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报告文学(27)杨德功

君然

远方的江心沙 <p><b><i><u>  本文以基本事实为题材,运用文学的手法回忆江心沙的青春岁月。由于文字较长,将内容分段在美篇上一一展示。文中照片大多来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予以谅解。</u></i></b></p><p><br></p><p><br></p><p> <b>上山下乡对国家来说是一场劫难,大多知青的才华被这场运动湮没。但对知青个体却是认识社会的一次灵魂考验,意志会更坚强!</b></p> <p>  可能就要离开江心沙,不禁让我留念农场劳动的星星点点。它给我意志的磨练,体质的提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锻炼——也成为最能吃苦的一代人!</p><p>&nbsp;&nbsp;&nbsp;&nbsp; 记得刚刚过去的三夏大忙,那抢收抢种的场景像救火一样历历在目。</p><p> 忙完棉田收菜籽,拔过蚕豆割麦子……这真是“乡村七月人闲少,才了麦棉又插田。”</p><p>&nbsp;&nbsp;&nbsp;&nbsp; 收麦啦!</p><p>&nbsp;&nbsp;&nbsp;&nbsp; 田野里金黄的一片,沉甸甸的麦穗伸出一根根芒刺,各人把镰刀磨得快快的一字排开,淹没在麦浪中。</p><p> 弯下腰,使劲挥舞镰刀,“咔嚓,咔嚓”,一片片麦子在身后倒下。</p> <p>  骄阳似火,热浪袭人。</p><p> 两个膀子上被麦芒戳的都是红点,汗一煮,痒痒的,十分刺挠,鼻孔里呛的全是黑灰。</p><p>&nbsp;&nbsp;&nbsp;&nbsp; 自己放倒的麦子自己捆,捆麦时,双手抓住腰扣两头交叉一拉一收紧,顺势一扭,然后将一头塞进勒紧的腰扣下,经过桥闸把麦子挑到打谷场上,一般都是晚饭后开夜工脱粒。</p><p> 随着脱粒机的隆隆声,麦杆从前面飞出,麦粒从机下漏流出来。</p><p> 尘土飞扬中,有的拖麦杆,有的堆麦堆,有的铲麦粒……参加脱粒的人,任凭飞溅的麦粒像“子弹”火辣辣地打在脸上,疼痛难忍。一个个蓬头垢面,挥汗如雨……</p> <p>  弯腰插秧,算是夏收夏种最为辛苦的一道农活。</p><p> 好在知青都还年青,就是再苦也能坚持。但是,弯腰时间一长,身板就像灌铅一样,不能动。</p><p> 尤其是女知青,双脚泡在水田里更是不易……</p><p> 夏至前两天,我的插秧任务没有完成,准备歇几天再干。正在一旁的老职工江尧成说:“根据季节,每年的水稻插秧一定要在夏至前完成,否则就会影响收成。”</p><p> “我不相信,只有一两天时差还能影响收成?”我坚持自己的看法,主要还是体力吃不消,想偷懒休息一下。</p><p>“绝对不行!你要是完成不了,我来帮你。”</p><p> 我固执地与他打赌,在一块地的边上留下一分地,等夏至后再插秧完成。</p><p> 事后等水稻抽穗时节,果然夏至后插的秧苗一直青苗萎靡,而夏至前插的秧穗碧绿丰满。</p><p> 怪不得,江尧成主动帮我插秧,再累也要在夏至前把秧苗插好</p> <p>  我很惊叹,后来所有庄稼,我都是按季节完成种植。看来农谚都是前人多年积累的经验,不可等闲视之。</p><p> 以后,我都会记住老职工随口而出的谚语:“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麦浇小,谷浇老。”“种麦底墒足,根多苗子粗”“四月清明和谷雨,种瓜点豆又种面”…… 我从心里赞叹古人的智慧!</p><p> 倚着桥闸,浮想联翩,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p><p> 在没有入学之前,生活仍在继续,劳动还在进行,江心沙的夏田管理也是够忙碌的。</p> <p>  夏日炎炎,玉米扬花放拐吐须,绿油油的一大片,像高高的绿色屏障,遮了人们的视线,挡了夏天难得的微风。</p><p> 我们在玉米地里围根,确保颗粒饱满。这时,你会感到空气凝固,闷热得透不过气来。</p><p> 盛夏的庄稼宛如一片绿色的青纱帐。我们挥汗如雨,铲地除草、施肥治虫……</p><p> 在只听其声,不见其人的风沙天气中,大家精细整地,使土壤达到细碎平坦</p><p>撒下了套种的蚕豆,;及时施肥、浇水以提高成活率。 </p><p> 我们常常是,钻出庄稼地,身上爬满了青虫。</p><p> 棉田治虫,有时一个人背一个药水箱,有时两个人抬个粪桶,前面人喷雾,后面人打气。</p><p> 更辛苦的是还要堆高温肥黄豆最难薅,一个根部有几株,草和黄豆长在一起,一不小心就把黄豆薅掉。</p><p> 遇上下雨天,草迅速返青,根本死不掉,长起来更凶,下次更难薅。