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优雅17·如何提高审美力6:摄影之魅】20200628

陈捷

<p>  </p><p> 摄影与美术、书法一样,也是注重线型的视觉艺术。</p><p> 摄影、美术、书法与音乐一样,都要讲究节奏与韵律。</p><p> 学会摄影(而非大众化地拍糖水片、纪念照),或者至少学会欣赏摄影作品,是一条比学会书画或欣赏书画更容易掌握的审美途径。</p><p><br></p><p> 而且,审美力的提升永远与你的审美实践相辅相存,相得益彰。</p><p> 学习书画、摄影是提高审美力的渠道;</p><p> 反之,审美力的提升,又必将加深我们对书画摄影的理解,从而促进写字画画拍照的技艺。</p> <p>新疆库车2015</p><p>(本篇照片除注明者外,皆为笔者所摄)</p><p>&nbsp;</p><p> 摄影可以再现旅途中时空神奇美幻的景物,定格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精彩瞬间,给人以放松身心、舒心释怀的空间。</p><p>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则更多地承载着摄影人心中的激情、慨叹、胸臆、情怀,它成为有趣灵魂的寄居地,成为诗意栖息的一种生活方式。</p><p><br></p><p>&nbsp;&nbsp;&nbsp;&nbsp; 从某种意义上讲,摄影又是一项体力活,是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和培养耐心的好方法。</p><p>&nbsp;&nbsp;&nbsp;&nbsp; 美景当前,兴奋忘我的摄影人为了找到最理想的视角,再高的山也能背负沉重的相机和脚架蹭蹭蹭地往上爬;为了抓到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再远的路也会不顾一切嗖嗖嗖地向前赶;为了等到最佳的光影与构图,再冷再饿再黑再晒也在所不辞心甘情愿。</p><p>&nbsp;&nbsp;&nbsp;&nbsp; 特别是当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拍出韵味,把源于生活的真实通过镜头和后期变成高于生活的艺术时,一切的付出都物超所值地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充溢内心,那就别提有多美啦!</p> <p>  《夔门》1971年乘船过三峡时所摄,</p><p> 时年17岁。</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我喜欢摄影也是得益于父亲的爱好。</p><p> 记得文革前,家中就有一台120黑白胶片相机。</p><p> 摄影中涉及的光圈、快门、距离、景深、反差等术语和概念也是那时便有所了解。</p><p> 擅长微生物研究的父亲多才多艺,不仅喜欢照像,而且还自己动手冲晒洗印。</p><p> 他用常见的医疗急救小木箱做了一个曝光箱,还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台放大机。</p><p>&nbsp;&nbsp;&nbsp;&nbsp; 我和妹妹十来岁时就学会在严密封实的被窝中用手摸索着鼓捣相机,取放胶卷。在黑暗的房间里帮父亲洗印照片,从曝光、放大,到显影、定影、水漂,用几号相纸,泡多长时间,基本的操作程序和动作都谙熟于心。</p><p>&nbsp;&nbsp;&nbsp;&nbsp; 每当晚上和父亲一道熬夜洗照片,看着显影盆中的相纸渐渐显出人像和风景,那是我们感到最快乐、最兴奋,也最觉得神奇叵测的时候。</p><p><br></p><p>&nbsp;&nbsp;&nbsp;&nbsp; 摄影的爱好就这样沿袭下来。</p><p>&nbsp;&nbsp;&nbsp;&nbsp; 不过开始接触摄影理论,并有意识地运用于实践,还是在2007年买了单反相机之后。</p> <p>匈牙利布达佩斯2014</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摄影是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另一大爱好。</p><p> 可以说它们互为因果。</p><p>&nbsp;&nbsp;&nbsp;&nbsp; 喜欢旅游的人都会喜欢摄影,</p><p> 喜欢摄影的人也必定喜欢旅游。</p><p>&nbsp;&nbsp;&nbsp;&nbsp; 在我看来,只摄影而不出门云游,摄影素材未免太单调;</p><p>&nbsp;&nbsp;&nbsp;&nbsp; 只云游四海却不懂摄影,那简直就是天大的浪费和犯罪!</p> <p>黄水大风堡2012</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然而,如同许多摄影爱好者一样,我也很容易被大自然的奇异瑰丽雄壮优美五彩缤纷所吸引。一旦美景迎面扑来,便不由自主被陶醉、被吸引、被沉溺,如机关枪一般不假思索地撒大网狂扫滥拍,以致于回家后面对一大堆照片删除键点到手软。</p><p>&nbsp;&nbsp;&nbsp;&nbsp; 或者满足于叙述事实,以介绍风景为目的,事无巨细地记流水账,漫不经心地搜寻景色,漫无目的地按下快门,咔嚓拍下到此一游的纪念照。总是想把旅途见闻告诉别人,这儿有什么,我看见了什么。</p><p> 这样的拍照,是以风景为主,纯客观地复制记录,被风景牵着鼻子走,被动地跟在后面解释说明,却很少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内心有什么,我是怎样的感受,有怎样的想法。</p><p> 故而拍出来的照片虽然也能再现令自己心动的那一刻,但大多限于浮光掠影,没有真正注入自己的灵魂;又只沉浸于自己喜欢的那种审美形式和表达方式,不免显得单薄枯燥,没有内在张力。就像写字,线条不圆润不饱满不厚实,缺乏品味咀嚼感动人感染人的内涵和魅力。</p><p><br></p><p> 如何在旅游中拍出更有文化内涵的照片,不囿于客观再现旅游景点旅途风光,更致力于表达内心折射的感悟或联想,是我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我摄影之路的一个瓶颈。</p> <p>&nbsp;《网之魅》梓潼七曲山大庙2013</p><p>&nbsp;&nbsp;&nbsp; 嘈嘈切切错杂弹</p><p> 大珠小珠落玉盘</p><p>&nbsp;&nbsp;&nbsp;&nbsp; &nbsp;清晰朦胧</p><p> 各有魅态</p><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生如网</p><p>&nbsp;&nbsp;&nbsp;&nbsp;&nbsp; 道法自然</p><p>&nbsp;</p><p> 北人先生早就看出我的“唯美”软肋所在。</p><p> 他多次告诫我,艺术创作的根本不是再现什么,而是要发现什么,要表现什么!</p><p> “表现”的路比“再现”的路宽广得多。你所关注的东西,那些东西对你的意义,就是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表现肯定主观是第一位的。</p><p>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艺术肯定不是客观冷静地反映现实,而是要表达主观的情绪。丰富的表现手法均从表现的主题出发,主客观的协调来考虑。</p><p> “再现”的路窄,因为它就那条路,摁快门就行了,把光线弄好了,速度知道了,这角度好,这光线好,这是很单调的。你都是被动的,客观的。</p><p> 要拂去风景表象的尘埃,不要被灯红酒绿的浮华表象所迷惑,不要一览无余,不要除去事物的表面形式就再也没有可供咀嚼的东西。</p><p> 要探下去,揭露事物表象下面藏着的本真,深刻的,深沉的,凝重的,沉重的;或者,丑陋的,虚伪的,腐朽的,裸露的。</p><p> 不要囿于自己以往习惯的审美体验和拍摄模式,要突破自我,提升品位,让作品更有文化内涵,更有感染力。</p> <p>新疆乌尔禾魔鬼城2015</p><p>&nbsp;</p><p>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一般包括“线型、构图、色彩”等要素。</p><p>&nbsp;</p><p> 一、线形</p><p> 北人说,无论书法、绘画和摄影,线形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艺术表现形式中永远存在不可或缺的,是一切美的终极体现。</p><p> 就像人的骨架,不管人长得高还是矮,清瘦还是丰腴,骨架决定体态。</p><p> 就如音乐的旋律,绘画的线条,文学的节奏,是本质。</p><p><br></p><p> 线有显形的线,有隐形的线,有色块构成的线。