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方言用字辑录 崔德山

崔德山

<p class="ql-block"> 壶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晋语区上党片,是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古老方言,其中保留了入声和不少古汉语字词。很多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字词,在人们的口语中还在使用。不少字词只会说,找不到本字。经查阅《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汉典》等典籍,以作者的粗略理解,现辑录部分方言用字,供读者参考。</p><p class="ql-block"> 【婍】qi 人长得好看,普通话说得是“漂亮”“秀丽”“俊俏”等,而壶关方言(以下简称方言)只用一个“婍”(读入声)字便能表达:“这个闺女长得真婍!”俗语:“婍人不在俏打扮,穿上破的也好看。”《康熙字典》中有“婍”字:“[集韵]去倚切(注),音绮。[博雅],好也。”《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这个字,释义为“容貌美丽”。《新华字典》未收录。在方言中,“婍”字还引申为小孩儿吃得胖:“孩子吃得真婍。”小孩儿听话:“这个孩的真婍,一天也不哭。”</p><p class="ql-block"> 【缉】qi 小学生领上新书,先要qi书皮,这个qi字不会写,只有写成“包书皮”或“订书皮”。其实有个qi字符合本字义,即“缉”。这个字两个读音,一读ji,通缉、缉拿。另读qi (入声)。《现代汉语词典》:“缝纫方法,用相连的针脚密密地缝。缉鞋口、缉边儿。”《康熙字典》:“[广韵][集韵][正韵]七入切,音葺。[释名]缉下横缝,缉其下也。”都有用针缝的含义。过去订书皮,也确实有用针线缝的,所以,用“缉”是正确的。还有,收秋时去地里担谷,把担尖插进谷捆里的动作也叫“缉”;扎猛子叫“缉猛子”;中阴了,用针扎手放血也叫“缉”:“用针把手缉破,出出血就好了。”设法挤进或参加叫“圪缉”:“王老师这个班已经有70多个学生了,还有人想往里圪缉哩。”这都是用针扎、针缝引申出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悉】xi 《现代汉语词典》对“悉”字有一项解释:“全;尽:悉心、悉力、悉听尊便。”我们方言说全部就说的是“悉”:“我这一把牌悉是主”“这块地没有锄,一下雨悉长成草了”“小区的空地上悉停的是车。”在普通话中,除还保留有极少几个带“悉”字词语和成语外,口语中几乎不用这个字了。</p><p class="ql-block"> 【志】 zhi “志上二斤韭菜”“志志我有多重。”壶关人口语中说称轻重是志,写的时候就写成“称”了,很多人不知道真有个“志”字。《现代汉语词典》对“志”有一解释是“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秤志一志;拿碗志一志。”“称”字不能代替“志”字,称只能称轻重,志还能量多少、高低、深浅等。过去打醋、打酒、打煤油就是用志的来志的。</p><p class="ql-block"> 【焌】 qu 《汉典》中基本字义是:1、把燃烧物放在水中使熄灭。2、烹调方法。3、燃火也。方言读“焌”是cu,与qu接近。根据字义,方言中油加热,放葱、蒜等佐料,熟后迅速倒进和子饭等稀饭里,叫“焌焌锅”;放烟火叫“焌花”;把水倒进火里把火浇灭,叫“焌灭火”;煎过药的锅有药味、煮过羊肉的锅有膻味,把烧红的煤灰圪梁放进锅里,倒进些水使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再盖上盖子一焖,异味就除了。这个过程也叫“焌”。过去的人不讲卫生,身上经常生虱子,有一种消灭虱子的方法就是“焌”虱子。方法是把生有虱子的棉衣、棉裤架在火炉上,将水倒入火炉中,冒起的水蒸气钻进衣裤中把虱子烧死。还有,引火用的火柴,旧时叫“焌灯的”。</p><p class="ql-block"> 【揢】此字两个读音,都与方言有关。一读ke ,释义为卡住、刁难(见《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这个事没办成,叫人家揢(ke)住了。”又读qia。《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均未收录。