣害忠良”。戏剧特别是秦腔产生于民间,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反映了劳动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它不仅在于它的娱乐作用,还在于它通过娱乐传播传统文化,渗透道德良知。</p><p> 使人们从戏剧中更多了解历史,更进一步懂得了是非曲直。《周仁回府》,让人们懂得什么是忠孝节义什么叫卖友求荣,《庵堂认母》教人不忘哺育之恩,《清风亭》叫人要知恩图报、孝老爱亲,《打柴劝弟》教人穷不夺志,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锄美案》表扬为官清廉是“铁面包公”,《杨家将》怒骂潘仁美,褒扬杨家将……这口口相传的或褒或贬都成为无形的道德传承,让人们知道何为正义何为邪恶,知道该爱什么该恨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