</p><p> 讲究线形的运用,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线的内在秩序。</p><p><br></p><p> 对于摄影来说,色彩、光影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线形便没有了意义。</p><p> 难怪摄影老师总说,春天拍桃花、李花、油菜花,千万不要拍成大花铺盖。不就是因为没有线形做骨架,因此会显得杂乱无章、凌乱不堪吗?</p><p><br></p><p> 当事物的皮相都消隐后,其本质的线形便强烈地显露出来。</p><p> 摄影构图之所以追求简洁,正是因为简洁语言中线的轨迹更加明确,主题得以强调突出。</p> <p>匈牙利佩奇2104</p><p>&nbsp;</p><p> 线条是绘画诸要素中最生动的部分。</p><p> 合理地运用直线能产生生动的感觉。</p><p><br></p><p> 如将水平线的位置置于画面的下部,会使观者联想到有大量生长空间的地平线,产生欣欣向荣的感觉。</p><p> 如要表现凝重的气氛,可以把水平线的位置靠上。</p><p><br></p><p> 斜线在视野中有一种强烈的刺激效果,能吸引视线沿着它的伸展方向移动,让人联想到画面以外的场景。</p><p><br></p><p> 曲线传达活泼、柔和、生动的情绪。</p><p> 优美的曲线可以使它们传递的信息内容显得温和轻快。</p><p><br></p><p> 线条又粗又重,它们传达的信息显得强烈、可信;</p><p> 线条又细又轻、彼此界限分明,它们表达的情绪则纤细精致。</p> <p>斯洛文尼亚科佩尔2014</p><p>&nbsp;</p><p> 在摄影构图取景时,要有意识地把“线”的感觉放到首位。</p><p> 如何强调,如何取舍,想要刺破青天锷未残,还是要大漠孤烟,构图时就要考虑。</p><p><br></p><p> 比如想拍黄山、华山,想要那种高耸的感觉,就要去尽量地进入哥特式的那种味道;</p><p> 要拍平原丘陵,要抓那种很稳定的感觉,那就是罗马式的大气。</p><p><br></p><p> 哥特式,巴洛克,罗马式,拜占庭式,这些术语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内在审美典型的人格。</p> <p>内蒙海拉尔牧云山顶2018</p><p>&nbsp;</p><p> 二、构图</p><p> 一幅作品美还是不美,构图是基础。</p><p> 点、线、形是构图的三要素。</p><p> 一张照片须有、且只有一个趣味中心,要做减法。</p><p> 以点为趣味中心,</p><p> 以线为结构骨架,</p><p> 以面表现尽量多的层次质感。</p><p>&nbsp;</p><p> 点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p><p> 照片中处于任何位置的一个点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p><p> 如果这个点在中央,就仿佛是一个轮子的轮毂;</p><p> 如果它在一侧,就会因为画面的失衡而产生张力。</p><p><br></p><p> 出现两个点,会因为观者被迫分散注意力而形成一种张力。</p><p> 出现三个点时,观者就会很自然地将它们连成一条假想线。</p> <p>泰国清古寺2012</p><p>&nbsp;</p><p> 面是由点和线结合而成的图案。</p><p> 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所有已知或想象中的形状都能由这三种基本形状创造出来。</p><p> 每种形状所传达的视觉讯息和文化意义都是不一样的。</p><p><br></p><p> 等边三角形:因为对称平衡而传递出一种宁静的情绪;</p><p> 不规则三角形:充满动感、活跃的元素,它能指示方向,营造出紧张、迫切的氛围;</p><p> 圆形:象征无始无终的永恒、天长地久、永不隔断,可以用来表现团圆、美满、幸福的题材。</p><p> 正方形:形式均衡,中心对称、保守、平淡。但看似平淡的外表下也能产生力量,它是一种坚定正直的象征。</p> <p>匈牙利布达佩斯地铁站2014</p><p>&nbsp;</p><p> 封闭构图:产生幽静感。</p><p> 对称:表现平稳安宁和谐庄重,但易失之平淡普通呆板,表达动态题材,尽量不要采用。</p><p> 不对称:产生不稳定感,紧张不安和急迫。</p><p> S形、对角线:富有动感,使平面照片更具立体感,有极强表现力。</p> <p>内蒙室韦2018</p><p>&nbsp;</p><p> 三、色彩</p><p> 色彩是照片中最富情感性质的要素。</p><p> 画家作画需要色感,欣赏摄影也需要色感,如同音乐中讲乐感,语言中讲语感一样。</p><p> 色彩的艺术表现力无可限量。</p><p>&nbsp;</p><p> 色彩对人们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p><p> 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的心理作用。</p><p> 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同的联想。</p><p><br></p><p> 红色:热烈喜庆勇敢</p><p> 黄色:高贵光明庄重</p><p> 绿色:生命希望和平</p><p> 蓝色:深远永恒宁静</p><p> 紫色:神秘威严美丽</p><p> 金色:富丽辉煌珍贵</p><p> 银色:静穆寒冷华丽</p> <p>克罗地亚赫瓦尔岛2014</p><p>&nbsp;</p><p> 照片的色调(即主要色彩)直接影响着画面主题内容的表现。</p><p><br></p><p> 暖色调(红橙黄),能表现出热烈、兴奋、活泼、喜悦、光辉的气氛。</p><p> 冷色调(蓝青紫),则显得冷静、冷清、神秘。</p><p><br></p><p> 淡彩色调,多由淡雅的粉红、浅绿、鹅黄等组成,气氛活泼、明快、和谐;</p><p> 浓彩色调,是我最喜欢的色调。多以浓重的色彩构成,色彩鲜明、浓郁、效果显得凝重、严肃、质朴、深沉。</p> <p>捷克克鲁姆洛夫2014</p><p>&nbsp;</p><p> 如果说抽象是线条的极简,</p><p> 那么,黑白,可以说是色彩的抽象。</p><p> 黑白灰,特别是黑与白最能首先引起人们视觉的关注。</p><p> 黑色的造型语言能强调出压抑与悲剧的效果。</p><p> 白色纯洁,暖色与它融合,色彩显得淡雅而优美;</p><p> 冷色靠近它,色彩就变得冷酷无情。</p><p> 灰色起着缓和、调节黑白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能扩展和缩短黑白之间的距离。</p> <p>斯洛伐克科西策市2014</p><p>&nbsp;</p><p> 如要逼真地再现风景,那自然以彩色的还原效果最好。</p><p> 然五色令人目盲。</p><p> 相对彩色照片,黑白照片更凝重,更深沉,更能揭示内涵,让人有更多咀嚼规则回味的细节空间。</p><p> 黑白更能直抵风光的内核。</p><p> 它过滤了繁杂,摒弃了浮华,</p><p> 把内里的那些线形骨架全都裸露出来,</p><p> 把内在的那些质感美感全都呈现出来。</p><p> 其所营造的深邃的氛围与意境,带给人的那种厚重感,那种强烈的震撼力和永恒的魅力,则往往是彩片所不及的。它也因此获得了永恒的魅力。</p><p>&nbsp;</p><p> 为帮助我突破瓶颈,更深入地理解“不要再现,要表现”,北人向我推荐了浙江籍摄影家恒父。</p><p> 恒父博客上发表的全部498篇图片和文字,读得我惊呼赞叹,拍案叫绝。</p><p> 遂将这些感受整理归纳变成一篇文字:</p> <p>恒父《乡愁》</p><p>&nbsp;</p><p> 《我读恒父:逍遥在生命的自由世界》</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最近一段时间,沉迷在恒父之中。</p><p>&nbsp;&nbsp;&nbsp;&nbsp; 知道恒父,是数月前看了我最喜欢和敬重的书画家北人杨虹先生在博客中的推介。和许多摄影爱好者一样,一看到恒父那些纯粹自然又带着些神秘色彩的摄影作品,鬼斧神工,独辟蹊径,格物致知,美轮美奂,我立马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被震撼,无可抵御地成为恒父的粉丝。</p><p><br></p><p>&nbsp;&nbsp;&nbsp;&nbsp; 读恒父作品,你无法冷静理智,无动于衷,你脑子里会涌现出无数想法,心里会产生无数感动,你会感到宇宙万物生灵都在呼吸,在对话,在起舞,在吟唱,在叹息,你会感到自己的心在怦怦急跳,你仿佛觉得自己在一点一点地贴近生命的本质,一点一点地看到宇宙的本真,又会引发许多关于生命自然社会的联想遐思和感悟体验。那透过画面传达出来的意境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让人击节称快,拍案叫绝!