《康熙字典》对此字的解释有一条是:“又[集韵]丘驾切,音髂。持也。”“持”字有拿和握的意思。方言中,用两只手搬起较重的东西叫“揢”。例如:“这块石头我揢不动。” “我揢揢你,估估你有多重。”。引申义:“你这是揢上不是当理说哩。"</p><p class="ql-block"> 【馎】 bo 方言烙饼不说烙饼,而说“馎”饼。查《康熙字典》:“[广韵]补各切。[集韵][韵会][正韵]伯各切,音博。[玉篇]馎飥饼属。”飥的解释也是饼。所以,把烙饼说成馎饼是有依据的,古来就有这种说法。 </p><p class="ql-block"> 【项】xiang 。脖子义。谷穗和谷秆之间的连接部分,方言称作“谷项的”;称高粱穗下的细棒为“项的棒”;用项的棒缀上的薄片物叫“项箔(方言读pie)的”;形容一个人倔:“他这人是一根脖项骨。”这几句话中都含有脖子义,应该都用“项”字。</p><p class="ql-block"> 【褿】cao 音曹。《康熙字典》:“[集韵],财劳切,音曹。又[类篇]衣失浣也。”《汉典》:“衣未及时浣洗。”方言中对这个字也有同样的意思:“这件衣裳失褿了,不好洗了”“人家可干净的哩,身上一个褿点儿也没呐”“ 这个人多会儿也是褿里败嘟的。”</p><p class="ql-block"> 【㨄】(异体字为掫)zhou,音走。《现代汉语词典》:“从一侧或一端托起重物。”《汉典》中,“托”有用手掌承举义。方言说“举”为“㨄(掫)”:“出丧时,长孙在最前头㨄着引灵(魂)幡,其他孝子跟在后面”“㨄得高高的。” </p><p class="ql-block"> 【芟】shan 音山。《说文解字》:“刈草。”《汉典》:“割(用镰刀收割)。”方言说收割玉茭、高粱也说“芟玉茭、芟茭籽”:“一亩多玉茭来,我一早起倒芟倒了。”</p><p class="ql-block"> 【缚】fu 义为捆绑。制作笤帚、扫帚,方言称为fa笤帚、fa扫帚。方言中的fa和字典上的fu都是捆绑义,音也相近,fa笤帚的fa应该就是“缚”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䞍】qing 释义为承受,组词有“䞍等”“䞍受”,分别为坐享其成和继承财产的意思。方言:“你甚的心也不操?就知道䞍现成!”“他没儿没女,死了后是他外甥把财产䞍业了。”</p><p class="ql-block"> 【咥】die 《汉典》中是“咬、啮”义,啮又有“吞”义。方言引申为:1、大吃:“今晌午咥了五个蒸馍”“美美的咥了一顿”2、遇上了好机会:“今日咥喽个便宜,70块钱买了辆八分新的自行车。”“他前年骗了我200块钱,今日咥住他了,把200块钱要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搲】wa 《汉典》中解释为舀。用碗、升、勺等器具取粒状、粉状物,方言说“搲”,也是舀义:“搲米、搲面。”以前有人把用在这里的“搲”写成“挖”显然是错误的,挖洞、挖渠才用“挖”字。</p><p class="ql-block"> 【挼】ruo 方言中没有声母r,一般读y或l,如“软”读yuan,“瑞”读lui。挼是读yuo。“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揉搓的意思,是书面用语。方言有些场景中说“揉”就叫“挼”:“挼黍穗(黍穗脱粒)”“圪挼衣裳(洗衣裳)”“你没事去给狗挼挼肚吧”(骂人的话)。</p><p class="ql-block"> 【庹】tuo "庹"字在方言中既是量词(长度单位)也是动词: 1、一庹大约5尺长(量词)。"庹一庹(动词)这条绳子有几庹。"《汉典》中只有量词:“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约5尺。”现在,这个字很少用了,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是庹。 </p><p class="ql-block"> 【㪖】lu 方言说打也叫㪖,比打程度还</p><p class="ql-block">重:“她要再敢骂我,非㪖她不行。”《康熙字典》:“[广韵][集韵]庐谷切,音禄。[类篇]击也。”击:敲打、打击。</p><p class="ql-block"> 【牚】cheng 《汉典》:“桌椅等腿之间的横木”。方言叫“牚”为“牚的”或“圪牚的”。人的胳膊和腿也引申为“圪牚的”:“以后可得把偷东西的毛病改喽哩,招呼人家逮住敲折你一圪牚的!”