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边城

韧心云游

<p>  此次湘渝黔桂行,走的都是搭界的地带,看似频繁跨省,实际距离不算远。但这一带,古镇古城遍布,保留相对完好,狼队设计线路的初衷也是想抢在商业化之前,让大家感受原汁原味的古镇特色。5月25日我们赶到湘西边城下榻,这是我们此行的重要节点。</p> <p>  白天冒雨看瀑布、观大桥,折腾了一天,到这里天就要黑了。</p> <p>  宾馆选在靠边城城边的地方,有点像绕口令哈。住宿安顿完毕,我有点急不可耐,要进城去一探究竟。</p> <p>  夜色里,古城在河水的映射下灯光迷离,但毕竟是小镇,不像大城市光焰万丈的不夜城做派,连高楼平面都涂满光斑,这里除了亮灯部分,看不出太多的城镇轮廓。</p> <p>  大家都不约而同出来,跑到河边解决晚餐,这地方倒是热闹,可吃的饭店和餐饮品种不少。</p> <p>  第二天一早,看清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在景区大门内侧。由于疫情,旅游业普遍受到重创,边城景区现在不收门票,大门敞开。</p> <p>  位于湘渝黔交界处的茶峒古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沈从文先生的一部《边城》而蜚声中外。让这座原本貌不惊人的小镇也变的越来越令人向往。</p> <p>  茶峒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古镇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有“一脚踏三省”之称。</p> <p>  清晨,薄云笼罩,水天一色,小镇如同镶嵌在空中,仙气十足。</p> <p>  阳光斜射下来,成为最优质的轮廓光,为房舍、树木、人物绣上了金边。</p> <p>  茶峒这个名字,其实与茶无关。苗语是山间的小块平地的意思,在湘西群山之间,找到一块依山傍水的地方还真非易事。但是中国人生存的强烈欲望与聪明才智,使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这才造就了这一方土地古镇连片。</p> <p>  比起凤凰古城,边城就完全是一个生活的地方,它有点称不上是旅游景点,因为它太低调,也显得很冷门。</p> <p>  用古镇房舍的阴影当背景,我们的美女模特不经意间就被塑形了。为什么摄影讲究每天日出日落前后拍片,这就是例证。</p> <p>  近处船儿弯弯,远处白云片片,恍若入画而来。</p> <p>  酉水在这一段叫花垣河,也有叫清水江的,河面开阔,流速较缓,因而形成一片河中绿洲。目前,这个绿洲单独辟为翠翠岛景区,需要付费前往,岛中央立有一座《边城》主角翠翠姑娘的巨大雕像。</p> <p>  实际翠翠岛很小,据当地人讲,岛上都是新建的设施,没啥好看的,我们听从劝导,也为节省时间,无人登岛。</p> <p>  经码头的环卫工作人员指点,我们奔当地一个观看三省的制高点前进。</p> <p>  这是一景,名联坊。上联写: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征下联。</p><p> 于是乎文人骚客竞相接招,下联上榜:</p><p> 边城如画描绘人间千般情;</p><p> 清江如链横串边城三颗珠;</p><p> 银河如镜俯照红尘万颗星;</p><p> 苗河如墨狂草大地万卷书;</p><p> 清江如歌直唱翠岛三省情;</p><p> ......</p> <p>  码头安静,阶梯入水。</p> <p>  已经有早起的人在为自己的生意忙活了,看客观景,人家生活总要继续。</p> <p>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小镇茶峒现在干脆就改名叫边城。</p> <p>  早起锻炼的居民。</p> <p>  登翠翠岛的拉拉渡还未开张。</p> <p>  自带音响,在悠悠民乐声中打太极拳,一招一式都很到位,看得出是经常练习。</p> <p>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方知身体健康的重要。锻炼身体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习惯,而不分年龄,基础牢靠,才有可能做其它一切事情。</p> <p>  沿河建筑风格统一,无论新旧,都保持了古镇特色,而且许多新建筑一副旧面孔。</p> <p>  走到这里才发现,原来为了保持花垣河面在古镇一带一直有水,这儿也如其它地方建了橡皮坝。其优点在于便于调节水位,枯水丰水水面一致。</p> <p>  见到热衷锻炼的几位古镇美女,运动装束,一边说笑,一边疾风般快步而过。</p> <p>  从这个角度看橡皮坝的阻水作用明显。</p> <p>  沿河这条路也许是特意留给人们锻炼用的健身步道,路面铁锈红铺装,十分醒目。</p> <p>  我们按照路标,越走越高。</p> <p>  《边城》里的白塔与翠翠住的小屋本来是小说文学创作需要而虚拟的,现在为配合旅游开发,也都变为实物。</p> <p>  到了高处,一眼望去,花垣河大桥横亘大地,连通包茂高速公路。</p> <p>  这就是可以观看三省的制高点。不像其它地方阶梯一直修建上去,而是特别简易的步道,有很多都是不加修饰自然形成的石块,而为了安全,只修建了栏杆扶手,攀爬时必须手脚并用。