你会惊呼赞叹,会若有所思,会恍然大悟,原来摄影竟然还可以这样拍,还可以拍出这样的效果和意境!</p><p><br></p><p> 恒父宣称:“摄影作为新的语言,表现东方文化其写意程式是前所未有的,谁掌握了谁就逍遥在生命的自由世界。”统观恒父的摄影作品,或细致入微,或泼墨写意;或空灵含蓄,或饱满洋溢,皆渗透东方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简约而又丰厚,空灵而又饱满,飘逸而又凝重,清寂而又炽热,宁静而又躁动。少有全景式的展现,更多的是撷取自然宇宙的一个极小片断或截面,一隅一角,以小见大,追求禅意。</p><p><br></p><p> 什么是禅?恒父认为,“意境与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意境,不拘泥於形似外物,而注重内在的神韵追求”。在我看来,禅即是一种去俗念,灭机心,出离世相,超然物外的精神高标和生活姿态。中国古代文人追求清静、飘逸,崇尚格物致知精神的最高表现就是对山水自然的体验和空心。山水是大自然也就是宇宙的代表,山水动静,构成自然界永恒而又生动的完满统一。修养与致知,都必然以自然山水为身心寄托对象。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读恒父作品,就更容易理解恒父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情怀和意境。</p> <p>恒父《惶惑》</p><p>&nbsp;</p><p> 恒父最喜爱的摄影素材是林木与素水。他对山水自然有着与生俱来无可割舍的亲近与眷念:“我用我对自然的独特情怀凝望这如同恋人般的清山绿水,它本身不具备更多,除了一汪清水和水生成的雾,但通过对它的凝视,它给予的一瞥则成为无限”。</p><p>&nbsp;</p><p> 恒父作品大多淡泊清雅古朴稚拙,擅长假借云雾蒸腾水气氤氲来制造如梦似幻的朦胧美感,擅长计白当黑,以大片留白来传达若明若暗的心境。他更多使用了柔和谐调的相邻色调,少见对比鲜明浓烈响亮的色彩,绝不哗众取宠,不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取胜。</p><p> 恒父镜中的大自然,有不可思议的光影闪烁,不可思议的色彩变幻,不可思议的影调细节的逼真还原,不可思议的三维立体透气质感,物象凹凸仿佛要跳出画面,又似与万象阻隔着一层薄雾,一段距离,却又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质感细腻,不轻易丢失任何一个物象的精妙细节,不随便放过任何一个色彩的细微变化。</p> <p>恒父《冬去》</p><p>&nbsp;</p><p> 其他摄影人讳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的噪点和虚焦,都成了恒父营造艺术王国、渲染无边禅意的利器。哪怕是模糊的景物,你也能透过这层薄雾,感受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魏晋和宋画意境,翱翔于无限广袤的联想空间。司空见惯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由此变得异常地鲜活生动起来。</p><p> 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画面,蕴藏了无限的生机与可能,富含浩渺无垠的宇宙信息,具极强的内在张力,就像品读凡高的《星月夜》,被大自然强大的内在生命冲动所震撼,所吞噬。此时无声胜有声。感觉他什么也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尽在不言中。越看越有嚼头,遂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和激情。</p> <p>恒父《忆东方》</p><p>&nbsp;</p><p> 我们欣赏一幅作品,衡量作品的优劣高下,主要在于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扣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得到某种升华。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清晰或不清晰,仅仅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p><p> 由此而论,所谓的器材党、技术派,追求得更多的是技术而非关艺术。大多数的摄影作品,截取了瑰丽奇异的自然风光,定格了稍纵即逝的惊鸿一瞥,满足于真实地还原再现了某一场景,哪怕是达到了所谓高于生活的境界,然一切都仅止步于此,这些场景与大自然有关,与由这些表象引发的某种情绪有关,但与心灵、与灵魂似乎无关。</p><p>&nbsp;</p><p> 恒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致力于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美学。他的作品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审美、寻常可见的其他摄影人作品大相径庭。恒父强调摄影是一种灵魂诉求的语言,而非是一个实现功利的工具。他认为:“摄影艺术作为心象的表现,如果被看出具体的拍摄地点,那么它还是不成熟的,说明它仅仅是一张场景纪录片而已。只有那些没有传统没有历史的国度才泡在纪实追逐中,而忘却了艺术的灵魂性存在。</p><p> 对于语言来说,瞬间性和清晰度只是这个语言的单词或词汇。风光、人像、新闻、纪实只是题材之辩,角度之争。东方审美以诗境画意为形,以言外之意为妙,视生命情怀为境界,岂能承蜩与学鸠之言而衰,以蟪蛄之志为远,负鹪鹩、偃鼠之需为役?”这个观点彻底颠覆了我的摄影理念。</p> <p>恒父《乐水》</p><p>&nbsp;</p><p> 如果说其它绝大多数摄影作品是具象,是纪实,是刻画表现某一个场景,是形而下;则恒父作品是抽象,是写意,直抵心灵,渲染情绪,是内在灵魂的艺术外展,是形而上。</p><p> 恒父作品即使在具象中,也蕴含了抽象的寓意。这种抽象产生了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让他的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用恒父的话来说,就是“求虚”。</p><p>&nbsp;</p><p> 摄影创作是用自然来表现内心,表达内心与自然的关联。因此,恒父的镜头始终追逐着那些不确定的隐藏着变化的现象,追逐着具象之外的心象。他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作为意境坐标”。他说,“中国美学之所以独绝正在于它时时不离诗意和写意。”</p><p> 面对世俗众人挑剔不解的眼光和苛责,他底气十足地宣称:“敢虚是一种境界。光不光,影不影,虚不虚,实不实,自有我在!”恒父的心象创作,也因此而呈现出更加丰富更加纯粹更加深刻的内涵。</p> <p>恒父《听风》</p><p>&nbsp;</p><p> 功夫在镜外。细细品读恒父的作品和文字,他有丰富深厚的人生阅历,有悲天悯人的苍凉情怀,有深邃深刻深沉的思想,有精美高雅的审美品味,有内敛沉静的性格气质,有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犀利锋芒。</p><p> 他不仅有宽广渊博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高超的古典绘画造诣,同时也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髓,有些作品的印象派油画效果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p><p>&nbsp;</p><p> 我喜欢他“路行绝处,微风拂面。遇道则舞,遇俗则眠”的自在洒脱;</p><p> 我称许他“不欺世,不媚俗。无物障,无理障,无心障,无我障。不说镜事,不以镜说事。踏山寻韵,观水觅静;临风交神,出我唯天”的清高孤傲;</p><p> 我欣赏他“远离尘嚣,静则悠然。仰慕高古,追逐玄远。晨弄露珠,夕望归鸟。月下聚友,依篱饮酒。与落叶同舞,伴雾岚悠游。快哉人生,其乐何及?”的古典情怀;</p><p> 我心慕他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仙风道骨。</p> <p>恒父《水相》</p><p>&nbsp;</p><p> 艺无止境。总观恒父的艺术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不懈探索求变求新的过程。