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县委书记梁汉武</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白 石</b></p> <p><br></p><p> 梁汉武,内蒙古兴和县三瑞里乡十二号自然村人。1990年10月至1994年8月,任武川县委书记。梁汉武虽然在武川工作不到4年,但至今六七十岁的老干部们说起他,都津津乐道,称赞梁汉武是个有思路、口才好、水平高的县委书记。</p><p><br></p><p> 记得那是1990年11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全县宣传工作会议。因为爱好写作,经常有豆腐块新闻报道见诸乌兰察布日报、内蒙古日报,这次作为乡村通讯员应邀参加会议。在会上,我见到了这位脸色红润、戴着宽边眼镜的“大官儿”,聆听了其带有浓浓乌盟方言味儿铜声亮瓦的讲话。他讲话不念稿子,实在、风趣,没有套话,抑扬顿挫,铿锵有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别接地气。至今还记得他讲到新闻工作时说:“老母鸡下个蛋还要呱呱叫几声,我们做了那么多工作,怎么就不宣传宣传呢?”从未听过县领导现场讲话的我,当时就被这位县委书记生动精彩的讲话所折服。也就是在这次会上,梁书记提出要“办好一报(即创办武川报)一台(电视台),建好一支新闻宣传队伍”。后来在东土城乡又听过一次梁书记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创建“粮食银行”的讲话,同样不拿讲稿,照样条理清楚,与当地实情结合紧密,讲得深刻有高度。会后看我的笔记,每段内容的小标题全是7个字!在会议召开时,我看到他边听前面领导讲话边在笔记上书写,轮到他最后讲话时,捎带看几眼笔记,就可发表“宏论”了。后来听县委办的秘书们说,梁书记会上的讲话稿基本不用秘书拟写,即使在全县“三干会”(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这样大型的重要会上,他也不念稿子敢即席讲话。会后下发梁书记讲话,在题目下写着“根据梁汉武书记讲话录音整理”字样。一个县委书记有如此的底气与魄力,有这么高的讲话水平,在武川县历史上,不能说绝后,但可以说是空前的。</p> <p><br></p><p> 梁汉武即席讲话的金句至今还在武川流传——像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内容:“田成方,林成网,渠系道路在两旁;里渠外埂中间林,坑土堆成四边形”;讲到发展经济时,要“调整结构种田,围绕市场赚钱”“挖出地下黑白黄(石墨、银铅、黄金),种出地上绿银行(植树种草),建设三亩米粮仓,发展百万猪牛羊”;给公安系统开会时用“一手拿着杀人刀,一手演着捉放曹”,通俗诙谐地点出其执法不严现象。这些金句都是梁书记的原创,既形象又生动,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听梁书记大会讲话,就像听名家在演讲,与会者“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p> <p><br></p><p>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武川县农业基础薄弱,成规模工业几乎没有,农民还未离开乡村外出打工,起早贪黑种地养畜,想通过务艺土地实现致富梦想。但总体看,全县仍处于民穷县贫的状态。梁书记上任后,在充分调研县情的基础上,提出“抓农业夯实基础,抓工业强化财政税收,抓流通促进发展,抓宣传提升知名度”。尤其是提出的 “三田奠基,五业立柱,九龙腾飞,十星闪耀”新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三田”是指农村人均一亩水浇地,二亩旱作稳产田;“五业”是指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加工业、流通服务业;“九龙”是指以畜牧局牧工商为龙头的第一牧工商,以食品公司为龙头的第二牧工商,以议价公司为龙头的粮工商,以副食品公司为龙头的菜工商,以食品公司为龙头的奶工商,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矿工商,以医药公司为龙头的药工商,以外贸公司为龙头的贸工商,以青山集贸市场为龙头的集市贸易;“十星”是指精神文明建设需达到的十个要求、十个条件或十条标准。如文明村、文明单位的评选起点为“五个星”,即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次命名,直至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够一个条件挂一个星,直至十个星。这“三田”“五业”“九龙”“十星”,可以说涵盖了全县农业、牧业、工商业及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思路超前,定位准确,堪称是武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手笔蓝图。</p> <p><br></p><p> 据1993年12月11日《武川报》报道,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三亩田”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新打各类井1657眼,人均建成近1亩水浇地,建成旱作稳产田20万亩,人均1.4亩。“五业”中的养殖业有了快速发展,全县大小畜达到58万头(只),采矿业新建扩建3大金矿、10个选铁厂、20个炼铁厂。