</p> <p>  站在最高处,心旷神怡,古镇一览无遗,这也是人们特别喜欢登高的由来。古镇房舍密密匝匝,鳞次栉比在晨光里显现。拉拉渡已开始工作,载着一批游客上岛。</p> <p>  用长焦拉近看古镇的马头墙。</p> <p>  河对岸是重庆的秀山洪安古镇。</p> <p>  两个古镇联手成就边城景区。</p> <p>  如果不奋力登高,哪来的这航拍角度。俯瞰处于花垣河边的两座古镇。</p> <p>  早上出来前,大家约定只有一上午时间游览,因此必须抓紧。高处看完,疾速下撤折返,还想到对岸洪安古镇看看。</p> <p>  见到了拉拉渡一艘船停在这边,想乘船到洪安,体验一下拉拉渡。</p> <p>  “拉拉渡”是湘西一种独特的过渡方式,一根横跨江面的铁丝,连接湖南边城镇和重庆洪安镇,不靠划桨,不靠撑篙,全凭一只带凹口的木棒在一条贯通两岸的铁丝上一来一回就可以将一船的乘客送达彼岸。</p> <p>  沈从文《边城》作品里翠翠的爷爷就是拉拉渡老船工,并以此谋生。对面就是重庆秀水的洪安古镇拉拉渡码头。</p> <p>  现在修建了很多桥,方便人们交通,但拉拉渡作为一种传承,一直都在。特别是许多游客到此都想体验一下,找找《边城》里的感觉。</p> <p>  我们队的两位美女与我们游览路线不同,先转洪安古镇,然后再折回来看茶峒古镇。她俩已经乘拉拉渡过来了。</p> <p>  这是拉拉渡的船工,上船自行投币2元,人家还是老章程,要现金,什么支付宝、微信统统不用。</p> <p>  坐在拉拉渡上,似乎坐在一座移动的桥上,有钢丝固定,直来直去,没有任何漂移感。</p> <p>  对面的洪安古镇酷似一幅水墨丹青。</p> <p>  枫叶选择的也是先洪安后茶峒,见我们已经折回来看洪安了,拎着单反相机急忙紧跑几步,赶拉拉渡过去。</p> <p>  洪安这边看茶峒也非常漂亮。</p> <p>  洪安拉拉渡码头有这样一座水塔状建筑非常醒目。周身铁锈红,墙面的老标语及毛主席年轻时穿红军服装的画像还依然悬在上头,年代感超强。左下角有块花石纲,凹刻“拉拉渡”三个行书大字。</p> <p>  1949年11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二野解放大军挥师西南,秀山县城得到解放。11月31日,刘邓首长进驻洪安,驻扎在拉拉渡码头边街口处的复兴银行内。就是这座建筑。</p> <p>  复兴银行临时改做二野司令部。</p> <p>  洪安古镇,地处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东南部,距秀山县城47公里。有“一脚踏三省”之称,位于重庆、湖南和贵州的交界处,东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的边城镇隔河相望,南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的迓驾镇山水相连,为渝东南门户。</p> <p>  洪安不仅是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而且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时,洪安就是入川的第一站。这是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碑,邓小平亲笔题写:走向大西南。纪念碑高十余米,造型独特,直指云霄。</p> <p>  纪念碑下来也是一个码头,但现在基本弃用,因为旁边修建一座大桥连通湖南重庆,较之渡船非常方便。</p> <p>  现在河里的船景观成分更多。</p> <p>  大桥上看西边渝东南第一门。</p> <p>  大桥上看东边湖南的门楼题字清晰可辨。</p> <p>  桥下不远就是一脚跨三省的纪念亭。纪念亭外立着一脚跨三省石碑,亭子中央有个大脚印👣,站在上面就是站在三省交界处了。</p> <p>  湖南这边骑楼,对着湖南方向写有边城楼三个大字。</p> <p>  过了桥一拐弯就是边城景区大门,写有茶峒两个大字,非常醒目。</p> <p>  匆匆忙忙一上午,看了两座古镇,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式的观赏,要想沉下心来,待以后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最好。</p> <p>  尽管时间仓促,也对边城留下了深刻印象,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由文字及想象变成现实,再读作品,一定会有很多影像浮现眼前,帮助我理解那部经典名著。</p> <p>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这是沈从文先生《边城》里的经典语录。</p><p> 这次,我的行程也许应了这句话。</p> <p>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本篇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span></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您的观赏!</b></p>