由起先入世的标题(《多姿的晨》)到后来出世入禅的点睛;由最初简单写实的标签(情感,视觉,图片,杂谈,休闲)到后来的以标签达意;由开始的具象(《钱江源头》《衢州老街》)到现在的虚化抽象,由或长或方的图框到现在大气沉稳安祥的方图,由原来较为浓烈响亮饱满的色彩到现在雅淡清丽的素静冷色。一步步走来,恒父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寻觅求索,逐渐开辟了自己的艺术天地,发掘出自己深潜的艺术个性,确立了自己强烈鲜明的艺术风格,在镜头中更多地揉进了情感的因子与理想的色彩,从而将自己,并且也将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空朦清朗的世界。</p><p>&nbsp;</p><p> 恒父说:“弄清楚心境、感觉、形、技巧、工具的关系,则可谈创作;抛开知识、学问、功利、得失,则可言审美。”他预言:“当中国摄影开始关注东方文化,摆脱对功利的角逐时,必将成为中国美学的先锋,把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语言和审美情怀推向新的境域。”</p><p> 恒父作为中国摄影新美学的探索者和践行者,上下求索,身体力行,荜路蓝缕,蹒跚前行,其奋斗进取之精神,可歌复可泣。</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恒父的作品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不可复制,无法摹仿。因为他的作品无一不是发自他内心的对宇宙的感悟,对自然的视察,对生命的体验,对社会的关切,对灵魂的拷问。一幅幅照片,就是恒父心中的一幕幕理想王国的场景,让读者跟着恒父,诗性地栖居在心灵恣意翱翔自由翻飞的理想王国。</p> <p>苏晓冬《神一样的建筑――梵蒂冈》</p><p>&nbsp;</p><p> 继之,北人先生又向我推荐了沈阳的摄影名家苏晓冬:</p><p> “欣赏以下二位摄影家的摄影作品,我想对我们画者会有所启迪。表现,而非再现,一语道破艺术创作之真谛。只是践行起来方知其难啊!吾当悉心体验,努力探索!”</p><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何去发现,去表现,苏晓冬的摄影作品,给了我许多直观感性的启迪。</p><p> 可巧的是,恒父与晓冬,虽然天各南北(恒父在江南衢州,晓冬在东北沈阳),他们竟是一对好哥们!在今年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举办的苏晓冬摄影展上,这两位神交已久的摄影家一见如故,相知相投,惺惺相惜。他们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p> <p>苏晓冬与恒父(右)在“苏晓冬摄影展”</p><p>&nbsp;</p><p> 他们都是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儿,他们都是1960年生人,他们都酷爱喝酒,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们的文字功夫都很扎实,他们早年都有绘画的基础(晓冬是画连环画和书籍插图专业出身),他们都有长期的摄影艺术积累,高超的摄影及后期技巧,甚至他们的摄影主张、摄影理念都有相同的文字表达:心界。恒父是“心界影社”的创始人,苏晓冬则为自己的摄影个展题名“心像视界”。</p><p>&nbsp;</p><p> 他们都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他们的心中都坚守着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他们的摄影作品都无不观照着灵魂,倾注着思想,体现着内心的价值取向,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与情怀。</p><p>&nbsp;</p><p> 当然,其最关键的共同点,他们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都同样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反映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作品的内核折射出浓郁强烈的中国文化的元素,一看就是中国人的作品,就是中国文化的味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发育出来的作品,它无关乎抽象还是具象。这种浓烈而极具辨识力的中国元素,让两位摄影家的作品在当代中国摄影的芸芸众生中独树一帜,也让这两位摄影家进入北人的法眼,引起北人的关注。</p> <p>苏晓冬《黑白鼓浪屿》</p><p>&nbsp;</p><p> 尽管如此,晓冬和恒父的摄影作品仍有着明显不同的审美取向,他们的作品面貌不同,神采各异,读之会获得完全迥异的艺术体验。</p><p>&nbsp;</p><p> 恒父是出世的,其前期作品追求天人合一的禅意,如梦似幻,飘渺空灵,得竹林七贤之遗风,即使是具体的物象,也清逸超凡,绝少人间烟火味,他现阶段的纯抽象水相图更是天马行空般地深奥玄妙了。</p><p>&nbsp;</p><p> 而晓冬则是入世的,他的镜头更多地投向身边熟悉的场景,随着大风起舞,随着云彩飞扬,随着花儿摇曳,随着小草歌唱。在寻常中看到不寻常的东西,并用艺术的手法展示出这不寻常。哪怕是展览厅中的雕像,哪怕是单位楼下的停车,哪怕是雪中驻伫的围栏,哪怕是街角的一把扶椅,又或者家中客厅的水草缸、阳台上的窗棂,都能找到它们存在于这世界的一种意义,一种寓意,一种警示,一种启迪;而非一览无余的直白,杂乱无章的单调,索然寡味的浅薄。</p> <p>苏晓冬《春雪》</p><p>&nbsp;</p><p> 随着晓冬的镜头视角,在人人司空见惯的物象中,你会惊喜地发现一直被我们熟视无睹的大美;在简单寻常毫不起眼的景物中,你会出乎意料地体验到一种莫名的感动;在线条色块的美妙组合中,你能感受到宇宙间生命万物蓬勃生长的律动;在每一幅或繁复或简洁的照片中,你都能品味到画面以外及画面深处它要讲述的故事。这一切,都因为它们在某个瞬间的定格激发了摄影家对某种理想的想像与构建,自然,它们也都会在某个频率上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振。倾刻间,我们被它击中,被它唤醒,被它震撼,被它征服。</p> <p>&nbsp;苏晓冬《黑白灰》</p><p>&nbsp;</p><p> 在构图中,线条是第一位的审美要素。线条有魔力!要找到线条的规律!</p><p> 苏晓冬特别善于从天地自然万物的凌乱繁杂中发现整秩的线条,仿佛找到了大千世界的规则、万物排列的秩序,抽丝剥茧的韵味,回荡时空的旋律。发现美,发现宇宙万物的韵律!这律动当是与灵魂相通共振的,不然怎么会让人如此怦然心动!</p> <p>苏晓冬《黑白大剧院》</p><p>&nbsp;</p><p> 在我看来,晓冬与恒父,没有高下之别,更无雅俗之分,却有殊途同归之趣,异曲同工之妙。</p><p> 对我而言,如果说恒父的摄影创作是遥不可及难以复制的,那么,晓冬的艺术作品则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p> <p>年轻时代意气风发的苏晓冬</p><p>&nbsp;</p><p> 看晓冬的面相,总感觉他应该有点外国血统,像个混血儿。他却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摄影人,但他喜欢欧洲,去欧洲感觉就像曾经的故地一样。而晓冬骨子里更喜欢的是南方,特别是江南。他的照片和文字都渗透着江南清丽婉约的风骨气质,他的心底充满了温情与柔情,细腻而敏感。淡淡的,恬静的,如一缕微风,一片晨雾,一抹清烟,内里却饱含着倾情与热爱,愤懑与忧伤。他的刚直强硬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柔善,特别能打动人感动人。</p><p> 上帝就是这么会安排,沈阳这样的传统重工业城市,却孕育出晓冬这样刚柔并济的汉子;一个北方的粗犷汉子,却有着如此柔肠百结的情思与如此丰富善感的艺术触角,其间的对比与反差令人不由啧啧称奇。</p> <p>《三座石狮》</p><p> 其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p><p>&nbsp;</p><p> 晓冬之所以能拍出如此纯粹的风光,是因为他内心的简单与纯粹,是因为他永葆一颗童心,常存一份诗心。</p><p> 六一儿童节是他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他都会和全世界的儿童一起庆祝这个日子。因为有了这颗纯真明净快乐善良的童心,他不仅是一位画家、摄影家,他还成为了一位诗人。