</p><p class="ql-block"> 【搕】ke 《汉典》 敲击、打击:“我儿子逃学,说他好几遍了,就是不改,气得我kuo了他一顿。”这里的kuo,方言是打的意思,同“搕”同义。因为方言读ke一般是kuo,如:科学读“kuo学”、上课读“上kuo”、一棵树读“一kuo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刳】ku 把树上影响成才的小枝砍掉,方言称之为“kuo树”,有“小树不kuo不长”的俗语。查“刳”字,《汉典》中有一解释是“杀,割”。</p><p class="ql-block"> “刳”和“kuo”音相似,义相符,kuo树应“刳”树无疑。</p><p class="ql-block"> 【揳】xie 《汉典》:“捶打,特指把钉、橛等捶打到其他物体里面去,在墙上揳个钉子。”方言引申用拳头打也为揳:“好几年没见了,他过来就揳了我一圪都(拳头)。”</p><p class="ql-block"> 【淹】yan 方言中有两句俗语,一是“yan工出巧匠,快了没好活”。还有一句是“yan老婆常忙”。两句话都读1声,都有干活慢的意思。相对应的汉字有“延”和“淹”两个字。查《汉典》,“延”有推迟的意思,“淹”有“拖延”的意思,都接近俗语中“yan”本义。但“延”读2声,不符合口语,用“淹”较宜。 </p><p class="ql-block"> 【剺】li 《汉典》:“割;划开。”方言说割叫“lie”:“lie上一块猪肉”“不小心把手lie破了。”这里的lie同“剺”义相同,音相近,“lie”应是“剺”。方言说划开是“剺(li)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戗】qiang 《现代汉语词典》:“(言语)冲突,两人说戗了,吵了起来。”根据这项解释,方言中“你说话真戗人”“他不讲理,我戗了他两句”。</p><p class="ql-block"> 【旋】xuan 方言有“旋打茅家(房)旋屙屎”的俗语,意思是没有提前准备,事到临头了才要做。原以为是“现”字,方言读成旋了,因为“现”也有“当时”的意思。经查,真有个音、义都符合的“旋”字。《现代汉语词典》中旋是临时(做):“旋用旋买”“客人到了旋做,就来不及了。”</p><p class="ql-block"> 【缯】zeng 用绳、带等捆扎物品,方言也叫“圪缯”,《现代汉语词典》里有“缯”字,解释就为绑和扎。</p><p class="ql-block"> 【披】pi “椅腿披了”“把腿跌披了,没折”。《汉典》:“劈开,裂开;竹竿披了。” </p><p class="ql-block"> 【㬤】qi 过去走土路,刚下罢雨路上是稀泥,过一会儿就硬一些,方言叫“㬤”上来了;在院里调煤调得稀了,没法往家里弄,会说:“等一会儿‘㬤’喽再弄吧”;鸡蛋放久了,蛋黄沾在蛋壳上,方言把这种情况叫“㬤黄”。《康熙字典》:“[广韵] 去急切 [集韵] 乞及切,音泣。[玉篇] 欲干也。”《现代汉语词典》:“东西湿了之后将要干,未全干。”</p><p class="ql-block"> 【诟】gou。壶关人说吵架是“嚷诟”,程度轻些的争吵叫“诟诟”。《康熙字典》“[唐韵] 呼寇切 [广韵] 怒也 [博雅 ] 骂也。” 《现代汉语词典》“怒骂 ,辱骂。”</p><p class="ql-block"> 【趱】zan 方言形容一个人忙忙碌碌、急急忙忙、手脚不识空为“趱急”:“趱急喽两三天,总算把这件事办了。”《汉典》: “赶;加快、加紧。”《现代汉语词典》:“赶(路),快走。”</p><p class="ql-block"> 【掌】zhang 捞起一碗面条来,往碗里加菜、加醋,壶关人叫“掌菜、掌醋”。“掌”还引申为赠予的意思:“过去困难时期,每次去我姥姥家,她都要给我家掌点东西,有时候是米,有时候是玉茭圪糝。《汉典》:“北方方言。指搁放、加上。”《现代汉语词典》:“加上(油盐等)。”</p><p class="ql-block"> 【浞】zhuo 被大雨淋了,方言说是“叫雨浞了”:“谷苗叫大雨浞倒了”“大雨太急,晒着的被子也没赶上往家搂,浞了个湿拉拉的。”《汉典》“淋,使湿:让雨浞了。”《康熙字典》“[广韵] [集韵] [韵会] 士角切,音捉。[说文] 濡也。[玉篇] 渍也。”</p><p class="ql-block"> 【噡】zhan 吵嘴,方言也说“噡讥”:“俩人噡讥了一顿。”“一伙人噡讥他一个人哩。”程度轻些的吵嘴也说“噡噡”;“俩人噡噡了一早起。”。《汉典》“话多:“然而口舌之均,噡唯之节。”《康熙字典》;“[唐韵] 职廉切。[广韵] 噡,言语也。[集韵] 多言。[荀子·非相篇] 口舌之均,噡唯之节。”