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袁亚梅老师执教了元朝王冕的题画诗《墨梅》,真是大气而不失稳重,丰厚而不失细致,给我们的古诗词教学理清了一种新的思路。袁老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这首短短的28个字的古诗教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充满了浓浓的古诗韵味,令人耳目一新。</p><p>一、着眼于“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习古诗文化的大目标。</p><p> 袁老师深受王崧舟老师“文字背后见人心”的影响,站在“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角度,给这首古诗找准了定位,确定了“通过学习古诗,走进王冕的精神品质”教学目标。有个这个大视野,大背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将朝着目标一步步达成。格局决定高度,这一下子就跳出了古诗教学中“析词释义”的小圈子,站位很高,也很有深度!</p><p>二、着眼于“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p><p> 教学中,袁老师采用了“以诗解释”的教学方法,通过出示王冕的一系列描写梅花的古诗词,诸如:“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达到了互文见义的作用,更好地理解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含义,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王冕淡泊名利、清白做人品格的理解。</p><p>三、着眼于“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层层推进的教学流程。</p><p> 《墨梅》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借梅花来表达王冕淡泊名利、清白做人的人生品格。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难就难在这种品格的深化,能否烙印在骨子里,铭记在心坎上。袁老师从古诗中离析出“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三处梅花,采用这步步推进的教学流程,引领学生逐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一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步步升华,学生思维逐步爬坡,最终到达智慧的顶峰。</p><p>四、从“教学资料”的搜集着手。</p><p> 古诗词年代久远,理解古诗就要知人论世。为了充实学生的前理解,袁老师课始出示了王冕的资料介绍,学生初步感知了诗人。在学习“家中梅”时,她出示了“洗砚台”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了王冕借王羲之的“洗砚台”以自勉刻苦学习。在“画中梅”学习中,她又出示了王冕一生五次拒绝高官厚禄的故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他的“淡泊名利”。在“心中梅”的学习中,她又出示了一些列描写梅花香气的古诗词,比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横向对比理解了王冕在“只留清气满乾坤”中选取“清气”而不是“香气”的人生志向。这一系列“教学资料”的充实,既给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支架,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又丰厚了古诗教学的容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p><p> 五、从“朗读”着手,“理”从诗中来,“情”到诗中去。</p><p> 古诗教学应该诗声朗朗,这个“朗朗”不是一遍遍重复机械的朗读,而是在理解之后,沉浸其中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我之心”的被同化后的朗读。袁老师在这节课中,每次朗读都有铺垫,都有情境的创设。比如:在品析完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袁老师引读到:“当那些达官贵人们不断用金钱来收买他时,他却用这样的诗句来回应他们。”</p><p>生读:——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p><p>袁老师引读:“还有这样的诗句,读——”</p><p>生读: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元】王冕《素梅十九》</p><p>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素梅五六》再如:在课尾,随着音乐响起,孩子们在清气涤荡的音乐声中再次朗读,又一次都被王冕的高洁精神所感染。</p><p> 袁老师的课堂音乐飘飘,书声朗朗,多么美妙的学习境界啊!也给我们听课的老师带来了三日不绝于耳的课堂享受。</p><p> 诚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与其逐字逐句解释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与其唤醒这些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背后的人格和心灵。”袁老师这节课做到了,教的有诗情,教的有诗意。这是不是她膜拜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之后带给我们的惊艳呢?答案是无疑的。</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