他的生活是诗意的栖居,他的摄影是诗性的挥洒。</p> <p>苏晓冬《沙漠》</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人文情怀是如何通过技法技巧表现出来的?构图,取舍,线条,色彩,对比,想象力,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外在的表达方式,摄影主要是心中要有,内心要有风景。这是一辈子修行的事,艺术创作都是这样。</p><p> 因此,要多读能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作品,让自己的眼界更高,更宽,更深,更美,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得到丰实得到教化得到拓展。正如晓冬所说:“多看看国内外大师的作品吧,跟绘画的素描一样,理解多少才能画出来多少。”但内心的风景必须要通过外在表达方式表现出来。</p><p>&nbsp;&nbsp;&nbsp;&nbsp; 是啊,司空见惯的场景,或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或发现细节,感动曾经,悉心体悟,倾心拍摄!差异就此产生。</p> <p>苏晓冬《金字塔前》</p><p>&nbsp;</p><p> 晓冬对黑白摄影情有独衷。从胶片时代过来的摄影家,大抵都有浓烈的黑白情结。</p> <p>苏晓冬《对视》</p><p>&nbsp;</p><p> 晓冬的片子主题突出,启迪视界与思路,他的文字功底也非同寻常。那些富有诗意的文字具有活泼生动的点睛魔力,是有韵律的思维感受与表达。或长篇大论行云流水,或短小精练字字珠玑。片言只语,却含有很大的信息量,蕴藏内涵,富有张力。一经点睛,图片上的一切瞬间鲜活起来,变得深邃变得神秘变得幽远叵测,仿佛开了一个小口,让读者能管中窥豹,想像到里面的丰富深厚。同时,这些精短的文字又是那样缜密细腻优美抒情,温情脉脉。</p> <p>苏晓冬《大山》</p><p>&nbsp;</p><p> 晓冬作品的画面相当考究精致,耐读耐品。他的一部分作品就是用卡片机拍出来的,仍充分具备了大片的各种要素与效果。不拘细节,但求表现。从心所欲不逾矩,有技法而不唯技法。一切从内心的需求出发,一切为突出主题服务。不是被景物牵着鼻子走,被动地反映,而是我要怎样的表现方式,我要怎样的效果,我想达到什么目的。教科书上的理论全是为我所用,我是主人,不是条条框框的奴隶。不受制于过曝欠曝,不怕死白死黑,不拘泥于地平线的倾斜平衡,不囿于图形的常规比例,不怕模糊,不怕噪点,甚至主动追求颗粒的感觉。或浓墨重彩,或轻盈高调,尽情地渲染,倾心地抒情,把一切推向极致,要的就是那效果!</p> <p>苏晓冬《小孩》</p><p>&nbsp;</p><p>&nbsp;&nbsp; &nbsp;&nbsp;“常怀诗心,艺无止境”。</p><p> 我非常欣赏和喜爱的另一位西藏专题摄影家张一刀留评:</p><p> “这两个人(晓冬与恒父)也是我最佩服的真正摄影人,永远也不满足现状,永远去寻求突破。摄影真正的瓶颈是思想上的,而不是技术上的,思想到达了路走到了,未来是一片光明的。摄影毕竟不是绘画,摄影有自己独特的表述方式,每个人对世界的眼光都有不同,我不会去模仿他们的思想表达方式,但我会融入这种概念,去用我的思想和视角拍摄西藏。”</p> <p>新疆乌尔禾魔鬼城2015</p><p>&nbsp;</p><p> 照片做不做后期,怎么做后期,做到什么程度,一切皆以达成表现的目的为准绳。</p><p>&nbsp;&nbsp;&nbsp; &nbsp;实际上,一张能打动人心的好照片,前期后期皆不可或缺也。</p><p>&nbsp;&nbsp;&nbsp; &nbsp;前期要独具一双慧眼。拍片的时候就要把好关,心里要有明确的预想,希望出怎样的片,希望有怎样的效果,希望达到怎样的目的,希望表达怎样的心境。拍摄时善于敏锐地观察,准确地捕捉,在大家都看到的场景中发现美的特殊的节律韵致,在大家都没看到的细节中开掘那些让人心头为之一震为之一动的视角境界。&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 &nbsp;后期则要独拥一颗兰心。知道自己要雕塑什么风格,渲染什么情调,营造什么意境,达到什么效果,亦知道要通过怎样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最终的画面。</p><p>&nbsp;&nbsp;&nbsp; &nbsp;有了强大的前期基础,后期只是锦上添花,帮助完成表现之意图。</p><p> 前期后期,慧眼兰心,考的是审美意趣,见的是修为功力。</p> <p>西藏昌都强巴林寺2013</p><p>&nbsp;</p><p> 关于照片的前后期比例,摄影高手们皆各说不一。</p><p> 或认为三七分或四六开,或则认为反之。</p><p><br></p><p> 恒父说:我的水的图片後期不是很大,关键是发现。主要也就是调整一下曲线、或提高、降低反差;有时候改变一些色温。仅此而已。</p><p><br></p><p>&nbsp;&nbsp;&nbsp;&nbsp; 晓冬则说:关于后期有很多争论,我觉得没有必要。从你拿着相机对着景色、人物进行拍摄的时候,这些客观存在就已经不真实了。通过数码存储再成为图片,就是你自己的视觉了,你是有意识的去表现他们了。特别是风景的拍摄(艺术行为),其实完全是你的主观行为,也可以说是视觉行为。当然拍摄的前期最为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你的主观意识,充其量也就是风景照片或地理照片,反之,风景因为思想成为风光。如果硬要说个比例,我的拍照是7,后期是3。</p><p><br></p><p> 就我的摄影及后期实践,大致也与晓冬相同。</p><p> 我的后期现在做得非常简单,主要用“大眼睛”(ACD)和手机指画修图软件,适当裁剪,调整亮度、对比度和饱和度。</p> <p>克罗地亚赫瓦尔岛2014</p><p>&nbsp;</p><p> 北人曰:摄影一定要学会做后期。你要怎样的效果,无论是黑白彩色,虚的实的,过红变绿,浓重苍凉的还是轻盈,也可做成木刻风格的,主要是看你想表达什么。有的人轻视后期,是再现不是表现。</p><p> 北人主张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要多做各种实验,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经验。</p><p> 将拍了的片,不管好坏,来回裁一下,横裁竖裁,宽裁窄裁,长裁短裁……然后调色调、调黑白、调色性……获得体验,目的就是为了变,体会变化后给你的感受。反正原片在握,多复制些鼓捣着玩。不一定非要最终的结果,不是说一裁就变成大片了,重要的是体验与获得这过程中自己的惊诧,增加并丰富自己对黑白、线形、构图、色调、主题等等那些要素的综合在瞬间的把握,这样语言的力度便会逐渐突显出来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 原片被裁剪后,其构图之疏密、物象之虚实、光线之明暗、墨色之浓淡、布局之留白、线条之曲直、形态之大小、趣味之动静……各种对比会更为鲜明,人物风景的骨格神韵与内在之律动节奏亦会被更充分地凸现出来。</p> <p>重庆石柱黄水大风堡2012</p><p>&nbsp;</p><p> 了解了摄影的相关知识后,当我们面对一幅摄影作品,具体应该怎样来欣赏解读呢?</p><p> 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北人先生对我拍摄的两张照片(请见下二图)详细而精到的点评。</p><p><br></p><p> 北人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了作品中应如何有意识地运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作品意境,达到理性审美的层面:</p><p><br></p><p> 综观此二片,首先要肯定的是韵味与格调。</p><p> 这两个片不华丽,然而厚重;不漂浮,而又有韵味;非夺目,乃赏心。</p><p> 前者是时下浮躁心态、快餐文化的通病。只可博浮誉于一时,难得赏音于千古哈。</p><p> 你能有此追求,便是他人不及……</p><p>&nbsp;&nbsp;&nbsp;&nbsp; 此二片的另一亮点是拙中寓巧,静中求动,平中求奇。</p> <p>《曲径通幽》青城山2012</p><p>&nbsp;</p><p> “曲径通幽”几乎是被众人说得很平常的一句话了。</p><p> 然一个“曲”字,痴迷着多少人?古人云:文贵曲。写字亦要一波三折。然“曲”岂是一眼便知的吗?如是一眼便可看穿,此曲断非曲也。曲径通幽亦不是有一曲径便完事大吉的。</p><p> 具体形的“曲”与艺术处理的“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否则只要拍下弯弯小路均可曰曲径通幽了。