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p> <p>就让我们静心聆听读书俱乐部成员王孝欣老师的朗诵——《端午断想》</p> <p>属于王老师和孩子们的亲子阅读时光。</p> <p>边阅读边思考,王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她从小学至今的读书感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将读书进行到底</b></p><p> 书页偶有翻过,牵起一丝清风,夹带着淡淡的墨香。味道是如此熟悉,细究,却又似乎有些不同,思绪亦被那片纸缕风引向记忆深处。</p><p> 从小学起,看的最多的莫过于童话书了,印象颇深的便是《格林童话》,尽管有些字不认识,但看着看着便入了迷。那一个个故事清晰又模糊,那一段段往事隐约又明了。童话,打开了我阅读之门,引发了我向往之心。</p><p> 上了初中,我开始读名著经典,初读艰难晦涩,只能囫囵吞枣;复读若有所悟,于是流连忘返。再读刻骨铭心,以至废寝忘食。《汤姆索亚历险记》、《八十天环游地球》、《鲁宾逊漂流记》......题目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朴实感人,字字传情,段段入境。</p><p> 我懵懵懂懂地拜读鲁迅,他的杂文一针见血;我安安静静地欣赏朱自清,他的散文回味无穷;我津津有味地品析马克·吐温,他的小说幽默风趣;于是脑海中渐渐形成一个由书构成的世界。抬头望蓝天,那是书的影子。低头深吸气,那是书的味道。从此天地无比亲切,世界尽在眼前。</p><p> 上了师范,我依旧读书。读的书就有些杂了,有小说、散文、传记等等,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有什么看什么。受中国文学老师的影响,喜欢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胡适传》、《钱钟书传》、《居里夫人传》等。读人物传记,像在旁观别人的人生,即使没有环环相扣的剧情推进,没有天马行空的奇诡构思,没有高潮甚至没有结局,但因为真实而吸引人。</p><p> 参加工作后,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更应该多读书来充实自己。于永正老师的《简简单单教语文》,让我懂得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会更喜欢我们的语文课;《陶行知教育名著》让我懂得千真万真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让我静下心来思考,教育的价值在哪里?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除了读一些理论性和教学有关的书籍和报刊以外,我校家庭教育讲师团还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共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孩子,你慢慢来》,每天读一些,并把读书感受和教育故事记录下来和同伴分享。书,是我们无声的老师,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p><p> 有了孩子,闺女也加入了阅读的行列。我和闺女的阅读故事是从她两岁时就开始了,那时每晚睡前半小时我都会给她读故事,听着美好的童话故事进入甜蜜的梦乡。睡前,我们一起挑选绘本,那时闺女最喜欢看《月亮的味道》、《彩虹色的花》、《小猪变形记》等等,画面鲜艳、动物可爱,情节惊喜,结局来的突兀而谐趣。在亲子共读时,时而听到闺女的笑声,时而看到闺女的气愤,或许让她感受到的不仅是书中的乐趣,更多的是和爸妈在一起的快乐,一起阅读的幸福。此间,我们除了一起欢笑,有时还增加一些过程的表演。孩子的那种天真无邪的表演力,让我们似乎也回到童年的感觉。</p><p> 人生离不开书,人们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成熟,这正如高尔基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位睿智长者,它引领人们在读书中品位人生,享受人生;它指导人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挑战人生。</p><p><br></p> <p>作者简介:</p><p>王孝欣 临沂第二实验小学南京路校区教师,曾获兰山区优质课一等奖,多次获区级教学成绩奖,被评为兰山区“优秀班主任”和“教学能手”。</p><p>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小精灵,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愿尽我的全力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真、求善、求知的火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