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老友苏迪曼的往事

张治凡

<p>2010年我与迪曼于宝宸花园</p> <p>1968年迪曼在上海宝山县杨行东街插队落户,背后是知青房屋</p> <p>1988年复旦大学宿舍苏迪曼合家照</p> <p> 我与老友苏迪曼的往事</p><p><br></p><p> 苏迪曼出生印尼,父亲苏乾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讲亚洲史、南洋概况等 ... 著有《中国近代外交史》,《古代中国与南洋诸国通商考》,曾担任编注《中国历史文选》,校勘《旧唐书》,编纂《汉语大词典》等工作,与黄宾虹为好友。八十年代,苏乾英随意将两幅黄宾虹画作赠送来访的日本友人,日本友人回赠了两台14寸彩电,苏迪曼欣喜非常,我后来对迪曼说这两幅画现在价值几百万人民币,迪曼不以为然地说:当初我们享受了看彩电的乐趣,而画对我来说沒什么兴趣。迪曼一直钟情于电子产品,对文史哲类则兴趣不大。从小安装无线电类产品,可能受他哥哥的影响。</p><p><br></p><p> 哥哥苏里曼,清华毕业,与吴邦国同为无线电系同学,且共住一个学生宿舍,八十年代赴德国赫兹研究院工作期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北京无线电总厂的厂长。</p><p> </p><p> 在迪曼家里,墙上挂着或苏步青赠苏乾英的诗词手迹,或汪精卫字帖,或黄宾虹山水画、名人雅士笔墨随处可见,桌子堆滿了书籍,从日本明治维新到五代十国的考证论述,充满了学者大家、书香门第的气息……</p><p> </p><p> 苏迪曼1968年插队我老家宝山县杨行东街,71年入学上海师大,后分配江湾中学教英文、物理课,教学十分认真,获上海市优秀教师称号。迪曼在农村插队期间,空余时间在家装配半导体收音机,共同爱好使我俩成为好友,持续交往已有五十多年。</p><p><br></p><p> 我们均喜欢古典音乐,九十年代经济宽裕后,一起购买昂贵的丹麦德国音箱,英国功放,日本CD等设备,出手动辄上万,仅为了获得高质量音乐感受。记得老友的音箱有两对,一对是德国德宝,另一对美国JBL,价格均在万元以上,我的音箱丹麦尊宝707,也是迪曼帮助一起试听选购的,迪曼的功放有好几台,其中一台音乐传真(英国产)功放,价值两万多,外形简洁,只有一个旋纽,无论播放歌剧还是小提曲,十分细腻柔美。来迪曼家聆听者均赞赏不已……这些设备对当前的发烧友而言也是小菜一碟了,拥有FM ACOUSTICS顶级功放者亦不少,年轻时喜欢时尚,现在老了不再追求设备完美,而只是在清风皓月之际,安享肖邦的诗情了.......</p><p><br></p><p> 我俩经常一起去延安路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门市部,西藏路音乐书店购买唱片,当时月工资仅三四百元人民币,记得一次购买两张霍洛维茨肖邦夜曲全集花费200元,还时常去音箱店观摩设备,店主用音质温暖柔和的胆机播放顶级试机唱片,常使我俩留恋不舍,萌发冲动想倾其所有将设备立即搬回家过把瘾。</p><p> 迪曼与我均收藏了古典音乐CD几百张,尽管音乐视频设备一掷千金,但俩人在外活动中午常吃碗最便宜的素鸡面。</p><p><br></p><p> 迪曼1989年9月去德国探亲,途经莫斯科,使用我的虎丘牌135照相拍攝了不少風景人物照,其中一张偕夫人在莫斯科红场留影,放大后一直掛在家里的墻壁上,让人过目不忘。</p><p><br></p><p> 迪曼在柏林中餐馆打工,经常挂念远在中国的我,時常避人耳目,在卫生间給我打國際長途電話,告诉我许多德国的新鲜事。</p><p><br></p><p>迪曼夫妇在德国柏林探亲期间,适逢中国发生一场事件,迪曼夫妇只要花数百马克,即可以申请永久居留德国,考虑国內尚有年迈父母需要照顾,迪曼夫妇放弃居留德国的机会,如期归国........<br></p><p><br></p><p>迪曼在柏林,正好遇上柏林墙的倒塌,迪曼赶往柏林墙,捡了几块柏林墙的水泥块,带回中国送给我留作纪念,这是历史的见证物,十分珍贵。