</p><p> 君的此片恰恰说明这一点。这里有一个大胆的处理,使此片充满了以曲至幽的品味。</p><p>&nbsp;</p><p> 片中,近景树暗色的曲线与路桥及远处亭树形成的S形亮色的曲线交织,为此片的主题曲径通幽垫定基础。</p><p> 勿庸置疑,近景占据中心且高大的又是黑色的树干,初睹让人不禁有一种堵塞窒息的感觉,在一般唯美的人眼里是会垢病的。</p><p> 然细品,恰恰由于它将后面的路径半掩半露,它的直与暗,才更好地衬托了亮的曲。</p><p> 又由于有远处草亭左侧的亮可延伸,从而避免因S曲线的力向上冲,失去左右摆动的横向感,且上冲之势又将和树干的垂直之势重叠,它们对比交织的魅力便会消减大半。</p><p> 意即如果保留中间上部的亮,会使S形的力上冲,而淡化了它左右的横向力。如存上冲之势便又和树干的垂直之势重叠,它们对比交织的魅力便荡然无存了。倒不一定荡然无存了,但肯定会乏味。</p><p> 那大面积近景的重区域(前树干,后草亭)是造险,而化险为夷,无疑则是艺术的升华。</p><p> 这时:黑与白、直与曲、巧与拙、虚与实……的对比将艺术语言的“曲”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泼洒。在这交织对比下,使曲径通幽这一主题,不苍白而韵藉,含蓄,意味悠长。</p><p>&nbsp;</p><p> 对比乃是强化主题不可或缺的手段。纵观任何艺术都是如此。</p><p> 巴黎圣母院敲钟人与卫队长,温酒斩华雄的详与略,庖丁解牛用刀的时间等……用兵之妙,置死地而后生。</p><p> 另,树干长的竖线与小路上的密集而多呈急促的短线,仿佛在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声中,与亮丽清脆的小提琴交响成趣,让人想到深沉优雅的巴赫和跳跃闪烁的德彪西,使人在视觉感受中还能体味到音乐的旋律美感。</p><p> 即周围稳定的暗色与中间极富动感的亮色带的缠绵纠结,亦可使人对许多……产生无尽的遐想……不光是表现,还要在灵魂,感动……</p><p> 有了这一幅,青城一游不虚。</p> <p>《花乡撷影》成都三圣花乡2012</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此片的理性审美:</p><p> 1.近处黄色枯叶与远处绿色嫩苗的联想。绿色与大面积赭黄的枯叶不仅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而且令人产生“落红不是无情物”的遐想,是对生命继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讴歌。</p><p> 2.摄影者对美的追求的含蓄,由反衬手段使主题更具耐读性。这里的轴线是影与绿。光亮且略呈旋转的树叶,与摄影者的影子交织,再加上树干影子的陪衬,这两个影子因透视关系而形成的箭头指向之处,透露出是新鲜亮丽的绿色……遐想无尽呢。</p><p> 3.正因为该片在摄影艺术语言上,充分调动了黑白、颜色、色块面积、虚实、线形诸对比要素的多方位参与,此片可以肯定说是一幅可读可品的作品。</p><p>&nbsp;</p><p>&nbsp;&nbsp;&nbsp; &nbsp;欣赏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就像自己亲临实境,去体验了一把摄影家眼中的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和百变人生。</p><p>&nbsp;&nbsp;&nbsp;&nbsp; 解读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在摄影家规定的眼界中再度创作,掺和进自己的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不亦乐乎!</p><p> </p><p> 以下是多年前我参观了一个影展后,就部分摄影作品写下的点评:</p><p> 因是翻拍,又有镜片的阻隔,片中细节被吞噬殆尽,但仍能大致感觉出意境与氛围。&nbsp;</p><p> 这些照片现在看来并没有当时那么震撼,只是循此示范体验赏析的思路。</p> <p><br></p><p> 这张圆明园的视角和影调吸引了我。</p><p>&nbsp;&nbsp;&nbsp; &nbsp;一种沧桑和残缺的美,在夕阳的金黄暖色调余晖下,显得悲壮而惨烈。</p><p>&nbsp;&nbsp; &nbsp;&nbsp;正下方是一台电脑,显示屏上是澳门赌王何鸿燊在2007年以6910万港元买下并捐献给国家的圆明园马首像。</p><p>&nbsp;&nbsp; &nbsp;&nbsp;正确的东西出现在不正确的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后现代艺术感和诡异的时空感。</p> <p>&nbsp;</p><p> 我比较偏爱这种调子的作品。</p><p>&nbsp;&nbsp;&nbsp;&nbsp; 对角线带来的不均衡动感,明暗、虚实的对比感,左上角投射下来的侧逆光勾勒出的体积感,缭绕的烟雾构成的朦胧感,以及背景人物的呼应感……全部感觉都指向一个主题,默默无闻的搬运工人平凡艰辛繁重的劳作中透出的生命的伟大、意志的坚强,奉献的光荣。</p> <p>&nbsp;</p><p> 中粗尖细的之字形构图,让人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水纹的反光使江面成为审美主体,但这幅照片真正的趣味中心,却是兀立江畔的放牧人。他的剪影让我们的视线继续延伸到环绕在他周围的、被淡淡的逆光勾勒出的牧群。和谐中的宁静,清贫中的满足,天人合一,人也成了一道自然的风景。</p><p> 下部草原的茵茵绿色,上方落日的最后一点残红形成色彩的有趣对比与照应。</p> <p><br></p><p> 许多人看着这幅照片,都会以为这是后期PS的结果。</p><p>&nbsp;&nbsp;&nbsp;&nbsp; 只有去过西部高原的人,才有可能亲眼看见这道神秘诡谲的神光!</p><p>&nbsp;&nbsp;&nbsp;&nbsp; 当然这幅照片说不上更多的技巧,只要你有幸遭遇,你就能拍得!</p><p>&nbsp;&nbsp;&nbsp; &nbsp;这幅照片的艺术构思主要体现在神光中的那个身影。有人之境与无人之境的区别就在于,有了人物,就有了文化,有了内涵,有了人文的意味,就能引发许多的想象与联想,就有物可思,有感可发,有情可抒。</p> <p><br></p><p> 神秘的宗教,神秘的人物,神秘的场景,加上神秘的色彩,神秘的天光,让人看到了遥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让人有想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去膜拜的冲动。</p><p>&nbsp;&nbsp;&nbsp;&nbsp; 放射状的光影自有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吸纳万象的磁场。&nbsp;</p> <p><br></p><p> 罗平的美早已为世人所熟知。</p><p> 有关罗平的照片也早已是汗牛充栋。</p><p> 这幅照片的美不仅在于它参差有致的色块错落、五彩斑斓的响亮饱满,还在于它舒缓圆润的天地交割线,以及冲破平稳地平线的高高的井架,更在于云海彼岸蔚蓝天穹下金色山巅的遥相呼应,使得照片有了极辽远的空间感、纵深感和层次感。&nbsp;</p> <p><br></p><p> 从一般意义来讲,应该说这幅作品已具备了好照片应有的审美价值:湛蓝纯净的天空,金色起伏的山峦,茫茫翻腾的云雾,黧黑迷茫的近山。但,如果没有天空中高挂的那轮圆月,它将是一幅普通游客都能拍摄的照片。而有了这轮浩月(姑且不论它是PS上去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它就向安塞尔·亚当斯的境界靠拢了一步,它会让人立即联想起这位黑白摄影大师的无数精品!</p><p>&nbsp;&nbsp;&nbsp;&nbsp; 虽然不能成为大师,能让人想起大师,也得有一种高度啊!</p> <p>&nbsp;</p><p> 这张照片有明确无误的地域色彩——一看就是来自贵州的风情人物!</p><p>&nbsp;&nbsp;&nbsp; &nbsp;人物的神态和体态,服饰与色彩的对比都非常有趣,令人玩味。</p><p> 主体对象当然是这位身着盛装华服的姑娘。她眺望远方,兴奋难抑,若有所思,若有所待,让我们对她正期盼着的那位幸福的小伙子以及望穿秋水后终于一亲芳泽的温馨场景有了无边的遐想。</p><p> 她的身后是一位恪守本分老实巴交的农民。迷茫的眼神透出一丝命运多舛的无奈,沧桑的岁月铸就了他内心的坚韧。他的双臂紧紧地抱着赖以接续香火的儿子,似乎看护着自己唯一的希望。</p><p>&nbsp;&nbsp;&nbsp;&nbsp; 儿子则正在好奇地东张西望,浑然不知自己将面临怎样坎坷的命运,将肩负怎样的责任与重担,将遭遇怎样的痛苦与欢乐。