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芜湖滨江公园里,从南到北有十几座雕塑,精致逼真,栩栩如生,已成为滨江公园不可或缺的景点,深受市民喜爱。其中,米市广场一直是市民及外地游客喜欢游览的地方之一,颇有代表性的人物活动场景雕塑,瞬间将人们带回到那段逝去的年代里,生动展现了芜湖曾经作为“四大米市”的辉煌历史画卷。<br> 看,正在抬米过秤的米店伙计和仔细看秤确认重量的账房先生。<br></h3> <h3> 手捧茶壶翻看账簿的账房先生和量米、计数工具。</h3> <h3> 卖米的小伙计和正在辨别大米质量准备购买的市民,身后还有一位摇着“拨浪鼓”的小朋友。</h3> <h3> 芜湖米市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中英签订了《烟台条约》,开辟芜湖为通商口岸,芜湖商业日兴。一八七七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上奏朝廷要求将镇江米市移至芜湖,获批准。此后,潮州、烟台、宁波、上海、天津等地米商也蜂拥而至,开设米号,坐地经营。从此芜湖粮商云集,中外舟轮如织,每年吞吐大批粮食形成巨大的米业市场。至此芜湖被推为中国四大米市(芜湖、长沙、九江、无锡)之首。<br> 据记载,当时芜湖各帮米商达五十多家,砻坊五十余家,米行一百一十多家,从业人员约有七千之多。铁路未通前,米粮集散主要依靠水运,芜湖通江达海,域内水网纵横,通航极为便利。皖境内长江两岸和周边地区所产稻米,除本地食用之外,出口部分全经芜湖运往粤、闽、鲁、津、苏、沪等埠。其中,上海吴淞口为直接输出地,广州、汕头为主要销售地。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年间(一八九八年至一九零四年),每年出口数量近五百万石左右,一九一八年以后,出口米曾一度增至八百余万石,出现了“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兴盛景象。</h3> <h3> 如今的米市广场,已成为市民们喜爱的休闲游览之地,因为其久违的历史感和生动的人物造型,更让小朋友们新奇和喜欢。<br> “老爷爷,您的眼镜掉下来了,我帮您推上。”</h3> <h3> “妈妈,他也有小辫子,我要跟他一起玩。”</h3> <h3> “这个毛笔写字有点难呵。”</h3> <h3> 年轻人对算盘充满了好奇和敬意,“扒拉扒拉这些珠子就能算账,肯定要比用计算器难多了。”</h3> <h3> 米市的历史已经翻篇,辉煌不再;今天的芜湖正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破浪前行。期盼芜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再创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