“九龙”中的牧工商、粮工商等基本成龙配套,尤其是1992年9月15日开业的青山集贸市场(大卜子市场),开启了后山小镇向市场经济跨越的闸门,入驻这里的数百家商户,生意兴隆,收入可观。后来大卜子成为武川赶交流的地方,越发人气旺盛,商业气息浓重。大卜子一直红势了十几年,至今人们还念叨那是梁书记一手弄起来的好市场。回望近30年前的往事,梁汉武来武川任县委书记后,武川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五业”“九龙”并非全部立起和腾飞,但给武川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梁书记的干练作风和极具感染力的讲话风格,提振了那一代干部的精气神,影响了时任干部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工作作风的改变,一股清新的“梁风”在武川刮起。</p> <p><br></p><p> 1994年9月,梁汉武调离武川县,赴乌兰察布盟任盟委副书记。之后,在乌盟盟委工作十几年后,又调往自治区任内蒙古党委副秘书长,兼“610”(反邪教)办公室主任,直至退休。说起梁书记,我还是沾了人家的光,要不是梁书记提出办《武川报》,就没有我后来在武川报社工作二十多年的机遇。1990年11月,梁书记提出要创办《武川报》;1991年10月1日,《武川报》试刊号出版;1992年1月1日《武川报》第1号正式出版,梁书记为《武川报》写了“办好武川报,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题词。武川县有了县级报纸,为我们本土爱好写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平台,我至今还珍藏着九十年代初的《武川报》。《武川报》出版发行以来,我投稿更加积极,刊登的稿件也越来越多。1992年,我被评为县级优秀通讯员;1993年1月9日,61期《武川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我写的《五家村农民在冬闲季节“下海”经商尝到甜头》报道,一名乡村通讯员能在县报头版头条发表新闻稿件,着实不是件容易事。1995年6月,我由乡下学校调到武川报社任记者、编辑,副总编,直至退休时一直在报社工作。那时梁书记已调离武川,但《武川报》却继续办着。如今回想起来,这不是沾了梁书记的光吗?梁书记在武川工作时挺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在1991年初,曾指示组织部、宣传部编印赞颂全县党员先进人物书籍《公仆赞》,并为该书题写书名撰写序言。</p> <p><br></p><p> 2018年11月,已经退休颐养天年的梁汉武,在武川诗友的邀请下,回到武川追寻往昔,并在五家村过去和我一同教书的老师家吃了一顿莜面。那位老师不知道这位姓梁的为何人,只听说他是自治区党委的退休干部,过去曾在武川工作过。当年万众瞩目的武川县一把手,如今却十分低调,盘腿坐在农家土炕上,平凡得如同一位普通老人,根本没讲他在武川工作时的辉煌。他在饭场上为大家唱了一曲爬山调《割莜麦》,歌声里蕴含着对武川的情对武川的爱。那位同事事后给我发来照片问我认识这位姓梁的人不?我一看,这不是梁汉武书记吗?我调侃那位同事,如果当年梁书记坐在你家炕上吃一顿莜面,你这个民办教师早就转正了。1947年出生的梁汉武,此时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不显老很精神,头发黑丁丁,当年精气神的影子还留存着。退休后,他潜心钻研书法、学写诗词,从他在“燕谷飘香”微刊自我简介中得知:“梁汉武,网名胡杨,农民出身,函授大学本科毕业,爱好写诗作字,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年过古稀,平生自觉骄傲的是考初中、高中均为全县全盟第一”。梁书记在武川工作期间,人们就传说他是集宁一中的高才生,毕业后回乡任民办教师,因为会写作有才能,被兴和县委选拔当了秘书,后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如今,他是“燕谷飘香”微刊的总编辑,经常有书法、诗词在“青山文苑”“诗礼之乡”等微刊和各级报纸、杂志刊登,因为知晓梁书记在武川的那段经历,所以对他的作品我特别关注,亦成为他作品的忠实粉丝。那次重回武川后,梁汉武写下《七律·武川行》:“诗友相邀到武川,追寻二十九年前。三田建设求温饱,五业立柱攒银钱。朝聚同僚议政声,暮沿村镇问饥寒。留足青山千万里,勤政吐丝胜春蚕。”一首武川行,道出了他对武川的一片深情;几行朴实诗,反映了他踏遍武川山水、勤政为民的艰辛。是呀,回首看 “三田”,放眼观“五业”,当年自己亲手擘画的蓝图,正在逐渐变为现实,武川国贫县的帽子也即将摘掉……往事如烟尘,武川寻旧踪,怎不心生感慨,以诗传情?</p><p><br></p><p> 翻阅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的《武川报》,一个大气的名字——县委书记梁汉武,在这张曾经风行武川大地的报纸中闪现,他的名字连同他在田间地头留下的足迹,将永远载入武川改革开放的史册里,他不同凡响的讲话才能也将永远留存在武川历史的音频中……</p><p>2020.6.21</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历】</b></p> <p><br></p><p> 白石,原名靳茂荣,1959年出生于武川县原东土城乡白山子村。历任乡村教师、武川报社记者、编辑、副总编,现已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