</p><p>&nbsp;&nbsp;&nbsp;&nbsp; 人物的鲜明对比,让人想起大自然原初的定律。动物界的生殖繁衍,几无例外地是雌性统领一切。雄性为在生殖权的决斗中搏得青睐,赢得最终的优胜地位,一个个都出落得色泽艳丽,羽毛华美,昂首挺胸,高视阔步,雄姿英发,动作奇特,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吸引雌性的目光与好感。现代人类与动物界的自然法则完全相悖。这是忤逆天意,还是要彰显人类在地球上的绝对统治地位?</p> <p><br></p><p> 之所以翻拍下这张照片,纯粹是因为我还从来没有抓拍到如此清晰的舞台剧照。</p><p> 分析起来原因大约有二:一是每次看演出,几乎都没带单反;二是即使有一两次带了单反,但现有摄影技术尚不足为拍出这么清晰的剧照提供技术支撑。因不能使用闪光灯,或光源不足,曝光时间延长,物象就必然花了;或速度设置够快,但曝光又过欠,物象也就太暗,不能还原色彩。即使用了闪光灯,也会缩小景深,使得物象如平板一块。</p><p> 这是我目前还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故先羡慕一下别人的照片。呵呵!&nbsp;&nbsp;</p> <p><br></p><p> 以前只知道画家特别喜欢“冷兵器时代”,原始荒凉粗犷冰冷的工厂仓库废墟残垣是最能激发他们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现在看来,摄影师也喜欢上了这样的场景。</p><p>&nbsp;&nbsp;&nbsp;&nbsp; 很好!只要有人,就有了蓬勃的生机;只要有音乐,就有了无限的可能!</p><p>&nbsp;&nbsp;&nbsp; &nbsp;只是,如果由我来拍,在这个冷冰冰的场景中,可能我不会继续选择冷冰冰的蓝调。</p> <p><br></p><p> 面具,要说的就太多啦,打住!</p><p>&nbsp;&nbsp;&nbsp;&nbsp; 注意,右下方还有千手观音哟!</p><p> 只欣赏图,自己想吧!</p> <p>内蒙额济纳黑城遗址2015</p><p>&nbsp;</p><p> 我唯一的人生楷模、北京服装学院美学教授杨蔼琪(网名如歌)对我抬爱有加。</p><p> 她曾撰文《摄取自然的魂魄——美女摄影师陈捷》:</p><p>&nbsp;&nbsp; &nbsp;&nbsp;初识舞低杨柳时,其摄影似乎还在爱好初学阶段,但已显露出才女多才多艺的棱角,很快,她的摄影进步神速,进入了独有魅力的艺术摄影境界。我也爱好摄影,但与她相比,多年来我还只在幼儿园大班漫步,只能望其项背(由于年老生病,或许才力本来不足,我只能踟蹰不前,不思长进了)。所以,对于她现在美仑美奂、富有创造性独具特色的摄影作品,我只有欣赏、击节赞叹,很难评论,因为水准实在不够格。转载,是为了更多人有机会欣赏。</p><p> 先随机按博主的博文顺序转载几篇,有欣赏者可到她的博客饱览其无数佳作。</p> <p>四川光雾山2010</p><p>&nbsp;</p><p> 在其美仑美奂、富有创造性独具特色的摄影作品中,你看到的是这样一种唯美:摒弃了女性普遍有的单薄柔媚脆弱狭窄,而富有如此厚重铿锵的阳刚之气:深邃、广袤、精湛、凝练、大气磅礴,但最终表现的仍然是地道的女性独有的唯美。对于一个生为富贵、天赋丽质的女人来说,做到这样的功夫——实乃不易,令人钦佩、赞叹!</p><p>&nbsp;&nbsp;&nbsp; &nbsp;空夸无凭,我转载其有关摄影作品的博文,以便大家从中看到一个富贵漂亮的女人,如何不辞艰难辛苦,云游四方,长途跋涉,用其千锤百炼造就的独特艺术视角和日求精湛的摄影技术,向普通人昭示出自然界非同凡响、深刻精髓、丰富无比的大美。</p><p> 这里我选用了一些她贴在自己博客的靓照,看似多为他人拍摄,但我们可从中看出她自己在艺术和技术上的意图和安排,尤其是旅途中的照片,其精湛的处理技艺,与其拍摄的许多风景照片如出一辙。</p> <p>克罗地亚萨格勒布2014</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nbsp;陈捷说,她的摄影作品,几乎每张都要进行后期制作。我理解其意:在相机摄取的客观自然美景中,注入拍摄者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诠释,不仅要拍摄下自然千变万化、巧夺天工的美貌,还要展示它内在震撼人心的魂魄。陈捷做到了这点。</p><p> 自然的魂魄,源于作者深度理解和表现的光、色彩(包括黑白色彩)、造型和画面展现的主题(由镜头框架捕捉的构图决定)。所以,照片所揭示的自然的魂魄,是由(相机和电脑)技术和人的心灵(对自然的感应)相印、和合完成的。</p><p> 如何调整已拍摄照片的光、色彩、造型和构图,技术只是一学即可掌握的手段,而每个人的智慧思想、心灵敏感深浅不同,对自然美的感悟不同,拍摄时对捕捉怎样的自然瞬间状态、对同一照片施与的技术处理即再创作的效果,都会大不相同。</p> <p>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法2014</p><p>&nbsp;</p><p> 我在陈捷最终完成的照片面前,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心灵(触及深度的思维情感)、大气磅礴的美:光、色彩、物象形态、构图等组合的靓丽唯美而又铿锵阳刚——充溢生命力的霸气之美。所以,欣赏陈捷的摄影作品,你会感到画面时而激情洋溢、光灿夺目,时而深邃神秘、仙踪飘渺;时而辽阔广袤、大气磅礴,时而优雅妩媚、靓丽唯美。</p><p> 作者展示的刚柔相济的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美,揭示了内涵丰富多彩、深刻睿智的作者对大自然非同凡响的理解,蕴藏着艺术内涵和哲理内涵。</p> <p>四川光雾山2010</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陈捷曾为自己的风景相册(注:是我两次进藏及在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地拍摄的照片)起名为:《山魂》、《野性之光》、《心安之处》——显然,她对自己作品摄取的自然魂魄、对自己作品展示的内涵,诠释和概括准确。</p> <p>珠峰2011</p><p>&nbsp;</p><p> 《山魂》</p><p>&nbsp;</p><p> 这样的山只能用黑白</p><p> 唯有黑白</p><p> 才能传递出这些沉默而永恒的山们</p><p> 内在的神秘与力量</p><p> 才能表达出我内心对它们的敬畏与尊仰</p><p> 静穆,坚韧,包容……</p><p> 以此,而成永恒</p><p> 形状,色彩,光影……</p><p> 究极,归宗线条</p><p> 披浴阳光 </p><p> 以山为伴</p><p> 静默中</p><p> 与天地对话……</p> <p>四川甘孜姊妹海2013</p> <p>川藏线2013</p> <p>川藏线2013</p> <p>西藏米拉山2013</p> <p>西藏米拉山2013</p> <p>西藏业拉山怒江桥2013</p> <p>珠峰佛光2011</p><p>&nbsp;</p><p> 《野性之光》</p><p>&nbsp;</p><p> 天路</p><p> 或坦荡,或曲折</p><p> 或崎岖,或逼仄</p><p> 或山重水复</p><p> 或柳暗花明</p><p> 或疏离江湖</p><p> 或缠绕天涯</p><p> 或通往险峻奇崛</p><p> 或通往云诡波谲</p><p> 或通往春光柔媚</p><p> 或通往秋色斑斓</p><p> 或通往夏草菁菁</p><p> 或通往冬雪皑皑</p><p> 或通往幽邃的秘境</p><p> 或通往遥远的天外</p> <p>拉萨布宫之夜2011</p> <p>珠峰99道拐2011</p> <p>西藏基乌寺2011</p> <p>布宫风云2011</p> <p>布宫风云2011</p> <p>四川阿坝毕棚沟2013</p> <p>四川泸沽湖洛水村2010</p><p><br></p><p> 《心安之处》</p><p>&nbsp;</p><p> 有一种力量</p><p> 来自虔诚</p><p> 来自敬畏</p><p> 来自执著</p><p> 来自善良</p><p> 来自永恒不灭的信仰</p><p> 宠辱不惊</p><p>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p><p> 去留无意</p><p>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p><p> 喜欢低调的华美,暗调的凝重</p><p> 在阴影笼罩深邃幽密的细节中</p><p> 凝神屏息敏锐地捕捉天地间的神妙玄机</p><p> 静心致志细细地体味大自然的无言启迪</p> <p>四川泸沽湖2010</p> <p>四川泸沽湖格桑花2010</p> <p>四川泸沽湖草海2010</p> <p>四川泸沽湖2010</p> <p>四川泸沽湖2010</p> <p>四川泸沽湖2010</p><p>&nbsp;</p><p> 三本风景相册,</p><p> 由阳刚,到阴柔;</p><p> 由雄浑壮阔,到细腻抒情,</p><p> 力图表现自然造物赐予的万千气象,</p><p> 真实呈现自我心灵感悟的轮廓层次。