那才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p>&nbsp;&nbsp;&nbsp; ……</p> <p>  现在的我,已经和昨天的我告别,因为准备上学,心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活再艰苦也不觉得,干活再累也能挺住。因为希望在前,一切都有盼头。</p><p> 每天的生活多了一些心思……整天盼望、又怕拿到入学通知书,不知如何是好?</p><p> 转眼到了9月中旬,大田里的棉花长得齐腰深,花红叶绿,一派生机。</p><p> 连队正进入农田管理阶段。</p><p> 这时,沈璐请假回家办点事,一连好几天也不见她的一点消息。我心里一直放心不下,十分惦念她,又不知该怎样去见她?</p><p> 一天晚上,已经很迟,乘凉的知青都已回宿舍休息,我还习惯性地漫步在桥闸上。</p><p> 忽然觉得身后有人咳嗽一声。“这不是沈璐吗?”我十分的意外和惊喜。</p><p> 随后我与她沿着堤坝向西而行,边走边听她说。现在,南通开始优先照顾部分生病、独子、困难户的老知青返城,一方面增加城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也能得到照顾。</p><p> 沈璐说:“我是回不去了,因为自己家也搬到乡下,非得有招生或者招工才能进城。”</p> <p>  她说这段话好像很消沉,陷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心里很着急和难过。</p><p> 看到她一筹莫展的样子,我很心疼。心里很担心她的身体:“你可不要多想,事物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化,”她说这段时间她想了很多,想到了许多的现实问题。</p><p> 本来,没有我们之间这层关系,沈璐对在农场工作无所谓,苦和累都不怕,大不了就是一辈子。</p><p> 现在,我要走了,对她的思想触动很大。</p><p> “我们的情况,你与你的爸爸妈妈谈了没有?”我头脑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p><p> 沈璐望着我,楞了一下:“没有,我只是含沙射影地问‘遇到两地分居的情况怎么办’?”</p><p> 我顿时明白,沈璐父母一定给她比较现实的劝告,才让她有较重的心理负担。</p> <p>  我说“我非常能理解你父母的心情,他们都是为了你好,说的话实事求是。”</p><p> 沈璐:“你的话说到哪里去了?我跟父母根本没有具体交流。我还是相信自己的命运。”</p><p> 我动情地说:“我无法忘记我们相处的日子,十分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时光。”</p><p> 她望着我的眼睛轻轻地说:“我知道你非常想我,我也这样,办完事就赶回农场,才两三天时间。”</p><p> “我总觉得你走的时间很长。”我惊异地说。</p><p> “这才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沈璐抿嘴一笑。</p><p> “是的,我有点儿心急。要是通知书来了,见一面就不容易了。”我脱口而出。</p><p>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反正来日方长嘛!”沈璐好像很放松。</p><p> “生活的艰辛才能看出感情的纯洁,只有珍惜方可来日方长。为什么土里花木枯萎还会重新发芽,竞相争艳?为什么不就这样了却命如纸薄的一生?” 我借物喻理,看着沈璐。</p> <p>  沈璐走在我的身旁,面对黑黝黝的农田:“因为充满希望!希望永不熄灭!”</p><p> 我望着沈璐那水波流动的双眸,心中阵阵酸楚。不无担心地想:要是生生两地,很难见面,我们的希望还能在吗?我顺手捡起一根金色的秸秆摆弄着。</p><p> “我心中也有着希望,所以我会永远守护在这里,即使你再也不会回来,即使你将我忘记,我依然在这里。因为你是我的希望,只要希望还在,我就永远不会离开!”她眼波流动,纯洁的双眼不带半丝世间沙尘。</p><p> 没有想到,沈璐的意志如此坚定,让我激动:“有的时候,人不是不会爱,而是不能爱”。</p><p> 当时,知青正是青春勃发时,大都不敢爱!</p><p> 我边走边把手中的稻秸编成圆形:“来,戴上。”</p><p> “这是什么?”</p><p> “这是‘戒指’!”</p><p> 她看着他为自己戴上的草秆编织而成的草戒指,脸上散发出阳光也逊色的微笑。</p><p> 她说:“戒指是结婚时候才用的。”</p><p> “对,嫁人的时候给你戴上!”</p><p> 她害羞的点点头,将头依依地靠近我的肩膀。</p><p> “等我回来!”我充满对未来的希望,。</p><p> “好的!”她斩钉截铁回答。</p><p> 乡村之中,十里难见一人,夜雾如水,时常能够听见不知名的鸟鸣蛙叫。</p><p> 此时,我和沈璐心心相印,肩靠肩地漫步堤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