</p><p><br></p><p> 迪曼与我后来都更新了摄影设备,从手动光圈的简陋照相机、逐步换成单反光学高级相机、数码相机、高精度摄录机、直至现在的4k摄影手机。迪曼购买的LD碟机是自动翻转两面可用的,价值6000多,仅LD碟片购买了几千元,每张价格400元以上。CD都是正版的,每张均在百元以上,我有时也买些便宜的录音略逊的拿索斯唱片常被迪曼不屑一顾,而伊只购买宝丽金、索尼品牌公司出的唱片......</p><p><br></p><p> 有次迪曼去日本游览,特地购买了松下HD摄影机,拍摄了日本风光片,回上海我们几个窝在家快乐地欣赏…</p><p> 视听输出设备也从录像机更新为VCD,LD,DVD,蓝光播放机。现在都使用4K屏幕的电脑连接4K智能高分辨率彩电了。</p><p><br></p><p> 迪曼家中有很多图书,星期天经常坐在他家书房看书,记得有一本书描述清朝时期英国使者到中国访问,从广州至北京,一路所见所闻,均有详实记载,颇感兴趣。还有很多关于日本近代史的书籍,外面书店少见,我十分喜欢阅读。</p><p><br></p><p>有时我们聚一起也会聊时事、历史、聊文革,他带我去参观陈望道、苏步青别墅,望着无人整修,尘埃満屋的旧宅,不禁感叹.斯人已去辉煌不再.....在复旦大学漫游时,迪曼有次碰到某人,驻足交谈半时,完了对我说这老头的母親就是復旦大學體育教師錢行素,文革受辱自杀,又谈及谈家桢教授的妻子傅曼芸被批斗后,不堪屈辱,自杀身亡。迪曼还引领我认识邻居赵维承,其父是一代名记者赵敏恒,英国路透社远东站负责人,五十年代被判入狱屈死江西劳改农场。</p><p><br></p><p>这些悲惨的家庭遭遇对我一生的影响巨大......</p><p><br></p><p><br></p><p><br></p><p> 2013年,迪曼不幸脑梗瘫痪卧床,夫人杜芝叶日夜照料,已逾七年之久,其艰辛劳累,常人难以忍受,杜夫人有时哀叹:唉……旷日长久,身心非常疲惫,如此下去,说不定我先他而去!话虽然这么说,如我建议送迪曼去养老院,杜夫人又舍不得了,说进养老院三个月就死了……迪曼说还想活。</p><p><br></p><p> 迪曼虽脑梗,英语却丝毫没有忘记,倘若问他某中文词的英文翻译,迪曼脱口而出,而我在美国与之视频交谈时,每回只问我一句话:你今天听了什么音乐?</p><p> 这也我们过去经常交流的一句话。</p><p><br></p><p>远在万里之外的我,有时通过微信视频给老友播放一段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或马勒的《第四交响曲天堂),缅怀我们过去在一起欣赏音乐的美好时光……</p><p><br></p><p> 近期,迪曼自知久病体虚,日渐消沉,悲悲戚戚地对夫人交代:张治凡是我最好的朋友,希望死后与他葬在一起....虽然这不符合中国传统家庭风俗,但我怎么可以去纠正患病老友的言语呢?想来杜夫人也不会计较,其言虽谬,却是迪曼坦诚之言......</p><p><br></p><p> ..呜乎哀哉~</p><p> 远在异国他乡的我,闻后不禁热泪盈眶,伤感不已……</p><p><br></p><p>张治凡2020年6月</p><p>美国 旧金山</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九十年代的苏迪曼</p><p><br></p> <p><br></p> <p>好友苏迪曼、薛松鹤与我在威海国际海景城公寓度假休闲</p> <p>我在威海银滩购买了一套休闲公寓,迪曼与另一位好友跟随而来,分别购买了滨海休闲公寓,这是迪曼的公寓,有一架从威海购买的韩国钢琴。</p> <p>苏迪曼在山东威海银滩海滨住宅公寓中练习钢琴</p> <p>与迪曼一起参加老友朱惠祥先生的的家庭音乐会,演奏者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生。</p> <p>2020年6月旧金山湾区住宅内遥祝老友今天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