</p> <p>《星空》新疆白哈巴村2015</p><p>&nbsp;</p><p> 这是我的“星空”首秀。</p><p> 参数:ISO6400,F4.8,S30秒,手动对焦,实际上根本无法对焦,因星空太远,也没必要对焦。</p><p> 窃以为拍星空除要尽量避免附近的人造光源外,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前景,让星空图有一个趣味中心及可加以联想想像之意境。</p><p> 这张星空后期仅加强了曝光度和对比度。</p> <p>克罗地亚希贝尼克2014</p><p>&nbsp;</p><p>&nbsp;&nbsp; &nbsp;&nbsp;一幅好的风景照片,让你在明暗虚实角度构图中感受到天地间某种意味深长的神秘和律动,它在何处不重要,你只感动于它传递的氛围与情调,心驰神往,若有所获。</p><p><br></p><p> 风景是有力度的。这个力度,不一定是坚硬的岩石,粗犷的高原,它也可能就是一处简单的小景,几根单纯简洁的线条,却能让你感觉到内敛坚定的品质,内在勃发的张力。 &nbsp;&nbsp;&nbsp;</p><p> 风景是有厚度的。这个厚度,不一定是厚重的大山,深邃的大海,它也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场景,一些司空见惯的场面,却能撩拨你心灵深处的某一个隐秘的触角,给你联想寻味的无限空间。</p><p> 风景的力度与厚度,都是要靠自己去追求,去品鉴,去发现,去营造的。</p> <p>匈牙利埃格尔2014</p><p>&nbsp;</p><p>&nbsp;&nbsp;&nbsp; &nbsp;一幅好的人物照片,不需要知道他是谁,他来自哪里,他在干什么,照片自身就会讲故事,就有情节,就透出了喜怒哀乐,人间烟火。</p> <p>布达佩斯2014</p> <p>匈牙利埃斯泰尔戈姆镇2014</p> <p>布拉格城堡2014</p> <p>布达佩斯2014</p> <p>克罗地亚赫瓦尔岛2014</p><p>&nbsp;</p><p> 纵观这些年走过的摄影路,我深深体会到:</p><p> 摄影创作,就是摄影师试图把自己的某种情感、观念或想法用照片表达出来的过程。</p><p> 摄影需要好的题材,好的光影,但更需要敏锐地发现美的慧眼和深入挖掘美的锦心。</p><p> 在摄影时寻求自我内心情感的表现,而非单纯地复制再现眼前之景,不要再现,要表现。不是客观反映看见了什么,要拍出自我的个性,自己的想法。</p> <p>布达佩斯2014</p><p>&nbsp;</p><p> 这样,当你面对眼前之景,你才不会轻易地为它华美绚烂的外表所捕获,而是有一个心中之境。你会多想想它值不值得拍下来?有什么意义?哪里让我感动与思考?它蕴含了什么内涵?它能让人产生怎样的联想?</p> <p>斯洛伐克2014</p><p>&nbsp;</p><p> 这样,当你面对美景举起相机,心里除了激动兴奋热爱感动,可能会有更多的尊重,更多的思考:拍什么?从什么视点去拍?想用图片表达什么?要表现的主题或全部含义是什么?怎样设定来得到不同效果?如何表达感受?</p> <p>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2014</p><p>&nbsp;</p><p> 这样,你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来欣赏风景,才能多些安静的构思,在摁下快门时变得更加审慎沉静从容内省,如何考虑构图之取舍,如何选择拍摄之角度,如何确定光圈之大小,如何决定景物之虚实。是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了?是否把画面简化到了最佳程度?</p> <p>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教堂2014</p><p>&nbsp;</p><p> 要在镜头中融进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情,自己独有的情绪与体验,要深入到风景的骨髓里,不是被表象所魅惑,而是探究表象后面的存在与意义,探到别人司空见惯的物象中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内囊,要把那些真正打动我,让我惊叹不已,为之激动震撼的瞬间定格在镜头里。</p> <p>克罗地亚希贝尼克2014</p><p>&nbsp;</p><p> 同时,也让风景成为自己灵魂的诠释,告诉别人,“这儿”有什么,它在自己心底深处引发的思索与慨叹,那由衷的震撼与感动,让风景感染上强烈的自我主观色彩,让风景的线条色彩,取景的构图取舍与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生共鸣,产生共振,找到二者之间的那条隐密的联系线索,要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这样才能让人看了心灵为之一振,心弦为之一动,眼睛为之一亮,让人读后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p> <p>克罗地亚扎达尔2014</p><p><br></p><p> 当然,最后还需要能达成心中之境的后期技巧,它会助你挖掘出景物内核中最美最迷人的本质,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将看似寻常或者本身就不寻常的场景,变幻为你想要表现的意境。</p> <p>捷克卡罗维发利温泉小镇2014</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景何谓也,吾之心也。</p><p> 吾之心何谓也,景之境也。</p><p> 借汝之壳贮吾块垒是为谓矣。</p> <p>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2014</p><p>&nbsp;</p><p>&nbsp;&nbsp;&nbsp; &nbsp;深厚、凝重、崇高之美,我之所欲所求也。</p><p> 心里有了,眼里就会有,手下才会有。</p><p> 心里存积的东西越多,眼里看到的东西就越多,表达的东西也才会越多。</p> <p>布达佩斯2014</p><p>&nbsp;</p><p> 在“表现,而非再现”的艺术理念引导下,审美的范畴与标准必然发生深刻的改变,审视风景的角度、选择取舍的尺度,皆会有迥然不同的变化。</p> <p>斯洛伐克2014</p><p>&nbsp;</p><p> 我为自己定下摄影创作的衡量标准:</p><p> 1.发现线条:审美,秩序,律动(客观);</p><p>&nbsp;&nbsp;&nbsp;2.拍出质感:曝光,对焦,后期(技法);</p><p> 3.表现内涵:思想,感情,文化(主观)。</p><p>&nbsp;&nbsp; &nbsp;&nbsp;无论是前期拍,还是后期做,皆应考虑此三要素如何体现。</p><p>&nbsp;&nbsp;&nbsp;&nbsp;</p><p> 力求做到每一张图片都能讲述一个故事,都有一种寓意,都能表达一个思想,一种感悟,一份情怀,一声倾诉,都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强烈震撼,都有打动人心激励向上的感动。</p> <p>匈牙利埃格尔2014</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潜心下来,更多地沉思,向内里寻求本我。</p><p>&nbsp;&nbsp;&nbsp;&nbsp; 找线条,找质感,找焦点,找虚实,找光影,找明暗,找对比,找感觉……</p><p>&nbsp;&nbsp;&nbsp;&nbsp; 且在找的过程中,寻技,悟道……</p><p> 这靠的是一辈子的修为,靠的是所有素质的积累。</p> <p>斯洛伐克2014</p><p>&nbsp;</p><p>&nbsp;&nbsp;&nbsp; &nbsp;筚路蓝缕的开拓者</p><p>&nbsp;&nbsp; &nbsp;&nbsp;踽踽独行的探索者</p><p>&nbsp;&nbsp; &nbsp;&nbsp;苦心孤诣的行吟者</p><p>&nbsp;&nbsp;&nbsp;&nbsp; 兰心慧眼的游赏者</p><p><br></p><p> 艺术啊,高深莫测</p><p> 却让人如灯蛾扑火般</p><p> 舍身忘我地去探究其真谛</p><p> 艺无止境</p><p> 其乐亦无穷也!</p> <p>黑山圣斯特凡岛20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