讥也有指责和抨击义。 </p><p class="ql-block"> 【墼】ji 旧时普通人家买不起砖,盖房子多用土坯,壶关人说土坯为墼:“盖了两间墼圪包房。”《现代汉语词典》“土坯或类似土坯的块状物。” </p><p class="ql-block"> 【莛】ting 壶关人把部分植物的茎称为“圪莛”。《现代汉语词典》:“某些草本植物的茎。” </p><p class="ql-block"> 【转】 zhuai 一个人在乡亲们面前说话南腔北调,或出外走了一段时间就变成了外地口音,人们会说他是“转洋话”“转洋腔”。《现代汉语词典》对“转”的解释:转文:“他平时好转两句”“说大白话就行,用不着转。”《汉典》“[转文] :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 </p> <p>  【跩】zhuai 《国语词典》:“形容词,得意忘形的样子。如:他一有了钱,就好跩。”方言:“不知道他真有钱假有钱吧,可好说跩话哩!”方言把享福也引申为“跩”:“现在这人真跩呀,吃不愁、穿不愁,也不用天天上地去受的了。” </p><p> 【鐯】zhuo 用镢刨土、刨地,方言说“鐯土、鐯地”:"这块地我整整鐯了半天。" "一个人一天能鐯几亩玉茭茬?"《汉典》:“用镐刨地或刨茬儿。”</p><p> 【幢】chuang 窑洞的单位,方言叫“幢”:“他家券了3幢砖窑。”《汉典》:“量词。俗称房屋或楼房一所为一幢。” </p><p><br></p><p> 【釗】zhao 从植物的上割下子来,方言叫“釗”,如“釗黍穗”,“从半的釗了”。《国语词典》:“削去,磨损棱角。” </p><p> 【停】ting 方言说平均分开叫“停分开”,把“停分开”的其中一份叫“一停的”。《汉典》:“总数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叫一停。” </p><p> </p><p> 【馇】cha 过去人穷,很少用食油,用油做菜叫“炒”菜,方言把不加油做菜叫“圪馇”菜。煮也叫“圪馇”:“圪馇猪食。”《汉典》:“熬东西时边煮边搅。”</p><p> 【馔】zhuan 壶关旧风俗:出丧时,由逝者长子带领众孝子到村里指定地方,将献供等食品分期端回灵前,谓之“端馔”。《汉典》:“饮食,吃喝。”</p><p> 【擩】ru 有一个方言词汇为“圪擩”:1、塞、插、栽:“我的身份证也不知道圪擩到哪里了?”“在地头圪擩了几埯南瓜。”2、触动:“你把他圪擩醒。”《汉典》:“插、塞、胡乱放。”</p><p> 【迮】普通话说窄(zhai),方言是说迮(ze)或仄,都有狭窄义,不是方言读别了。《汉典》迮:“狭窄,山道窄狭。”仄:“狭窄。”</p><p> 【榾柮】gu duo 方言称打坷垃用,长把,顶端镶短圆木的农具为“榾柮”。还有一种用约50厘米长、10多厘米宽的木头块削出一把儿,用于敲打少量粮食穗的小农具也叫“榾柮”。《现代汉语词典》:“木头块,树根墩子。”</p><p> 【枵】xiao 不耐穿的布、不结实、不耐用的东西,方言称之为“枵”或“枵虚”:"这种布倒是便宜,就是太枵虚。"《汉典》:“1、空虚。2、布的丝缕稀而薄。</p><p><br></p><p> 【豭】jia 方言称公猪为豭猪,此字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已经消失。《康熙字典》:“[唐韵] 古牙切。[集押][韵会][正韵]居牙切,音家。[说文]牡豕也。”《汉典》:“公猪。”</p><p> 【侧】ze 、ce、zhai。侧字3个读音,一为ce,二为ze,三为zhai,都有歪斜、倾斜义。对不正、歪斜,方言称之为“ze棱”。如:"这张画挂侧棱了。"[汉典]:侧(ze),倾斜,古字为“仄”。[唐韻]阻力切[集韻][韻會]札色切,音㳁。旁也,傾也。【書·洪範】無反無側。【註】不偏邪也。</p><p> 【牸】zi 《现代汉语词典》:“雌性的(牲畜)。”《国语辞典》:“雌性的牲畜的总称。”但在方言中,只习惯说母牛是牸牛,而不说牸马、牸猪、牸羊等。</p><p><br></p><p> ”注: 切,即反切。古汉语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注读另一个字。例如“塑,桑故切”。塑字的声母跟桑字声母相同,都是s,塑字的韵母跟故字韵母相同,都是u,还都是去声。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即可把不认识的字拼出来。</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